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该怎么办?刘伯温称:杀了此人定下雨

天下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该怎么办?刘伯温称:杀了此人定下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807 更新时间:2024/1/15 20:16:52

可是皇帝身边的谋士和武将也要能够相互制衡才行,不然权利一边倒了,皇帝的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了,这是皇帝最忌讳也是最惧怕的情况,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任用官员的时候都费劲了心神。

既要有真才实学能够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又要找到这人的缺点达到能够有效控制的目的,这就非常的难办了,所以不要觉得皇帝的生活就是非常畅快的,每天手握大权想干嘛就干嘛,其实皇帝的日子过得也挺焦心的。

就比如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的谋士就是刘伯温,而与之相对的人就是李善长,这两位就是所说的那种既能帮助朱元璋治理国家又能相互制衡防止权利一边倒的代表。

那么他们具体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呢,可以通过一个事件来略知一二:天下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该怎么办?刘伯温称:杀了此人定下雨。

刘伯温

一、亦敌亦友

其实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关系有点像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是却是偏向于敌人多一点的,毕竟两人在官场上面的明争暗斗就算是朱元璋都能够看得出来,但是为什么朱元璋都看出来两个人不是很合了,却不想着改善他们的关系,让他们相亲相爱呢?

这就是皇帝的一种控制手段了,其实将这样的控制手段做的最好的是康熙皇帝,因为在他的的安排之下他身边的两位大臣就一直明争暗斗从没有停止过,康熙皇帝也从来不插手,甚至还假装不知道,就让他们自由发挥,适当的时候再出面控制一下大局就好。

说到这里大家才出来这两个人是谁了吗?那就是和珅纪晓岚这两位名人。

有没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和珅大家都知道是一个贪官,做了很多的坏事,可是乾隆皇帝并没有直接定他的罪就是因为和珅还有他的用处,而纪晓岚在大家的心中却是清廉爱民的代表。

可是乾隆也没有把非常重要的职位交到纪晓岚的手中,这就是为了防止纪晓岚权利过大从而影响自己的地位,而和珅正好也有钳制纪晓岚的作用,于是这样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就一直牢靠的绑在了一起。

反观朱元璋这边刘伯温就像是纪晓岚的角色,而李善长就是和珅的角色,这两个人也想纪晓岚与和珅一样,李善长处处看不惯刘伯温,还时不时地使些阴招来陷害刘伯温,但是刘伯温每次都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朱元璋也通过这两个人的彼此争斗而更好的把控着局面。

其实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中一位必不可少的人物,很多人都觉得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的智多星,为朱元璋提供了非常多的好主意。

可是朱元璋不管是处于哪方面的考虑都没有十分的善待刘伯温,首先用李善长来控制刘伯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来说朱元璋是一个半根出身,他的狭隘的一点也在刘伯温的身上显露无疑了。

那就是胸怀狭窄没有很大的肚量,这和朱元璋自小的生活环境有些必然的联系,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小的时候经常吃不上饭,家里很穷。

所以这就注定朱元璋小的时候无法形成一个宽大的格局,再加上他从小就对官场充满了敌意,认为当官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干净,所以后来他成为了皇帝就开始大搞反腐等工作,虽然收效并不大。

而刘伯温却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人,据说刘伯温不仅好学他的阅读能力也是超群,能够一目七行,被人称为神童。所以朱元璋就很担忧刘伯温,害怕哪一天这个厉害的神童就爬到了自己的头上,于是就从来不放权给他。

也是因为朱元璋这种怕这怕那的性格导致了明朝官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帮派团体,刘伯温和李善长也有自己的圈子。

李善长同样也是一位通读诗书的有学识的人才,而且还是一个能够预知世事的人,有一次朱元璋就问李善长这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平定呢?

李善长听到之后问没有慌张而是从善如流的回答说秦末战乱的时候,汉朝之所以能够崛起就是因为汉高祖生性豁达,不乱杀人,所以现在元末之时国家分崩离析,如果能够像汉高祖那样必然可以平定天下。

朱元璋听后觉得李善长说的非常有道理,从此以后就对李善长照顾有加。

李善长

二、针锋相对

可是就算朱元璋喜欢李善长也没有用,他的一个同僚李彬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所以被刘伯温抓捕了,按照律法这个李彬罪应当斩,可是李善长就很不爽了。

毕竟李善长本来就不喜欢刘伯温,现在李彬又被刘伯温揪着不放,李彬是淮西集团的成员,大家也知道李善长也是一个小团体的成员,所以说李善长和李彬是“战友”关系。

自己的人被别人抓住了把柄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更何况还是被自己讨厌的刘伯温抓住,可是毕竟现在刘伯温掌握着主动权,于是没有办法李善长只好拉下面子去向刘伯温求情。

可是刘伯温就是不吃这一套,无论李善长说什么他都坚持公事公办,非但没有给李善长面子还说要是李善长在求情就去朱元璋那里告他贿赂官员,这下新仇旧恨一起使的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关系达到了冰点,李善长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刘伯温为此付出代价。

于是第二天李善长又一次登门拜访,说到你看这京城已经这么久没有下过雨了,百姓们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要是在不下雨继续这样旱下去怕是会引发灾祸呀,又说现在种情况下按照五行八卦来看最不适宜的就是杀人见血了,其实个中意思就是威胁刘伯温你要是杀了李彬,这京城闹旱灾可就是你的责任了。

可是刘伯温还是无动于衷,他说自己也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近几天可能就会下雨了,而且前提是必须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彬,只要杀了他必然就会下雨。

于是刘伯温还是把李彬杀了,只不过京城并没有因此而下雨,所以李善长就抓住了这次机会上书朱元璋举报刘伯温,可是这种无稽之谈相信谁也不会相信的,更何况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对自己有用,所以自然不会怪罪与刘伯温,只不过这个时候刘伯温已经看透了一切。

他也知道了自己在朝中不受待见,大臣们觉得自己的障碍,朱元璋觉得自己是威胁,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再说了刘伯温本来就是一个云淡风轻的人,当初在元朝的时候就因为不满意元朝的统治而不入官场,现在这种情况还不如主动离开的好。

于是内心打定主意之后刘伯温也没等朱元璋下令,就自己主动的辞官告老还乡了,回归山林之后的刘伯温闲云野鹤过得好不快活,也因此躲过了很多的灾祸。

更多文章

  • 坐篮子吊进皇宫,崇祯连问三个问题,袁崇焕无言以对:我死得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崇祯袁崇焕对话,袁崇焕之死崇祯为什么处死袁崇焕,崇祯不杀袁崇焕明朝会灭亡吗

    袁崇焕说起袁崇焕这个人,明清之际的学者都说他是可以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只是两个人空有报国之心,却都遇上了昏君,所以才死的不明不白。然而通过史书中对于袁崇焕的记载,再结合他的生平经历,现代人认为袁崇焕其实死的并不冤。他作为一个镇守辽东有功的将领,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但就是因为他在政治方面的幼稚,和性格

  • 国破家亡,崇祯身死,他的子女又是何种下场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的子女,崇祯之死的历史,崇祯皇帝的子女是谁

    宠信宦官的皇帝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个皇帝之所以会成为亡国之君,要么就是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要么就是性格残暴欺压百姓,所以才会落得这么凄凉的下场。但是朱由检这个人却并不是这样,他在政事上非常的勤勉,很多事情都会亲力亲为,那么为什么他会走向那样一条灭亡的道路呢?关键在于不会用人,纵观历史上的有德明君,谁的

  • 大明风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一个举动证明朱瞻基当初看走眼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祁镇朱祁钰,大明风华朱瞻基最后一次见朱祁钰,朱瞻基与朱祁钰关系怎么样

    抓到了大明皇帝,瓦剌人开始公然向大明索要财物,还威胁明朝退往江南之地,真是变本加厉,但结合当下国情及朱祁镇在人家手上,孙若微不得不这样做,她与大臣们商量,让胡善祥带着朱祁钰他们出城逃走,她对朱祁钰说:“国赖长君,你与襄王是最年长的,是年龄最大的,看月份算你比襄王还要年长一点,我之所以要你们南迁,是因

  • 大明风华:朱棣与当和尚的建文帝见了面,历史上有无此种可能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棣建文,大明风华朱棣和建文见面,朱棣跟建文的关系

    在《大明风华》第17集,朱棣见到了当和尚的朱允炆,众人都担心他会下杀心,但最终他说了一句话:“建文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朱棣这句话跟明史中的记载是一致的:“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在很多影视剧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时空的爱

  • 多尔衮下令处死明朝忠臣,忠臣死前怒喊8字,刽子手听后跪地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有的人一开始面对死亡很淡然,但如果时间一长,心中便会冒出想要活下去的念头,虽说这是人之常情,但难免遭人鄙夷。可有的人从始至终便对劝降者允诺的高官厚禄不屑一顾,执意赴死殉国,这类人是值得尊重的。他的名字叫做左懋第,根据史料记载,他是一名很有才能的官吏。左懋第,字仲及,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虽然他的仕途一

  • 在当时的宋朝,包拯的官职到底有多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包拯在宋朝的官职,包拯最后是什么官职,包拯真实官职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与历史上其他牛人相比,年轻时他的仕途并不顺利。28岁才考上进士,获得功名,做了一方县令。那时候恰逢父母年迈,包拯又是个孝子。于是向朝廷申请,调任到了合肥做了个监税官。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之后,才算正式开始进入官场,接任了一方知县。包拯担任过的官职很多,当过御史、路

  • 大臣:我家井水变美酒,朱元璋好奇前往,走到半路察觉不对: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抄家,朱元璋抄家是什么意思,朱元璋抄家只有圣旨

    就拿朱元璋处置胡惟庸一案作为例子来看吧。胡惟庸早在1355年时就投奔了朱元璋,并且历任知县、主簿、太常少卿等等职位,在1370年的时候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一职,由此走入了明朝权力中心之地。1373年,右丞相汪广洋德行有失,嗜酒误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李善长便推荐胡惟庸为右丞

  • 大臣拥立崇祯堂弟继位, 太妃不同意, 她的评价预言其十几年后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崇祯皇帝对大臣的评价,崇祯皇帝和他的皇后关系好吗,崇祯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

    皇位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丢下了被农民军和清军反复蹂躏的残缺山河,但是尽管如此,明朝还没有完全死亡,还是要有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而这名义上就要落在朱元璋的子孙身上了,尤其是那些和崇祯皇帝血缘较近的朱元璋子孙身上。1645年和1646年,南明的最初两个政权失败了,二者的建立者分别是崇祯皇帝的堂

  • 大明风华结局朱祁镇错杀于谦,孙若微告诉他一个秘密,与徐滨终成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滨朱祁镇,孙若微与徐滨,大明风华徐滨和孙若微在一起了吗

    朱祁镇回到京城不过短短时间,却能召集人马帮自己夺回江山。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朱祁镇去瓦剌的这一年多并没有白白浪费,如今他已经学会了怎么去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可他依旧还是太年轻了,做了登基一来第一件错事,就是听信石亨等人杀了于谦,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也是救自己的恩人。孙若微苦苦哀求朱祁镇,一定要保全于谦

  • 大明王朝:最悲不过海瑞妻子,从小灌输“标准答案”的教育害死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前面讲到了陈洪带着嘉靖帝的“好雨、明月”字条找到了裕王,裕王府众人商议之后,下了两条命令:一是速速召李时珍进京,给皇上看病,二是迅速给海瑞定了个秋后问斩,理由是顶撞圣上。但第二条命令是需要嘉靖帝进行死刑勾决的,等于是把选择权再次丢给了皇上。嘉靖帝的眼线遍布全国,自然清楚裕王府发生的一切,从而对陈洪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