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过重耳,晋文公即位之后为何烧死了介子推?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过重耳,晋文公即位之后为何烧死了介子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648 更新时间:2024/2/8 6:27:43

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是各个春秋五霸版本中都公认的霸主,他的一生可以是传奇的一生。

因此就有人拍了一部长达七十二集的《重耳传奇》的电视剧,我一集都没有看完,不仅演员阵容有点水,剧情也太拖沓了,典型的历史灌水剧,我对这部剧的了解,大部分也是看别人的吐槽,其实我能理解他们的吐槽,出品方对整部剧的拍摄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不是本文要去解释或者抨击的,我想要说的是,这段历史很多人可能就理解不了。

[var1]

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历史应该从夏朝开始算起,西方人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在没有出土夏朝的文物时,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以前连商朝也不承认,王国维钻研甲骨文创造了二重证据法进一步证明了商朝的存在。

当然,这也不是本文要讲的重点,真正意义上来说,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分界线,中国的史学可以分为先秦时期,以及秦朝之后的历史时期。

先秦历史是庞杂混乱的,因为资料少,所以了解的更少,而秦国之后就是典型的封建王朝时期,将近两千多年虽然逐渐发展,但是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就现在人们而言,也许我们能够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却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

先秦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跟现代人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以现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先秦时期,得出的历史结论往往让人无法接受。

从先秦时期的著作来了解一下先秦历史

我最近一直在读《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朝学者从《左传》一类的作品中截取22篇佳作,然后进行解读,读起来确实有颠覆三观之感。

[var1]

这里面就收录了《左传》中《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在说介子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的故事。

在《介子推不受禄》的前一篇文章是《子鱼论战》,讲述泓水之战时,宋国与楚国交战的时候,子鱼劝宋襄公在楚军过河的时候出击和过河之后没有整军完毕的时候出击,都被宋襄公拒绝,最后宋军大败。

宋襄公的说法是“君子在作战的时候不对受伤者加以伤害,不捉拿头发白的老人,不截击陷于险地的敌军,不进击未成列的敌军。”

以现在的评价来说,宋襄公就是一个傻叉,迂腐而顽固,最终导致宋国的失败,实际上,我们再来看他说的这些话,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嘛?一直以来都标榜做人要做君子,在具体行事的时候,谁做君子的事,谁就是迂腐顽固,谁就是傻叉。

宋襄公的“仁义”行为在春秋时期其实是备受推崇的,这也是为什么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打了败仗,还被司马迁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在《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中,讲述的故事比宋襄公这个更有意思,郑庄公周平王动迁的时候,郑庄公率先想要称霸,但是当时郑国内部的环境却并不好,郑庄公的母亲因为生庄公的时候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而宠爱小儿子共叔段

[var1]

庄公即位之后,庄公的母亲就想要共叔段取代庄公,共叔段大力修筑城池,聚集粮草,整治盔甲和武器,庄公明知共叔段要造反而不去制止他,其实本意就是在纵容自己的弟弟犯罪,然后杀他。

在共叔段造反失败后,庄公先是将母亲囚禁起来并且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庄公明显是受到了来自舆论方面的压力,为了标榜自己也是一个孝子,随后挖了一条地道去见自己的母亲,上演了“黄泉相见”的戏码。

在先秦时期,宗亲、礼法是维系社会的准则,是任何人都无法践踏的,包括郑庄公在内,如果不行孝道,依然会社会所摒弃。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然后我们再来看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后来晋文公)出逃晋国,介子推是一直追随重耳的人,在重耳逃亡的19年里,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重耳因为被人追杀,经常食不果腹。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在卫国期间,他的随从偷走了他的粮食,重耳只能去要饭,但是并没有人给他,重耳饥饿难耐差点饿昏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野菜熬成肉汤给重耳喝。

[var1]

重耳喝了介子推做的汤后保住了性命,当得知真相后,十分感动,并且说一旦做了国君,一定会好好报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经过艰苦的逃亡生涯后,重耳被晋国迎回,变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开始赏赐那些随他出亡的群臣,介子推没有主动前去求赏赐,晋文公也没有赏赐介子推。

晋文公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记性很差的人,对于始终追随自己的介子推怎么会忘记赏赐呢?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介子推因为别人向晋文公请赏赐而隐居深山

介子推当时是很生气的,介子推生气的不是晋文公没有赏赐他,而是生气那些主动请赏的人,至于介子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脑回路,纵横表示,我更不知道,更不敢问啊!

在《左传》中记载《介子推不言禄》这一处给予了思维上的解读,我是硬读了半天才读懂介子推的意思,实在是伤脑筋。

介子推没有去请求赏赐是因为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只是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晋献公9个儿子,8个都死了,就剩下晋文公,所以晋文公能够继承晋国国君是上天注定的,而不是他们这些追随者帮助的。

[var1]

相反,他认为那些同他一样的追随者前去主动请赏是一种无耻的行为,并且认为自己难以同他们同朝为官。

然后他的母亲对他说,你不去求赏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了,图啥勒?

介子推说,明知道这样做不对,我还去求赏,那更是罪上加罪,我已经抱怨过这些人了,就更没有资格享受赏赐了,因此和其母亲隐居到深山了。

介子推为了追求个人模范的极致,在帮助了晋文公后,选择了退隐,很有名士风范,也符合春秋时期的作风,比如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就选择了隐退。

晋文公为何不惜烧山也要逼介子推出来

介子推受到后来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介子推的言行也被当作有骨气的代表,介子推的行为可以说达到了个人模范的极致。

后世儒家为了宣传忠君思想,将介子推评价为“忠君之典范”实在是一种嘲讽,介子推在标榜自己神圣人格的时候,让晋文公背负忘恩负义之名,让同僚身陷沽名钓誉之恶。

[var1]

当晋文公知道介子推这件事后,为了表现自己不是忘恩负义之人,立马开始去寻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隐入深山后,听信“小人”的谗言用放火烧山的策略逼介子推出来。

你看古代人多会玩,大王要赏赐给臣子,臣子为了不受赏赐,宁愿在山里和老母亲被烧死也不愿意出来,多耿直。

其实晋文公已经到了不放火不行的地步,一个君主如果背上忘恩负义的名声,对于以后的“君途”的发展势必不利,所以他必须修正这个错误,必须要介子推接受功名利禄。

然而,介子推已经一再表明,自己是不会食言的人,既然已经表明不再接受赏赐,就一定不会接受,如果接受的话,他的人设就崩塌了。

实际上标榜介子推的个人品德完全不必用如此极端的方式,个人的形象重要,还是君王的形象重要;个人的言行重要,还是母亲的生命重要,介子推实际上已经将晋文公和母亲都逼上了绝路。

历史上关于介子推记载的资料很少,所以后人难免会自行添加资料,有人写晋文公放火烧山后发现介子推抱树而死,里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var1]

用这句话以死谏的方式告诉晋文公要做一个好君王,实际纯粹是扯淡,春秋时期的诗词基本就是《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样的。

而七言八句的七律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肯定不会出现那首所谓的血书的。

史论纵横说:

标榜仁义道德这种事情是先秦士大夫的必修课,因为这是先秦时期维系政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于介子推的历史形象,我们是学不来的,也不是符合当下主流历史价值观的,换句话说,即使是学了,人们也会认为你是那个在泓水之战中遵循君子之道的那个傻叉宋襄公呢!

做一个好人就够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更多文章

  • 从苏秦两次回家,看人性的丑陋,刺激,过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秦回家被嫌弃,人性丑陋的一面显示得淋漓尽致,苏秦个人修养

    [var1]苏秦早年师承鬼谷子,和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师兄弟。苏秦学成之后,变卖产业,西去秦国去游说秦惠王。苏秦提出“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的主张,和后世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蓝图如出一辙;怎奈秦惠王刚刚除掉商鞅,对游说之士心有余悸,且自量“并天下”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委婉拒绝了苏秦的主张。[var1]

  •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乐毅,乐毅的最著名战绩,乐毅伐齐历史回顾

    稷下空多士,谁为国重轻。列城七十二,死者一书生。——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王燭》春秋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兴盛。战国也没有哪个诸侯国一路衰亡。总是处于战国七雄末席的韩国和燕国,也都曾让其余诸侯国瞩目过。赵国、魏国、齐国、楚国,也都曾有一统华夏的能力,只是历史的天平倾向了秦国而已。尤其是战国后期的齐国,曾一

  • 为何稷下学宫的成功,曾经的霸主地位,都未让齐国称霸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国的稷下先生,稷下学院和玄雍的关系,稷下学宫出了哪些人才

    [var1]第一,秦国变法成功,社会稳定发展秦国的国力得到稳定发展的基础,应该与商鞅变法的成功有分不开的关系。商鞅变法的使得秦国从经济、政治、土地、军事、思想,甚至于社会风俗都做了改变,直接具有了和各大强国争霸的权利。[var1]1.经济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当时的时代处于中国社会的

  • 长平之战,赵国的名将除了廉颇和赵括,难道再无别人能用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廉颇和赵括谁强,长平之战赵国真的能赢吗,赵国的廉颇与赵括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双方都用上了倾国之力,最后赵国成年男子尽丧,而秦国也是惨胜。有人说赵国之所以会失败,赵括是第一负责人。因为他自己的战略失误,使仅次于秦国的战国第二大国赵国一落千丈。 在长平之战前期,赵括的母亲曾跟赵孝成王说不要用赵括。可是赵王还是坚持用赵括,那么赵国当时除了廉颇和赵括就真的无将可用

  • 长平之战,秦国耗费举国之力攻打赵国,为何楚国不趁虚袭取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赵国长平在哪,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么

    [var1] 当时的秦昭王为了打赢赵国,亲自去河内征兵,而且征兵的年龄竟然已经下放到了15岁,由此可见,当时秦国为了打赢长平之战已经消耗到了什么地步!而地广人多的楚国,为何不趁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袭取秦国呢?按理来说,这时候的秦国已经出动了全部主力对付赵国,国内根本没什么军事力量,要是楚国这时出击,

  • 长平之战,廉颇是如何布置防线的,有漏洞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长平之战廉颇的三道防线,秦赵长平之战详解,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var1] 韩国的地形像一个葫芦,上下两头大,中间小。秦国计划猛攻韩国中部狭窄处的各要塞,最后攻占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将韩国分割成都城新郑所辖区域和上党郡南北两块土地,这样一来上党郡就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然后再迫使韩国将上党郡这块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国就能占领一半韩国的领土。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

  • 长平之战遗址,挖出历史有名的万人坑,学者:白起被人误解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平之战考古真相,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长平之战历史上真实的白起

    [var1] 长平一战赵国40万人投降了白起,但是白起觉得降兵太多,决定全部杀掉。于是他就用计引诱他们进入了事先挖好的大坑,然后全部活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战斗的遗址现在也早已经成为了良田,只是我们现在都能感受到那场战争的残酷。 [var1] 但是一次无意中的发现却让人怀疑白起是不是真的活埋了这

  •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为何三十年之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赵国长平在哪,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么

    没错,长平之战的胜利属于秦,但毕竟这是一场惨胜,秦军本身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赵国又一度表示要割地求和,所以,秦王决定暂时收手。然,赵国虽然惨败,骨气却还很硬,旋即表示:不赔款也不割地,要打哥奉陪。所以,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秦赵便爆发了邯郸之战。换句话说,这就是灭国之战 [

  •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元气大伤,为何还能击垮实力未曾受损的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长平之战赵国真没机会么,长平后赵国是如何恢复元气的

    [var1] 那么赵国也就因此得到了一丝苟延残喘的机会,但是北边上的燕国却开始动歪心思了,燕国在战国七雄里面存在感一向薄弱,属于战五渣的类型,但偏偏还特别爱搞事,当年带头搞事情差点没把齐国搞掉,这也成了燕国的一个骄傲,虽然我燕国国力不佳,但是当年可是差点灭亡强齐。 总而言之,燕国打算乘者赵国刚刚元气

  • 亚历山大如果真打到秦国,到底有没有命回去?秦惠文王不是吃素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与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大帝知道秦国的存在吗,亚历山大可以打过秦国么

    有人说他是半神半人之身,出生时电闪雷鸣,以至那些平日里就神叨叨的占卜师一个个吓得不轻。他们振振有词地表示: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将诞生,让这个世界很不一样。后来,甚至有人说这个人肯定是宙斯的儿子。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出生了。据13世纪西方的记载,他的长相果然很是与众不同:他天生就带有体香,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