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是秦始皇尚水德,还是天数思想,为何秦国流行数以六为纪?

是秦始皇尚水德,还是天数思想,为何秦国流行数以六为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629 更新时间:2024/1/7 6:56:10

在中国人眼里“六”代表着“顺遂”的意思,很多人喜欢选择“六”这个数字往往是因为看中“六”的好寓意。在秦朝也流行“数以六为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道:“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但是这其中原因至今仍然是有争议的,有说是因为秦始皇崇尚水徳,也有的说是受到天数思想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为什么秦朝流行“数以六为纪”。

[var1]

1、秦朝是水徳之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太史公也认为秦始皇是因为信“水徳”,才会为了顺应水徳命数,在制定度量衡的时候“数以六为纪”。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水徳。

五德之说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五种德行。五德周而复始,形成循环。五德之说也常常被用来来解释王朝的兴衰与变迁 。

秦朝王室以黄帝作为为自己的祖先,黄帝是土德,少昊是木德,颛顼是金德,帝喾是火德,帝是水德,帝舜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属于金德,周文王属于火德,按照这样的顺序从而推导出秦朝属于水徳。

在五德学说之中,“六”是水徳对应的数字。

所以为了顺应水徳,秦始皇就“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将生活中一些基本的度量数字都改为“六”。除了这些日常度量衡,“六”这个数字在秦朝的运用十分广泛。

秦始皇在咸阳所建造宫殿的数目、在各地刻石的字数、秦阳陵虎符铭文、甚至是阿房宫的瓦当、“锺鐻金人”的个数都是六的倍数。还有当年秦始皇封禅,各项设施之高度、广度标准;强制迁徙咸阳的户数甚至是秦俑中的发辫数字皆与“六”有关。

支持“数以六为纪”是因为秦始皇尚水徳的另一方面是秦朝的其他方面规定,制度也和“水徳”一说关系密切。在五德学说中,水尚黑。而秦朝的服饰多为黑色,就连皇帝的龙袍也是一黑色为主。五德学说中又有,水尚阴,水徳对应刑杀。秦朝在刑法方面,主张刑罚严厉,不重视仁义和气。

因为秦朝方方面面的规定都和水徳有关,所以很多学者都把“秦始皇崇尚水徳”作为解释秦朝很多问题的选择。

[var1]

2、有关“水徳”解释的疑点

但是,在后世人对史料的考证和对比中发现,“数以六为纪”并不是秦朝特有,只是在秦朝比较流行。

早在先秦时期,“数以六为纪”就已经形成,在两汉时期依然流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重了“六艺”;春秋战国和周之间重视六卿;《周礼》中的分官制度为六官。《左传》中记载的“郑六卿”“晋六卿”、宋“六卿”乃至周“六军”与诸侯“三军”、晋国之“六正”与“三十帅”都可以证明,“六”这个数字早就被普遍的使用。

也就是说,秦朝“数以六为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受到一些先前思想的影响,并不仅仅只是“秦始皇崇尚水德”这一点。

而且,“水徳”这种说法最大的疑点就是:汉朝的纪数方式。尽管汉代的五德属性因为刘邦项羽的对峙有所争议,但是汉代在制定度量衡上并没有遵循“五德学说”这个规律。因为不论是“土命”对应的数五还是“火命”对应的数七,都没有在汉代得到体现。

汉代大多制度都是遵循秦朝旧制,但是在数字的规定上却和秦朝不同。汉朝受秦朝影响很大,五德之说在古代对君王德影响其实很大,这样的有悖于五德之说,这些种种不禁让人怀疑,秦朝的“数以六为纪”是否是为了顺应水徳?

这看起来,“数以六为纪”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史记》中说的“方今水德之始”。

[var1]

3、天数思想的影响

天数思想是古人在对天象研究得出的规律后总结出的思想。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原因了解很少,所以认为很多事情是受到天象的影响。因此,对天数思想很是崇奉。

天数思想存在的时间早,对古代的中国人的生活,行为甚至是帝王的决策都有很大影响。从先秦时期就早已流行起的“尚六之风”来看,秦朝“数以六为纪”的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天数思想的影响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做法。

《周易》把数分为地数、天数,以此来象征着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天数和地数代表的奇数和偶数的不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同时又以数分天地,奇为天,偶为地。天数思想中,和天配位的数字有:“三”“六”和“十二”,《左传》《国语》《逸周书》等书中都有记载。

古人认为,天象运转和人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和天象有关的东西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常常会在“地上”的人的生活之中有所体现。“三”“六”“十二”这些直接和天象有关联的数字,势必会被用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var1]

在秦朝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体现。《左传》中这样写道:“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国语》有云“天之三辰……地之五行”,在这样的的信奉基础上,“天道三人道三”的观念在当时尤为深刻。从这些也可以看出,天数思想的影响力之大。

那既然,“三”“六”和“十二”都是和天象有关联的数字,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都偏偏用了“六”,而不用“三”和“十二”呢?

其实,在秦朝之前,对“十二”的崇奉也很普遍。我国古代有岁星纪年法,就是用木星的公转周期来纪年,其周期也大概为十二年。《左传》中有记载:“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根据天象来看,“十二”是一个很尊贵很重要的数字,一年十二月。

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数最好不过十,古人以“九”为尊不无道理。“十二”虽然符合天象,但是他毕竟已经超过了“十。”《易系辞》 中这样规定:“天一, 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轨,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超过“十”的“十二”无法顺应变化而行鬼神。

而“三”则是因为太小了,如果用“三”来纪数,则会造成很多麻烦。作为“三”的倍数,“十二”的半数,“六”,用来纪数就显得合理很多。而且在天干地支中,十干与十二支相配,与每干相配的不多不少恰好就是六支。以此看出,“六”这个数在天数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拿他来纪数也是最合适不过的。

[var1]

4、一些其他解释

虽然从五行和天象两个角度来解释是主流被认可的两个观念,但是,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发挥作用。简单地为大家梳理梳理。

音律在古时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古人认为:音律和度量衡之间是存在某种奇妙的联系的。

《律历志》是《汉书》将音律、历法、度量衡合并记叙在中的一本综合性的律历,其中称律分为十二,又又分阴阳。这一方法其实也是在模仿来自天文学上的“十二辰”。“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都是出自《律历志》,这也正好解释了音律和数字之间的联系。

如果是在制定的度量衡的时候考虑到了音律,那么“六”和“十二”是很难被躲过去的。

还有人提出,秦朝的这种度量衡规定,和秦王一统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秦朝为何如此钟情于“数以六为纪”,学者们的说法其实有很多,至今还没有确定的定论。

一项决定不可能就只是一方面的影响就能够做成的,所以在我看来,秦朝“数以六为纪”的这项规定很有可能融合了多方面的因素。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从“五德学说”还是“天数思想”来看,“六”都是最合适的一个数字。

[var1]

《易经》中有句话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这句话恰好就是五行学说和天数思想的一个结合。古时候,人们以水来作为依托,用五行解释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五德学说”和“天数思想”其实也是有着关联的。

可惜的是,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早就在他的陵墓中长眠不起了,也不曾留下什么具体的话语来解释秦朝“数以六为纪”的规则。现在的种种说法都只是我们后人根据已经有的史料记载对前朝的合理推断甚至是猜测罢了。

更多文章

  • 春秋霸主晋国原来叫唐国,为何后来改成晋国?看完让人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晋国发展史,春秋时晋国是怎么强大的,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怎么解体的

    1、古唐国殷周之际,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襄汾、侯马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小国,历史上称其为唐国。唐国东邻太岳山脉的西麓,北、东、南三面地形偏高,向西倾斜,法水由东北向西南缓缓流去,经今侯马市南郊,再往西南不远处,流至今新绛县东南境,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湖泊,史称“王泽",然后注入汾河。[va

  • 春秋的花木兰,东周的李清照:许穆夫人的一生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许穆夫人图片,花木兰和李清照哪个朝代在前,许穆夫人写的所有诗

    [var1] 东周列国小世界,风云莫测如人心。欲问英雄何处来?天降大任点英才。——非朱非墨 话说,卫国这个淫乱后宫,又自食其果的卫宣公被宠妃宣姜和儿子气死后,宣姜为了帮儿子公子朔巩固王位,只得听哥哥齐襄公撺掇,半推半就地嫁给了自己的继子,原公子急的弟弟公子硕。[var1] 公子硕的发妻此时虽已过世,

  • 春秋战国诸侯动辄暴兵几十万,为何到了明朝出个十二万人都费劲?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 首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记载并不丰富和详细,导致后人在很多史料的解读上出现了误区。春秋时代列国纷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官和具体军政机构,而不同国家间出于保密或是对敌国进行震慑的考虑,一定会对自己真实的军事实力进行一些因地制宜的夸大或者示弱。因此即使

  • 春秋战国的四大刺客,为何只有荆轲刺秦王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荆轲刺秦的经过,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是哪四个

    [var1]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刺客往往被视为义士,后来太史公司马迁编纂《史记》时,还专门为那时的著名刺客而编写了一篇《刺客列传》。在原文当中,司马迁一共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及其事迹,后来人们将后四位统称为"四大刺客",以示对他们的纪念。 然而,这四个刺客当中三个都成功完成了

  • 春秋战国混战背景下“侠客”文化为何会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侠客,战国末期的中国侠客形象,战国时期侠客如何生活

    侠者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群体,尽管到了现代仅有“侠风留存”,但独特的“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总览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侠文化”在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都呈现出了其自身的不同特点。[var1] 一.“侠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侠”源自于商周

  • 春秋战国时期,号称“春秋五霸”的晋国军队构成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时期晋国被哪个国家击败,春秋晋国城图片高清,春秋时晋国是怎么强大的

    这种分封制从夏朝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结束,开始了郡县制。晋国就是分封制下的产物,晋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武王将晋国封给庶出儿子唐初虞,唐初虞将国号定为“唐”,在其子继任之后才将国号改为“晋”,自此晋国初立,而后发展壮大,被史学家称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并且具有“春秋五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圆钱、蚁鼻钱,都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时期的布币是什么材质铸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和布币,战国赵国布币

    [var1] 出现于战国晚期的圆钱,这是一种外形像车轮的钱币。圆钱很方便携带,用绳子穿在中间的圆孔之上,很容易大量的保存和带着外出。圆形钱币最早时期出现在魏国时期,刚开始圆形钱币比较大,中间的孔比较小,因为这种钱币便于携带所以在民间很受欢迎。 在秦朝,这种圆形钱币被广泛的推行,并且进行了改进,为了节

  • 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 死时的一句话让人心酸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名将白起有过败绩吗,战国时期的白起厉害吗,历史上真实的战国白起

    [var1] “战神”白起电视剧照 白起自秦惠文王时期便在军中为左庶长,为人聪慧,善于思考且待人友善。在秦昭襄王时期,自“依阙之战”斩首敌军二十四万后一战成名。后又在“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共计斩首敌军人数百万之多,且次次用兵如神战无不胜。在当时,敌军一听到白起的名

  • 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会盟故事:黄池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时的黄池会盟,吴国黄池会盟有多少兵马,黄池会盟与勾践灭吴时间

    “今天我们不撤兵,我要当霸主。” 这是一个面临国都被攻破太子被击杀的国君想的事情——在吴国历史上,可能这也是其最后的野心。公元前482年,精锐尽出、国防空虚导致都城为越国所破的吴国人,为了在中原赢得一场国君的尊严,彻底舍弃了驰援国都与越国正面对战的机会。春秋末期的中原人在弭兵之会的影响下战争有所消停

  • 春秋战国549年,唯有一人全身而退,司马迁:范蠡的故事很讽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范蠡助越灭吴的事例,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范蠡从政的故事

    这一时期的文化上的大师也好,名臣良将也好,多得数不胜数。文化上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许多学派,大师有孔子、孟子、鬼谷子、荀子、韩非子等等,政治家有商鞅、申不害、苏秦、张仪等。军事上那就更多了,毕竟这到底是个诸侯争霸的大动荡局面,最需要的便是军事人才。[var1] 细数下来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