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外交家与战国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义,而战国重名利

春秋外交家与战国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义,而战国重名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06 更新时间:2023/12/18 1:13:50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征伐出自天子的周礼遭到破坏,周天子威严不再,再也没有征召天下诸侯的能力,自此礼乐崩坏,诸侯王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国之间各行其是,相互称霸。此后,在短短的百余年间,诸侯国中相继出现了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闺闻、越王句践等霸主,他们为了争夺霸权,虽表面上依然奉周天子为天子,但是却丝毫不听从周天子命令,是大力征伐周边的国家,促使小国依附,大国屈从,以此来彰显其霸权。

[var1]

一时间,像郑、鲁、许、卫、蔡、陈等中立国家是惶惶不可终日,或被灭国数次,如陈、蔡就被楚国几经灭而复立,或被迫依附于大国,如郑国就因夹在晋楚二个大国之间,就被迫依附于晋楚其中的一个国家,旦每次都是从晋,则楚讨;从楚,则晋伐,弄得郑人很是狼狈。

就是在这样混乱的时局下,一批名叫“行人”的职业应运而生,所谓“行人”就是使者,《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尹知章注:“行人,使人也”。他们为自己的国家是四处奔波,前往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谋取利益,或让小国在困喔挫境下生存下来,甚至是灭而又复;或让大国之间,握手言欢,化干戈为玉帛。

但是,时至战国,各国之间的形势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春秋时期,因西周封制下的礼制影响尚在,礼义尚未完全崩坏,“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此时的礼仪虽然没有西周初期那样的正常,但是影响力依然还在,在一些掌权的贵族的支撑下,它却仍能在表面士维系人们的之间关系,支配着霸主们的行动,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var1]

简单的说春秋霸主之间还是恪守着周礼下的底线,他们虽要求小国唯命是从、定期朝觐,在财物索取上诛求无度,但是很少以灭其国,占其土为目的,而且对于周天子,他们虽然轻视,但却不藐视,对周王室还是保有着一份尊重。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角逐不再是以争霸为目的,而是以兼并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为目的,简单地说春秋时期,大国争的是面子,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大国争的是土地。

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中所说: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此时,在战国这个“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的时代,小国残灭,大国对峙,周天子的威严早已不复存在,此时各国霸主早已撕破最后一块遮羞布,是仁义弃绝,信义不存,微信荡然无存,他们不再奉行周礼,而是力争暴伐,以欺诈贪利为信条。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说课”应运而生,他们或是高谈阔论、不羁不束的纵横说客;或是大智超群、满腹经纶的策人谋士。

“行人”和“说客”分别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外交家。

所谓“行人”,也称行李、使人等,这个官职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秋官》载:“大行人,中大夫三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由此可见在当时行人是分等级,其中大行人由中大夫担任,小行人则由下大夫担任,大小行人出使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若出使的诸侯国爵位很低,或者实力不是很强,又或者任务不是很重,则由小行人出使,反之则由大行人出使。

同时,春秋时期的行人,其职位都是世袭的,这点从《左传》记载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鲁昭公元年,鲁国会盟诸侯,鲁行人叔孙氏前往参与会盟,就在会盟之时,鲁季孙氏突然在没有征得楚国的同意,就带兵伐莒。此时,楚王震怒,以鲁人违背盟约为名,扣留了叔孙民,这时被扣留的叔孙民说道:“虽怨季孙,鲁国何罪?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叔出”二字便可说明叔孙民乃是鲁国世袭的行人。

[var1]

春秋时期,人的职责就是拯救自己的国家于水火之中,同时维护国格和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言辞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生死荣辱,因此对于行人的人选,各国都是严格选拔,对于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懂得各国之间的交往礼仪,更要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总得说,春秋时期的“行人”,全都是权贵阶级出身,是当时真正的贵族。

如此,正因行人的出身,凭借着良好的教育,在周礼的日夜熏陶下,他们不但是博学多才,知礼识礼,还拥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也就在这种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促使下,春秋行人多数都以国家存亡、个人人格为重,往往表现出一种自我献身、不图名利的牺牲精神,如定公四年,吴国攻陷楚郢都,楚国行人申包膏为拯救楚国涉秦求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最终感动秦哀公,秦出师击吴,协助楚军收复楚都郢都。可以说,春秋时期的外交家们,他们都有一种君受过、不避主死的牺牲精神,拥有着十分高尚的品质。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礼制彻底的崩坏,曾经以仁、义、礼、信观念为生的行人们就再也没有生存的土壤,他们逐渐被“说客”所替代。而战国时期的说客,与春秋的行人不一样的,他们多数都不是贵族出身,而是出身贫贱,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可言,他们之所以会当说客,那是因为他们不甘于屈居人下,他们希望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迎合当世之君,继而达到裂地封爵、谋取高官厚禄,及光宗耀祖的目的。

[var1]

可以这么说,战国时期的说客就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们没有任何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对周初那套仁、义、礼、信的观念是不屑一顾。

正如战国著名说客苏秦对燕王所说:

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粱柱而死。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我苏秦若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燕王又怎么能让我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认为武王不义就拒绝做他的臣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您燕王又能用什么办法来让他替你服务呢?若我像尾生一样讲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她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您燕王又怎么能让我去撒谎,去齐国宣扬燕秦联盟的威力呢?在我苏秦看来,讲仁义道德的,都是自我满足的人,而帮不了其他人。

可以说,苏秦这段话是代表了当时所有说客的真实想法,在这些说客的眼里,什么仁义,什么廉耻,什么信仰,一切都是空的,大丈夫要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就不能固守道义,应当以欺诈之法完成进取之功,不然将一事无成,只有不择手段,不顾道义,荣华富贵才能接踵而来,他们才能获得高官厚禄,才能衣食无忧。

不过,并不是说战国时期的说客都是如苏秦这般,还是有着像鲁仲连、唐且、聂政这样的“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轻财重义的君子。但是,从大环境来看,战国时期的说客多是苏秦这般人物,为谋取利益,是到处奔走,利则仕,不利则走,“朝秦暮楚”的事情是不少做。比如苏秦,先是西说秦惠王,向其提倡连横之说,但在遭到冷遇后,他就愤而离开秦国,于次年前往秦国的敌国赵国,游说赵王,而后赵王被说服,苏秦被封为武安君挂相印,接着苏秦又联合楚,齐,燕,韩、魏五国,身兼六国相印,率六国军队往叩秦关。

[var1]

当然,其实同样从大环境来看,战国时期的说客之所以会变成这般的利己主义者,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这时的社会早已被权势、钱财所腐蚀,早已没有西周那般纯朴的模样,正如苏秦所说:“磋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但,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苏秦一语道破当时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那么急于求富贵,他们实在是太想出人头地,成为别人仰望的存在。

总得说,这两种在不同时代所产生的外交家,因时代环境所致,他们是朝着两个极端在分别发展着。

行人和说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春秋外交家“行人”因恪守周礼,所以他们一切都以礼为先,在外交的过程中待人是风度翩翩、文质彬彬,令人倾倒,他们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绝对不会言而无信,因此让人很是信服。但战国的外交家“说客”却不一样,因他们不再受周礼的束缚,此时的他们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先,为了谋取功名富贵,他们可以言而无信,可以谎话连篇,在他们的眼里,什么仁义,什么廉耻,什么信仰,跟自己的利益相比,那是什么也不是,因此让人很是唾弃。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为何高爵位诸侯国越混越差,低爵位诸侯国反而越混越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诸侯国谁的爵位最高,春秋诸侯国爵位排名,春秋诸侯国解析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之后,为了管理庞大周王朝的领土,也为了犒赏追随自己的功臣,采取了分封诸侯的策略。以至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并起,直到秦国西出函谷,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强大诸侯的实际爵位其实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国家反而在后世的争霸中只能

  • 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联军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为何撤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关东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打秦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结果,合纵联盟

    联军的挂名统帅虽然是春申君,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指挥联军作战的还是赵国的庞煖。统兵作战可是马虎不得的,就连春申君也甘愿听令。[var1]此前中原军队攻打关中,只有三个可行的通道,函谷关、武关、临晋关。函谷关,是秦国正东面的雄关,关城修在峡谷中,因为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扼守“1崤函通道”的咽喉,西接衡

  •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最低的诸侯国许国,它有着一个怎样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战国诸侯国许国,春秋许国历史,春秋时期的许国与应国的关系

    其中公爵地位最为高贵,地位仅次于周王。周初,公爵爵位仅赐予先圣后人和姬姓嫡系,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等七个公爵诸侯国中,除虢国的开国君主是姬姓嫡系,是周文王之弟外,其余六国皆为先圣后裔,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黄帝、炎帝、尧、舜的四个后代,分别被分封为蓟国、

  • 曲沃代晋:晋文公祖先67年战斗,连弑五君,成为晋国新主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晋文公简介资料,晋文公曲沃,晋文公是哪里人

    [var1]曲沃代晋,又称曲沃代翼,是春秋早期晋国一次长达近70年的内战,最后,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取代了晋国的君主,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桐叶封弟晋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周成王即位时还很年幼,由周公旦辅政。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

  • 战国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女人息妫,因他人无耻而名列四大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国四大美人,息妫长相复原图,息妫是一个怎样的人

    息妫,春秋战国时期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的女儿,生于陈国宛丘,妫姓,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又称息夫人,息夫人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据说,当她出生的时候,满树桃花开放,和息妫争相斗艳,所以又称为“桃花夫人”。[var1]息妫陈国国君生下了2个女儿,息妫是妹妹,嫁给了息侯,姐姐嫁给

  •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子路是孔子最小的弟子吗,子路是不是孔子的第一个弟子,子路是孔子学生里面最大的吗

    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又有十人被称作孔门十哲,他们分别是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晚年时,孔子的弟子子路被砍成肉酱,孔子悲痛万分,并说此生不再食肉糜,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之一,子路为何会被剁成肉酱呢?[var1]子路是仲由的字,鲁国人,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

  •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战国钱币一览表,春秋战国时期用哪种铸币,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钱币

    这个“礼币”,实际上要分成两个概念来讲。第一个是讲“礼”。所谓“礼”,是贯穿于中国人血脉深处的东西。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就是“礼”。朝堂之上,贵族之间,民众之间,所有的人情世故皆有礼。春秋战国,人们说“礼崩乐坏”。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或有多种原因。首先就是纷争战乱,人们已经无暇顾礼,求

  •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最出名的“废为庶人”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主被废为庶人,春秋时期庶人,春秋战国著名历史事件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自天子至列国诸侯,皆讲贵族之说。何谓贵族?贵族就是可以世袭爵位的家族,天子之后可为天子,诸侯之后可为诸侯,权臣之后可为权臣。这种传统贯穿于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可是,最早破坏这种传统的,却是一位周天子。周幽王宠幸褒姒,废黜申后以后又“废太子宜臼为庶人”,这件破天荒的事情不仅削弱了周

  • 王翦到底有多厉害?智勇双全一人灭三国,其中灭楚国之战堪称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翦用了多少兵去灭楚国,王翦图片,王翦最著名战役

    [var1]中国古代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成就了各种丰功伟业。但是不得不承认,由秦国开拓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可以被认为是中央集权制的开创者。如此伟大的丰功伟绩,自然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想要一统六国,必须依靠强大的武力,这就不得不说始皇帝嬴政身边的大将,王翦!王翦被后世誉为战国四将之首,也是这四将

  • 战国之争,本质上是在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时期为什么叫大争之世,战国各国之争,战国的三大战争

    [var1]所以等到后来楚庄王称霸之后,为了搞好跟周边兄弟国家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楚国的人缘太差了。所以在武功达到昌盛之后,甚至楚庄王完成了“问鼎中原”的壮举之后,他开始提出了一个很不符合楚国人观念的观念:止戈为武。要知道,楚国可是有着“三年不出征,死后不得入祖坟”的传统的。说到底,春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