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史话十:第四次交锋完结,嫡系族人在天子帮助下再退曲沃大军

晋国史话十:第四次交锋完结,嫡系族人在天子帮助下再退曲沃大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074 更新时间:2024/1/7 6:54:05

[var1]

对曲沃一方前后态度大反转的周桓

那桓王此前为要支持反叛的曲沃一方?之后桓王为什么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史记》、《竹书》同时隐去前半段的纷争,只记桓王帮助晋国嫡系这段历史,真的只是要顾全天子的颜面吗?这些疑问是上次咱们留下的悬念,也正是今天要好好推敲一番的内容。只不过,要想探讨这几个问题,咱们首先得了解这后半段纷争的过程,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这局势是如何逆转的。

书接上回, 曲沃庄伯在郑国、邢国,以及周王室派来的部队助力下,一举攻下了晋国国都翼城 。而嫡系一方的首领 鄂侯 ,在这样强力的进攻下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在城门被攻破之时,他就被众位还忠于他的王公大臣、亲兵侍从保护着 逃到了随这个地方 。庄伯拿下了翼城,心中自然高兴,但鄂侯得以逃脱也让他感到不安。所以, 庶系一方并没有打算马放南山,而是继续为追杀鄂侯准备 着。可是,接下来的剧情就让庄伯变得有些哭笑不得了,他先后接到了两个消息,一喜一悲,把他的计划彻底打乱了。

这“一喜”的好消息是逃亡到了随地的鄂侯离世了 ,省去了庄伯的麻烦,无需担心晋国人再支持鄂侯了,只需发兵把对手残力量扫除一下即可。那鄂侯为什么会突然离世呢?难道又出现了叛徒刺杀了他吗?其实鄂侯离世早就有预兆,此前章咱们就提到过, 鄂侯姬郄本来身体就很差 ,上一次庄伯发动进攻就跟他卧病有一定的关系。此次, 曲沃一方攻下了翼城,让他拖着病体颠沛流离,当然很快就离世了 。

[var1]

晋鄂侯突然离世

而 这“一悲”的坏消息是天子桓王竟然命虢公率领军队攻打庄伯的大本营曲沃 ,连扫除鄂侯残余力量的时间都没有给庄伯留下,就 逼着他立刻回师援救 ,翼城之困(或者说嫡系族人的危难)随之又解了。这便是咱们一直在说的“逆转”,明明此前还派人帮助曲沃的周王室,怎么突然就变卦了呢? 《左传》 给出的答案是: “曲沃叛王” 。但是, 庄伯此时虽然占据了翼城,鄂侯也如《史记》、《竹书》所记亡故了,但他毕竟没有把嫡系族人剪除干净,也没有正式成为晋侯,他为什么会背叛天子,让自己前功尽弃呢? 那咱们就从这一点开始入手,来推敲一下之前留下的所有疑问。

[var1]

《左传》中关于“曲沃叛王”的记载

1、曲沃庄伯如何背叛的周天子?

关于这一问题,鄙人曾看到过两种说法:其一,在这前半段进攻中,本来周王室和郑国的部队都是庶系的援军。但 随着周郑关系的交恶,曲沃一方又与郑国之间表现出了更加亲密的样子,让桓王认为庄伯背叛了自己 ,从而翻脸去攻打曲沃。其二,在曲沃翼城发动战争以前, 庄伯为了能让周王室支持自己,许诺了很丰厚的回报。但攻下翼城后,桓王并没有收到庶系一方许诺的东西,从而认为庄伯在欺骗自己 ,转而去帮嫡系一方了。

关于这两种说法,在下 首先要否定第一种 。因为, 早在平王末年及桓王登基之时,周郑双方关系已经交恶 了。就连 《左传》 书中也于 隐公三年 时就记下了 “郑侵周地取禾” 的事件, 不可能到了隐公五年,桓王会因为与郑国交恶才跟曲沃庄伯翻脸 。毕竟要因此事翻脸早就翻脸了,甚至都不可能去帮助曲沃,何谈庄伯因与郑国亲密而被认为反叛王室一说呢?

[var1]

祭仲统领郑国军队取周地之禾

至于 第二种说法 ,在下认为其 讲得不够全面 。曲沃一方 许诺给桓王丰厚的报酬却没有兑现承诺,仅仅是天子翻脸的一个方面 。还有一方面我认为是因为 他们从一开始就对王室隐瞒了一件事,这件事被桓王知晓后觉得被戏弄了,所以两件事并在一起等于双重欺骗,才导致天子跟曲沃一方翻脸 。至于庄伯他们对天子隐瞒了什么事,这就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2、桓王最初为何要支持反叛的曲沃一方?

关于这个问题,在下认为关键的关键在于 周王室太缺钱 了。这从 《左传·隐公三年》 中 “武氏子来求赙” 这一条记载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一般天子驾崩,四方诸侯的确是要赶去参加葬礼,但对于参加的诸侯是否要拿出赙金(即拿出钱财来帮助丧主办丧事)并没有硬性规定。此时, 朝廷特意派武氏子 (即帮助曲沃攻打翼城的那位武姓大夫) 到鲁国讨要赙金,说明朝廷连给平王办葬礼的钱都紧缺了 ,当然也就 证明了桓王会被庄伯许下的丰厚回报所打动 。

[var1]

曲沃庄伯许诺给朝廷丰厚的回报

可是,曲沃一方毕竟不是晋国正统,桓王身为天子本不应该支持反叛。但 鄂侯 这边,咱们一直也在说他 身体很差,桓王登基之时姬郄很难亲自前往朝觐 。再加上 翼城一方 一直处于弱势,又年陷于战乱之中,必定 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品献给桓王,让天子从登基之始就对这个所谓的正统不太青睐 。

另外,就是鄙人刚刚提到的, 庄伯在邀请王室出兵相助时 ,一定 隐瞒了他们同时联合了郑国这一消息 。所以, 桓王 这边 看在金钱的面子,又不知道交恶的郑国也在联军之中,便派了尹、武二位大夫率王师助阵 来了。

3、桓王跟曲沃庄伯翻脸的关键导火索是什么?

要说桓王翻脸的理由刚刚提到过了,即“曲沃叛王”。并且上一个问题咱们也分析了,让 桓王认定曲沃背叛了自己的原因 ,除了 曲沃一方没有兑现承诺 以外,还应该有 他们隐瞒了与王室交恶的郑国也参与其中的事实 。可是,按照《左传》的记载,曲沃一方进攻翼城发生在隐公五年的春季,桓王应该早就知道了郑国也在联军之中的消息,为什么偏偏拖到了秋季才跟庄伯撕破脸呢?显然,无论是 庄伯没有给天子丰厚回报,还是暗中联络郑国这件事欺骗了桓王,都只是桓王跟曲沃一方翻脸的借口 。而真正促使天子翻脸的那根关键的导火索,应该还有其他事件。

[var1]

曲沃一方未兑现承诺,让桓王心生怨恨

就在下看来,这根 关键导火索理应与晋鄂侯的突然离世有关 。因为,鄂侯出奔随地本就是一个隐患,庄伯即使暂时占据了翼城,也一定会继续追杀嫡系残余势力。而鄂侯突然离世的消息传来后,让 庄伯 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虽然他还需要继续扫除鄂侯的余党,但他也 有了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可以借机向天子申请,把自己赐封为正统晋侯 。

正因如此,庄伯势必会在准备继续追杀嫡系族人的同时,写表文递交桓王,提出“转正”申请。可是, 之前那两件欺君的事件发生以后,桓王已经对曲沃一方心怀怨恨 了。此时, 庄伯不仅没有送来宝物 弥补早先的过失, 还想借机轻松得到爵位 ,当然会 一下激怒了天子。这才有了同年秋季,桓王命虢公率军攻曲沃的转变 。

4、《史记》、《竹书》为何如此一致地隐去了这段历史?

两部经常“互补”的史书同时不记载这段历史,最明显的一个理由就是顾及天子的颜面,替周王室隐瞒真相。可细细想来, 两书的作者一方是汉朝的史官,另一方是周代晋国的史官 (《竹书》的编撰者是春秋时期晋国以及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们),均 没有理由去替周王室维护颜面 。更何况《竹书》向来以揭露“历史真相”著称,怎么偏偏在这里要替王室遮遮掩掩呢?很明显这不应该是两部史书抹去这段历史的原因。那到底为什么《史记》、《竹书》都做出了不予记载这样的选择呢?鄙人认为 关键的原因在于周王室对这前半段的进攻几乎没起到作用,在两书的作者看来根本不值得被载入史册 。

[var1]

《竹书》没有隐瞒真相的必要

众所周知,早在 平王东迁之后,周朝王师几乎就没有什么的战斗力 。一般遇到需要进行征伐的情况,天子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指派诸侯去替朝廷完成。所以, 这一次桓王安排尹、武两位大夫前往帮助曲沃庄伯,也不会动用太多王师 (即使动用了估计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可能只有一小队护卫而已。因此,天子派来的外援几乎就是个“啦啦队”,既 在进攻中帮不上忙,也左右不了战局的走向,当然就不值得记载 了。另外, 桓王 答应了庄伯会给予他们支持,却 仅派来这么少的援军 ,恐怕 也是庄伯胜利后不愿兑现承诺的一个原因 。

综合以上四个问题的分析,整个事件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桓王因为朝廷缺钱,答应去支持反叛的庄伯。但朝廷派出的援军过少,几乎起不到作用,让史官们没有将此事记录于史书当中。庄伯也由于天子给予的支持不够,不打算兑现承诺,让桓王对其产生了怨恨。再加上郑国参与其中的消息被桓王知晓,庄伯又借鄂侯之死想“免费”得到爵位,彻底激怒了天子,这才有了当年秋季虢国受王命进攻曲沃的事件发生。当曲沃被攻打后,庄伯被迫放弃了前半段得到的成果去回救根据地,算是天子的命令左右了整个后半段战争的战局,自然要被记载于史书当中。让后人看来,好像是《史记》、《竹书》故意隐瞒了一段历史似的 。

[var1]

曲沃遭袭,庄伯被迫回师救援

这下大家应该对晋国嫡庶双方整个第四次交锋的始末,以及中间的一些疑问有所了解了吧? 随着庄伯退守曲沃,嫡系族人又一次转危为安 。 桓王 也不失时机地给予了他们一些补偿, 赐封鄂侯的儿子姬光为新的晋侯,史称晋哀侯 。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曲沃第四败、庶系优势、喜鄂侯崩、悲虢公伐曲沃、曲沃叛王、因何叛王、为何翻脸、史书失载原因、庄伯退守、立晋哀侯。

[var1]

关键词云图简史

更多文章

  • 是秦始皇尚水德,还是天数思想,为何秦国流行数以六为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统治秦国多少年,秦始皇对秦国的贡献,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在中国人眼里“六”代表着“顺遂”的意思,很多人喜欢选择“六”这个数字往往是因为看中“六”的好寓意。在秦朝也流行“数以六为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道:“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但是这其中原因至今仍然是有争议的,有说是因为秦始皇崇尚水徳,也有的说是受到天数思想

  • 春秋霸主晋国原来叫唐国,为何后来改成晋国?看完让人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晋国发展史,春秋时晋国是怎么强大的,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怎么解体的

    1、古唐国殷周之际,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襄汾、侯马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小国,历史上称其为唐国。唐国东邻太岳山脉的西麓,北、东、南三面地形偏高,向西倾斜,法水由东北向西南缓缓流去,经今侯马市南郊,再往西南不远处,流至今新绛县东南境,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湖泊,史称“王泽",然后注入汾河。[va

  • 春秋的花木兰,东周的李清照:许穆夫人的一生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许穆夫人图片,花木兰和李清照哪个朝代在前,许穆夫人写的所有诗

    [var1] 东周列国小世界,风云莫测如人心。欲问英雄何处来?天降大任点英才。——非朱非墨 话说,卫国这个淫乱后宫,又自食其果的卫宣公被宠妃宣姜和儿子气死后,宣姜为了帮儿子公子朔巩固王位,只得听哥哥齐襄公撺掇,半推半就地嫁给了自己的继子,原公子急的弟弟公子硕。[var1] 公子硕的发妻此时虽已过世,

  • 春秋战国诸侯动辄暴兵几十万,为何到了明朝出个十二万人都费劲?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 首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记载并不丰富和详细,导致后人在很多史料的解读上出现了误区。春秋时代列国纷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官和具体军政机构,而不同国家间出于保密或是对敌国进行震慑的考虑,一定会对自己真实的军事实力进行一些因地制宜的夸大或者示弱。因此即使

  • 春秋战国的四大刺客,为何只有荆轲刺秦王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荆轲刺秦的经过,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是哪四个

    [var1]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刺客往往被视为义士,后来太史公司马迁编纂《史记》时,还专门为那时的著名刺客而编写了一篇《刺客列传》。在原文当中,司马迁一共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及其事迹,后来人们将后四位统称为"四大刺客",以示对他们的纪念。 然而,这四个刺客当中三个都成功完成了

  • 春秋战国混战背景下“侠客”文化为何会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侠客,战国末期的中国侠客形象,战国时期侠客如何生活

    侠者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群体,尽管到了现代仅有“侠风留存”,但独特的“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总览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侠文化”在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都呈现出了其自身的不同特点。[var1] 一.“侠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侠”源自于商周

  • 春秋战国时期,号称“春秋五霸”的晋国军队构成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时期晋国被哪个国家击败,春秋晋国城图片高清,春秋时晋国是怎么强大的

    这种分封制从夏朝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结束,开始了郡县制。晋国就是分封制下的产物,晋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武王将晋国封给庶出儿子唐初虞,唐初虞将国号定为“唐”,在其子继任之后才将国号改为“晋”,自此晋国初立,而后发展壮大,被史学家称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并且具有“春秋五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圆钱、蚁鼻钱,都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时期的布币是什么材质铸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和布币,战国赵国布币

    [var1] 出现于战国晚期的圆钱,这是一种外形像车轮的钱币。圆钱很方便携带,用绳子穿在中间的圆孔之上,很容易大量的保存和带着外出。圆形钱币最早时期出现在魏国时期,刚开始圆形钱币比较大,中间的孔比较小,因为这种钱币便于携带所以在民间很受欢迎。 在秦朝,这种圆形钱币被广泛的推行,并且进行了改进,为了节

  • 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 死时的一句话让人心酸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名将白起有过败绩吗,战国时期的白起厉害吗,历史上真实的战国白起

    [var1] “战神”白起电视剧照 白起自秦惠文王时期便在军中为左庶长,为人聪慧,善于思考且待人友善。在秦昭襄王时期,自“依阙之战”斩首敌军二十四万后一战成名。后又在“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共计斩首敌军人数百万之多,且次次用兵如神战无不胜。在当时,敌军一听到白起的名

  • 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会盟故事:黄池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时的黄池会盟,吴国黄池会盟有多少兵马,黄池会盟与勾践灭吴时间

    “今天我们不撤兵,我要当霸主。” 这是一个面临国都被攻破太子被击杀的国君想的事情——在吴国历史上,可能这也是其最后的野心。公元前482年,精锐尽出、国防空虚导致都城为越国所破的吴国人,为了在中原赢得一场国君的尊严,彻底舍弃了驰援国都与越国正面对战的机会。春秋末期的中原人在弭兵之会的影响下战争有所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