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何不称帝?司马光:因为教化和风俗

曹操为何不称帝?司马光:因为教化和风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5 更新时间:2024/1/16 14:55:09

曹操把孙权的书信拿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吗!”但侍中陈群等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都趁机劝谏说:“汉朝的统治实际上早已结束,并非只是今日。殿下您的功德如同高山一样巍峨,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您,所以孙权在远方向您称臣。这是天意在人间的反应,所以异口同声,殿下应该正式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曹操于是说出了一句名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即:如果上天要我做皇帝,我还是当周文王吧!明确表明了自己不称帝。

那么,曹操为何不称帝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分析,我们就不一一详谈了。在这里,我们只跟大家介绍宋朝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看法。

在司马光看来,曹操是一个粗暴强横的人,加上对天下建立的大功,他不是不想称帝,他其实想称帝很久了,只是碍于当时的教化和风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才不得不克制住自己想称帝的欲望。

司马光认为,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头等大事,但昏庸的君主和庸俗的官吏却对此疏忽,不加以重视。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教化和风俗的益处之大,功效之深远。

汉光武帝在建立东汉之初,就十分重视教化和风俗。西汉末年,适逢汉朝中期衰落,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汉光武帝以一介平民之身奋发起兵,继承恢复了祖先的事业,征伐四方,终日忙碌,没有空闲,却仍然十分重视教化和风俗的培养,能够在征战天下的同时推崇儒家经典,以宾客之礼延聘儒家学者,大力兴办学校,昌明礼乐,所以,武功既完成,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

汉光武帝之后,汉明帝、汉章帝遵循先辈的遗志,亲临辟雍拜见国家奉养的三老五更,手拿经典向老师请教。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郡县官吏,全都选用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就是虎贲卫士也都学习《孝经》,匈奴贵族的子弟们也要到国家设立的学校学习。

因此,东汉“教立于上,俗成于下”(教化建立于朝廷,风俗形成于民间),忠诚、厚道、重视道德修养的人,不仅受到高官的尊重,也为百姓所仰慕;卑鄙、邪恶、下流之徒,不仅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里鄙弃。

司马光认为,自从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教化风俗之好,还没有象东汉那样兴盛过。但到了汉和帝之后,东汉皇亲国戚独擅大权,奸佞小人得势妄行,赏罚没有标准,贿赂公行,贤良愚劣不分,是非颠倒,可以说一切都乱套了。

然而,即便如此,东汉朝廷仍然能够延续下去,而不至于立刻灭亡,原因何在?

司马光认为,原因就在于当时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人,不惜冒犯龙颜,在朝廷上据理力争,运用公义挽救危乱;下有身为平民的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辈,以民间舆论矫正已经败坏的社会风气。所以,当时的东汉政治虽然污浊,而风俗却不衰败,甚至有人甘愿冒斧钺诛杀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忠义之心更加激奋,紧紧跟随,虽接踵被杀,仍视死如归。

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几个人忠正、贤德,也是因为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所遗留的教化使他们如此。

在那时,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发奋振作,则汉朝的皇统治仍然不可估量。不幸的是,经过伤害、衰败之后,又加上了昏庸暴虐的汉桓帝和汉灵帝,保护奸佞,胜过骨肉之亲;屠杀忠良,胜过对待仇敌;百官的愤怒积压在一起,天下的不满汇合到一处。

于是,何进从外地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使得皇帝流亡,宗庙荒废,王室倾覆,百姓遭殃,汉朝的国祚已经结束,无法挽救。

然而,当时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除了袁术),虽然你争我夺,互相吞并,却都还是以尊崇汉朝为号召。

为何如此?还是因为教化和风俗。

所以,司马光认为,正是碍于教化和风俗的力量,所以曹操虽然为人强横,虽然建立了大功,虽然很想称帝,却不得不压制住自己的欲望,表示自己不称帝,只愿意当“周文王”。

司马光强调教化和风俗对曹操的约束力,虽然是从维护东汉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有违历史向前发展的规律,但他的思想,实际上暗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对现今社会治理还是有一定发作用。

古人所说的教化和风俗,大概就相当于现代哲学里的意识形态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意识正确,三观正,则社会清明、风清气正,正义的力量就会压过邪恶的力量,奸佞小人就无法为非作歹。因此,加强思想意识和三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更多文章

  • 1926年,北伐军八个军的军长,就有三位是湖南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伐军将领一览表,北伐军主要人物,1927年北伐军的兵力

    10万大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像是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发展成几百万大军。与此同时,在1926年,国军在老蒋的领导下,誓师北伐,与北洋军阀集团一争天下。当时的国军队伍也被称之为北伐军。要知道,从古至今,由南向北征讨,成功的案例比较少,可能也只有明朝的朱元璋是第一个,完成北伐战争的皇帝。192

  • 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和珅是留给嘉庆的遗产,他不懂得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珅是乾隆故意留给嘉庆的吗,乾隆让嘉庆杀和珅还是不要杀和珅,和珅要是没死嘉庆敢杀和珅吗

    和珅是乾隆中后期的宠臣,早年是大内侍卫出身,因为博闻强识、精明强干深得乾隆的重用。和珅确实有本事,如果只会贪乾隆不可能留和珅。哪怕到死乾隆仍然舍不得杀和珅,没错,和珅确实是乾隆留给嘉庆的遗产,只是他不懂得用。嘉庆对和珅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新皇帝立威,向世人证明乾隆已经死了,当下只有一个皇帝嘉

  • 如果洪秀全当了皇帝,中国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洪秀全做过皇帝吗,洪秀全是哪个时代做了几年皇帝,洪秀全做了几年的皇帝

    其实一个国家的好坏,领导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领导层奢侈无度、昏庸腐败,那么这个国家也很难好的了。虽然清政府腐败不堪,但是相对于太平天国,还是不及他的一半。再加上清政府有着几百年的积累,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在经历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仍然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统治地位。太平天国颁布了

  • 清朝道光皇帝有多节俭?但是他的节俭用错了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道光皇帝节俭到什么程度,道光皇帝为何很节俭,道光皇帝是真的节俭吗

    道光早年,他下令禁止福建向朝廷进贡荔枝、扬州向朝廷进贡玉石等事例。对于盛大的皇家礼仪,道光也颇有微词,不以为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文武百官也不得不随着他胡闹,皇帝一看有成效更来劲了。甚至对于贵族们的婚礼,道光也插手做了详细规定,甚至他为此还颁布了一项法令,意思就是不论是谁,哪怕是我儿子我小舅子办婚礼

  •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究竟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丁汝昌一切要从甲午海战的起源说起。1894年,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兵协助镇压东学党之乱,作为宗主国,出兵帮助小弟平叛本是小事,但此次平乱非比寻常,同期日本人在未经朝鲜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打着平乱的旗号派出了8000人到朝鲜,进而不断增兵,俨然有和大清国抢地盘的意图。驻守牙山的清军将领叶志超,出身

  • 清朝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她的肺腑之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时期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凭什么统治清朝44年,慈禧太后的真实事迹

    1908年11月15日17:00,慈禧太后在中南海的银銮殿逝世了,享年74岁。她逝世之前留下了几句话,此后女人不可干预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留下这么一番话?她专门留下这么一番话,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还是出自于她的肺腑之言

  • 清朝灭亡后欠下13亿两白银,最后是怎么还清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一共赔了多少白银,清朝灭亡后遗留的白银怎么处理,清朝灭亡后的银子都去哪了

    从1842年到1912年,清政府陆续签下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0多个赔款条约。连本带息,将近13亿两白银。其中,单与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就需要赔4.5亿两,虽说可以分39年还清,但算上利息,就得9.8亿两。如此巨额的真金白银,清政府直到灭亡,也没能还清。留下的烂账,自然

  • 年羹尧老父,制定一项制度造福百姓,面对女婿诛杀子孙,只有四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年羹尧子孙排名,年羹尧有多大功劳,年羹尧被处死后家人都怎么样了

    雍正然而,年家以前可不一般,明朝时就是官宦世家。虽然年家经历改朝换代,但地位一直没有降低。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更是在康熙朝成为封疆大吏——湖广巡抚,署理湖广总督。年父在任湖广巡抚之前(京官),为官相当低调,沉默寡言,谨慎小心。而就是在年父担任湖广巡抚期间(康熙三十九年),其次子年羹尧高中进士,时年才十

  • 年羹尧被扳倒后,他的蒙古小妾下场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年羹尧的下场,年羹尧活了多大,年羹尧该不该被处死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从西宁到杭州带了一堆女人回来,因为路上要“翻牌子”,但只有最后收的这个乌云其其格怀孕了,可见此女是年羹尧的最爱。而且也只针对此女,年羹尧做了妥善安排,让最忠心的亲随带着一大笔银子和乌云其其格远走他乡,隐姓埋名。《雍正王朝》年羹尧的蒙古小妾们最终下场如何?先讲一下年羹尧的家室,他

  • 年羹尧被处决后,官员抄家时发现七字遗言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大清,文字狱的铡刀时时悬在文人的头上,就是个别字用不好都是个掉脑袋的下场,哪个人不是提笔前先祷告三思,何况是写出这种对皇帝指名道姓羞辱的文字。这汪景祺抨击皇帝朝政,看似放荡不羁,实际上也是一个两面人,他是凭借着一手拍马屁的好手段才进了年羹尧的府中。在年羹尧无限风光之时,这位来自浙江的举人进入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