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的开源之术、节流之道,对明朝有何影响?

张居正的开源之术、节流之道,对明朝有何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479 更新时间:2024/1/21 14:03:18

张居正改革期间,明政府财政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万历六年,财政支出远大于财政收入,存在着150多万两白银的赤字,这无疑说明了当时的财政危机是客观存在的。

到了他执政末期,北京仓库储存的粮食足支十年。太仓库储银达到600万两白银以上,而且这种存银正常情况下不会动用。

太仆寺、南京的仓库也分别存有白银400万两、250万两。省库也同样储满了粮食和现银。

张居正“开源”与“节流”并重,在明政府财政近乎崩溃的情况下力挽狂澜,不仅救了一时之急,更是为万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改革遗产,为后来“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明史》对张居正评价颇高:张居正于神宗初继位之时勇挑重担,改革积弊,通晓时变,不能说不是济世安民的人才。这一评价是十分公允的。

清丈田亩

万历九年,据《明史》记载,全国查实征粮田亩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的四百二十二万顷税田数增加了二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清丈工作成果斐然。

清丈田亩的大力实施拓宽了税基,重新分配了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税收负担,查清了许多被隐占的田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追缴欠银

财政收入之所以在张居正改革时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张居正以考成法为工具追缴以往地方因各种原因积欠的税款。

在张居正改革财政之前,地方官员与地方豪强等势力勾结严重,正税田赋借故拖欠实属寻常,按时足额缴纳近乎痴人说梦。

在张居正将税收征缴情况纳入考成之后,地方官员为了自身的官位与前程,不得不六亲不认,对地方豪强地主等势力痛下杀手,逼迫完税。

张居正成功分化了地方势力,使本利益趋同的地方官吏与地主阶级出现了对立,如此一来,赋税按时缴纳,积欠也不断查清,国库日益充裕。

万历九年,张居正向神宗奏称,由于以财政责任考成官员政绩,税收得以按时完纳,如期征解。

兴修水利,鼓励农商互利

明代财政以农业为依托,因此,发展农业可以有效提高财政收入。为促进农业发展,张居正举荐潘季驯治河,并不计成本大力支持。潘季驯在谨慎的调研下以自己独创的“束水冲沙法”治河。

但水利工程工期漫长,耗费巨大。万历六年,潘季驯开始治河。开始时动员了5万名劳力,一年多以后,劳力达到10万人以上。总共塞过大小决口139处,兴建了超过30英里长的新堤,拦河坝、涵洞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栽种了83万株低柳。

如果全额支付所有物资与劳力,成本总额保守估计也将高达250万两以上。当然,成果同样是显著的,潘季驯改变了黄、淮两河漕运常年不通的境况,使两河流域数十年弃地改为农桑,不仅减轻了两河沿岸百姓所受水患之苦,还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财政收入。

张居正突破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商业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不拘一格,眼光超前。他认为农业与商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他认为应减轻劳役以利农,减轻商税以利商,把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相结合,以达到农商互利的目的。

裁减冗员

明朝的行政机构发展到万历时期已经十分臃肿。机构庞大带来的是人员众多、相互推诿,政府的行政效能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大大降低。

张居正以考成法为工具,裁撤了大批不合格的官员,同时对中央到地方各机构进行重新的归并梳理,严格禁止地方私招吏员,革除了许多编制之外的官吏臣员。

据《国榷》所载,万历九年中央冗员被裁419人,地方冗员被裁902人,裁撤人数达到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之多。如此之大的裁撤力度不仅整肃了官场风气,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更是省下了一大笔禄米支出。

万历三年,为了进一步压缩开支,张居正向神宗呈递《请饬学政疏》。在奏疏中他提出整顿各府、州、县学,缩紧学额,以减少政府为生员提供免费膳食的花费。

在张居正的整饬下,各地童生必须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合格者方能入学,同时,将考试不合格又已入学的生员罢黜为民,以矫正各地入学生员过多的倾向。此举一方面是对生员的激励,一方面又淘汰了不合格的生员,节省了财政支出。

削减军费开支

张居正通过增强明军的实力与尽量维持边境和平来避免发生战争所需要的高额支出。

嘉靖末年,在戚继光等将领几次大捷后,倭寇之乱已基本平息。隆庆年间,在以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内阁大臣与宣大王崇古等官员的通力配合下实现了隆庆和议,北方边境的蒙古各部与明通商,很少再起干戈。

据《明史》记载:在东起延、永,西抵嘉峪关的边境千里防线上,从此百姓安心经营,军队放心屯田,每年省出的费用达到十分之七。

而为了防范北方蒙古各部与辽东建州女真的持续袭扰,张居正先后调任戚继光、李成梁等能臣干将主持蓟州与辽东军务,斥巨资购置火器加强明军战力。

戚继光与李成梁在边境整顿军备,大规模屯田,边军战斗力提升很快,在明军的威慑下,数十年间,边衅不起。

整顿驿递

明政府在交通干线沿途设有驿站并拨付专款,由品级不高的官吏负责管理以传递消息,且负责接待来往公差,提供旅费。由于沿线州县的百姓需充当车夫等以服差役,且需提供交通工具,因此,驿递制度可以说是压在沿线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

驿站在明初管理颇为严格,沿线百姓负担尚轻,但随着嘉靖时期驿递制度大变与吏治逐渐腐败,身为官吏或与其沾亲带故之人便均打起了免费乘车船,免费在驿站吃住,甚至索要钱款的主意。

很快,驿递制度就成为贪便宜的工具,驿款年年增长,增额均加派给百姓,时间一长,有司不胜其烦,百姓不胜其苦,驿递制度成为了一大弊政。

张居正决心整顿,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官员公器私用,并规定除公差外,均不得使用驿传。

这一点上,张居正颇能以身作则:张居正的儿子回乡应试,张居正再三叮嘱,出钱雇请车马送儿子回乡应试,不许其使用驿递;张居正之弟需回乡养病,保定巡抚得知后主动发给其勘合作为凭证以使用驿递,张居正得知后不仅责令其弟归还勘合,还严厉惩处了保定巡抚。

在张居正的表率作用下,驿递供应之繁得以大大减少。整顿驿递既纾解了民困,也减少了政府不必要的支出。

倡导宫内节用

张居正的宫内节用思想从隆庆二年他向穆宗所上《陈六事疏》中就有具体的呈现:

臣窃以为天之生财,在官在民······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从奏疏中可以看出,张居正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限的,皇帝应该克制自己对于物质追求的欲望,作为天下人的表率厉行节约。

这以一种典型的以节流为主要手段的财政思想。从起草神宗的继位诏书开始,张居正始终不遗余力的以各种方式倡导宫内节支少用。

虽然在即位诏中表达改革决心以体现新君体恤臣民是惯常的举措,但张居正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尽力缩减了宫廷开支。

由高拱和他起草的神宗即位诏中通过蠲免本折、召回派遣官员等方式减少宫廷用度的条款共计八款。

《明神宗实录》记载,此后他先后谏阻内承运库召买金珠,慈庆、慈宁两宫修理见新,并使神宗皇帝罢元夕灯火、减省宫中宴饮诸事。

在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里,张居正常常据理力争或是利用李太后与冯保的影响使神宗被迫压制了自己对于金银器物的贪婪。

张居正死后,神宗开始肆无忌惮,不断膨胀宫廷用度,变本加厉地搜刮民间,如派出矿监,以太仓银入内库等。

这并不能说明张居正在倡导宫内节用方面没有尽力,恰恰相反的是,很可能是张居正生前过于压制神宗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使神宗在张居正死后基于补偿心理而大肆铺张浪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多次沟通下,俺答汗是如何说服明朝,进行“隆庆封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隆庆皇帝,俺答汗为什么不灭明朝,俺答汗与明朝关系

    隆庆四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嫡孙把汉那吉因与俺答汗产生矛盾,带领妻奴八人,来到大同西路边外由败胡堡投降明朝。明蒙关系“兵连祸结,华夷交困”,敌对了已有30年。把汉那吉降明,这一突发事件使明蒙关系在宣大一线陷入紧急状态。明朝方面接纳了把汉那吉等人,确认其身份,并了解了事件的起因。俺答汗看中鄂尔多斯部

  • 从古至今来看,“隐”分为几种?元朝士人对仕和隐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古代士人的仕与隐,元朝选士制度是什么,士与仕的区分

    仕与隐的选择,是中国传统士人要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承平年代,士人们面临的是想仕却怀才不遇的愤懑,欲隐而壮志难酬的不甘,但无论作何选择,都只关乎个人的前途境遇。处于朝代更迭之际的士人则与此不同,他们身为前朝遗民,一方面有难以忘怀的故国之思,另一方面又有经世济民的个人理想,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超越了简单的

  • 为什么说西宁之役,揭开了万历时期,蒙古和明朝的冲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与蒙古的战争史,明朝中期对蒙古的政策,明朝为什么能抵抗蒙古200多年

    西宁之役是洮河之役的先声,在明蒙双方军事冲突过程中,明副将李魁战殁。万历十八年四月,明朝中央在讨论关于李魁子孙的承袭时,意见出现了分歧,竟然有人不顾“李魁效死边疆”的事实,反对其子孙承袭。西宁之役发生的时间《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四月辛已条记录御史彭应参的意见说:“往年套虏跳梁,西宁副总兵李魁奋不顾

  • 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为了刁难追求者出一副上联,至今没人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清照真人照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李清照20首宋词

    她从小就出生在书香家庭,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她的父亲精通历史,而且还擅长散文,母亲也是知书达礼,所以从小的时候就受到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非常喜欢她,所以在她小的时候,就教她读书写字,从而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小小年纪文采就非常出众,后来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而被后世广泛传颂的著名词章《如梦

  • 北宋冷门悍将,与家喻户晓的杨业颇为相似,却鲜为人知,不应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配图 宋太宗雪夜访赵普宋初太祖赵匡胤制定的战略是先南后北,挥师消灭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北汉和辽国。宋军十几年忙着灭蜀灭南汉灭南唐。北方强敌辽国和宋的世仇北汉,总不至于呆在那儿什么事都不做吧?辽军铁骑没有饮马河洛,直取大梁,不是没想到,而是没能力。因为宋军北方有一大将镇守,使得北线

  •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会不会能够多苟延残喘一会儿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崇焕对明朝灭亡破坏有多大,袁崇焕的死导致了明朝灭亡吗,袁崇焕如果没有死明朝会灭亡吗

    袁崇焕是什么人,他是明末抗清名将,他戎马一生,抵御清军的进攻,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他是广东东莞人,考上了进士,最终当到了兵部尚书。在明熹宗驾崩之后,崇祯帝即位,魏忠贤也被崇祯给处死了。崇祯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大将来辅佐自己,这个时候很多大臣就推荐袁崇焕,后来袁崇焕最终被千刀万剐了,假如袁崇焕不死的话才能

  • 曹操为何不称帝?司马光:因为教化和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不称帝三个原因,司马光与曹操关系,司马光是被曹操处死的吗

    曹操把孙权的书信拿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吗!”但侍中陈群等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都趁机劝谏说:“汉朝的统治实际上早已结束,并非只是今日。殿下您的功德如同高山一样巍峨,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您,所以孙权在远方向您称臣。这是天意在人间的反应,所以异口同声,殿下应该正式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可犹豫

  • 1926年,北伐军八个军的军长,就有三位是湖南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伐军将领一览表,北伐军主要人物,1927年北伐军的兵力

    10万大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像是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发展成几百万大军。与此同时,在1926年,国军在老蒋的领导下,誓师北伐,与北洋军阀集团一争天下。当时的国军队伍也被称之为北伐军。要知道,从古至今,由南向北征讨,成功的案例比较少,可能也只有明朝的朱元璋是第一个,完成北伐战争的皇帝。192

  • 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和珅是留给嘉庆的遗产,他不懂得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珅是乾隆故意留给嘉庆的吗,乾隆让嘉庆杀和珅还是不要杀和珅,和珅要是没死嘉庆敢杀和珅吗

    和珅是乾隆中后期的宠臣,早年是大内侍卫出身,因为博闻强识、精明强干深得乾隆的重用。和珅确实有本事,如果只会贪乾隆不可能留和珅。哪怕到死乾隆仍然舍不得杀和珅,没错,和珅确实是乾隆留给嘉庆的遗产,只是他不懂得用。嘉庆对和珅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新皇帝立威,向世人证明乾隆已经死了,当下只有一个皇帝嘉

  • 如果洪秀全当了皇帝,中国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洪秀全做过皇帝吗,洪秀全是哪个时代做了几年皇帝,洪秀全做了几年的皇帝

    其实一个国家的好坏,领导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领导层奢侈无度、昏庸腐败,那么这个国家也很难好的了。虽然清政府腐败不堪,但是相对于太平天国,还是不及他的一半。再加上清政府有着几百年的积累,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在经历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仍然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统治地位。太平天国颁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