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期间刺客有哪些?彭生杀鲁桓公,齐桓公被劫持,专诸刺王僚

春秋期间刺客有哪些?彭生杀鲁桓公,齐桓公被劫持,专诸刺王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30 更新时间:2023/12/18 9:10:1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变革、发展的时代,周室王权衰落,各诸侯国崛起,在传统政治结构瓦解,新的政治结构逐渐形成,国内外斗争异常激烈;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卿大夫之间权力斗争,他们为了达到擅政或篡夺君位的目的,常常利用刺客进行暗杀行动。

刺客经常被用来暗杀一国国君,或者掌握重权的大臣,他们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刺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不正常的政治产物,他们进一步加剧了政局的动荡;然而,不破不立,动荡的乱世就是为大一统准备的,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具有知恩图报,舍生取义,一诺千金的精神特征,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仰。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刺客呢?

[var1]

春秋时期的刺客

关于春秋时期的刺客,史书记载很大,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刺客分为两大类:以国君为刺杀对象的刺客

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弱,与之相反的是,卿大夫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他们之间为了争夺权力,或者为了争夺天下控制权,在诸侯国间和诸侯国内部,因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等原因,而引起的弑君篡位事件频有发生。

鲁国羽父派刺客杀死隐公

鲁桓公年幼,无法参政,隐公暂时代行君主权;羽父为讨好隐公,劝隐公杀掉桓公自己为王,而自己可以封为太宰;但隐公只是暂时代行君权,并不想占有君位,等鲁桓公长大后,就把君主权交回,于是就拒绝了“羽父”的建议。

“羽父”害怕生气败露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在桓公面向倒打隐公一耙,挑拨桓公和隐公的关系,鲁桓公听信谗言后,同意杀死隐公的建议;于是,羽父派刺客寻找机会杀害了隐公,这是春秋时期第一庄弑君案。

[var1]

彭生弑杀鲁桓公

桓公夫人文姜与齐襄公有私情,当桓公带文姜回齐国探亲时,文姜与齐襄公又旧情复燃,鲁桓公知道此事后怒斥了文姜,齐襄公本是残忍好杀之人,见奸情败露,自恃齐国强大,决定除掉鲁桓公。

在一次酒宴上,齐襄公将桓公灌醉后,命刺客彭生杀死鲁桓公;彭生是齐国勇士,武功高强,力气很大,不用任何兵器,徒手凭力气将鲁桓公夹死的。鲁桓公死后,鲁国发现真相后,前来问罪,齐襄公不得不杀死彭生向鲁国谢罪。

曹沫劫持齐桓公

曹沫是春秋时期一个著名刺客,他曾担任鲁国将军,三战齐国皆败,丧兵失地,可以说是颜面无存,最后,曹沫劫持齐桓公让他归还鲁国失地,这个壮举总算挽回了颜面,既洗刷了耻辱,又收回了因战争而丢失的国土。

曹沫其实不想杀齐桓公,只是通过暴力手段,胁迫齐国归还侵地;曹沫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鲁国力量太弱小,无法在战争上取胜,不得已采取的下策;曹沫之所以敢这么做,还取决于齐桓公的深明大义,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为了得到各诸侯国的支持和拥护,必须讲信用,曹沫正是看中这一点才敢如此冒险。

[var1]

庆父之难

鲁庄公死后,其子子斑即位不到两个月就被庆父派人暗杀,子斑死后,庆父又立了鲁湣公,此时庆父地位显赫,大权在握,但是还是不满足,想取而代之,于是,庆父与哀姜密谋暗杀了鲁湣公。

庆父两度弑杀国君,在鲁国引起公愤,庆父害怕,跑到莒国避难。子申被季友拥立为国君,是为鲁僖公。季友派人去莒国要回庆父后,逼庆父自杀。

郑僖公之死

春秋时期的振国,卿大夫势力很强大,屡屡发生弑君篡位之事,郑僖公就是因为得罪了大臣子驷,被子驷派刺客暗杀。子驷是相国,有一次朝见郑僖公时,被郑僖公怠慢,子驷非常生气,于是暗中指使厨师在饭菜里下毒,毒杀了郑僖公。

[var1]

专诸刺王僚

专诸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他刺杀吴王僚帮助公子光弑君篡位,对吴国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吴王有三个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吴王诸樊知道弟弟季子札很有才能,就没有立太子,想把王位按顺序依次传给三个弟弟, 最终传国给季子札。

诸樊死后,将王位传给大弟余祭,余祭死后传位给二弟夷昧,夷昧死后应该传位给三弟季子札,然而季子札坚决推辞王位,于是国人就拥立夷昧的儿子僚为王,对此,公子光感到不平衡,就暗中收买勇士,进行刺杀行动夺取王位,这时亡命于吴国的楚国贵族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

公子光为刺杀吴王僚做了周密的准备,他在家里设宴,让专诸伺机行动;吴王僚接受了公子光的邀请,但对公子光有戒心,采取了非常严密的安保措施,这就增加了专诸刺杀的难度;专诸为了麻痹吴王僚,他想出一个妙计,将匕首藏在烤鱼的肚子里,然后,趁着烤鱼献给吴王僚时,迅速掰开鱼肚,取出匕首,吴王当场就被刺死,而专诸也被吴王亲信杀死。

[var1]

此外,春秋时期刺杀君王的事件还有很多,吴国阖闾即位后,随即发动攻楚战争,而楚国的附庸国蔡国却站在了吴国这边,当楚国复国后,特别怨恨蔡国,蔡国架不住楚昭王的讨伐,向吴国求救,因蔡国离吴国较远,吴国建议蔡国迁都,以便于相救。

蔡国昭候私下里答应了吴国,却没有与蔡国大臣商议;吴国派兵救蔡国,趁机把蔡国迁都到州来;当昭候到吴国要朝见吴王时,大臣害怕他再次迁都,就派刺客杀死了昭候。

曾从子是鉴别宝剑专家,吴国和卫国国君有仇,曾从子自告奋勇,要替卫君刺杀吴王;而卫君认为曾从子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怕他立场动摇不定,再被吴王收买,反过来刺杀自己,于是就把他赶走了。这虽然是一个计划,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刺杀行为还是很普遍的。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局都不稳定,弑君篡位的事情常有发生,利益刺客刺杀国君,是大臣擅权,公子篡位的常用手段。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左传》等

更多文章

  • 古代士兵打仗时,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出的办法实属“缺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越王勾践如何给士兵鼓劲,古代打仗个人问题怎样解决,古代打仗士兵如何解决七情六欲

    [var1]冷兵器战场是最原始、也是最残酷的战场,双方士兵需要贴身肉搏,这样在战场上受伤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所以导致古时候一有战事便要全国范围内进行征兵。由于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导致出现战争之后,军队也只能通过步行的方式前往战场。由于战场较远,作战环境又差,危险又大,一场战争打起来就要花费很久的时间,有

  • 没有三家分晋,中原巨无霸晋国,能否与秦国一争高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和晋国谁的实力最强,晋国不分家秦国能统一天下吗,晋国秦国实力

    楚国虽大,而在秦国面前却成了食草动物,一路被秦国各种撕咬。所以,三家没有分晋,可能比三家分晋的局面更糟糕。原因就是:一加一再加一,未必就大于三,甚至可能小于一。[var1]首先,三家不分晋的局面可能更糟糕如果三家没有分晋,那么大概率就不是三家而是四家,因为还有最强智家。要么是赵家联合魏家、韩家对付智

  • 此人对魏国有多重要,他战败魏国国力下滑,死后更是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国当时有多强,魏国国力到底有多强,魏国后期最厉害的是谁

    [var1]前言变法之后魏国逐渐强大,在军事上也是拥有10万精兵,这让当时的魏国战斗力爆表。而且魏国也是因为自身“拳头硬”逐渐生出了一些想法,当时和周边的几个国家关系也是非常紧张,于是三晋关系也变得非常差。[var1]魏国内乱给韩、赵、秦机会魏国自魏武侯离世之后便陷入了内战,韩、赵抓住魏国内乱之时开

  • 深度解析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真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括兵败长平主要内容是什么,赵括纸上谈兵对赵国的影响,长平之战赵国真的能坚守吗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变得越来越强大,在秦惠文王开始秦国在跟东方六国的作战中连连获胜,就连被秦国视为最大威胁的楚国也在公元前278年被秦国攻陷首都,楚怀王也被生擒,楚国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国家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时候,北方的赵国悄悄崛起。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逐渐强大起来,并

  • 赵国灭亡后,还有哪些以“赵”为名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国是怎么被秦国灭亡,赵国灭亡过几个国家,赵国灭亡的三个原因

    [var1]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燕国、魏国、楚国、秦国、齐国等诸侯国的国号,继续被后来的朝代或者割据势力所采用。那么,问题来了,赵国灭亡后,还有哪些以“赵”为名的

  • 浪漫主义革命家张良曾刺杀秦王,为何在建功立业后选择了归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归隐成谜,历史上张良活了多少岁,开国功臣与张良之间的矛盾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讲道:革命者本身包含着梦想的完成,但是现实中,一但革命成功,梦想不能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琐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上,它便不可能再是诗。[var1]在长诗末尾,张良选择淡漠一切,归隐匿迹,无人问津。张良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复仇秦王,甚至采用极端的刺杀手段?很大一部分原

  • 此人是孔子第八代世孙, 才高八斗, 最终却在造反起义中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七十八世孙孔维东,历史上最真实的孔子,孔子经历的重大事件

    [var1]孔子雕塑其实也不然。在孔子的后代中,也有这么一个人,学识也很渊博,但却未曾效力过国家,而是选择走上了一条造反的道路,此人便是孔子的第八代世孙——孔鲋。孔鲋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位人才,博学才高,也像其先祖孔子一样收了许多门徒,也出过不少有名的学生,例如曾在秦朝为官的叔孙通就出自于他的门下。[v

  • 晋文公重耳大器晚成,66岁称霸,多亏了骊姬的“神助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文公简介资料,晋文公成功的秘诀,晋文公的主要经历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那些百天登基,三岁御极的皇帝,重耳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大器晚成竟然是被一个女人逼成的。[var1] 佛系晋公子重耳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都具有某种特质,譬如“狠”、“柔”、“美”。如果一个男人不巧遇到同时兼备这三种特质的女人,恭喜他

  • 晋国史话十:第四次交锋完结,嫡系族人在天子帮助下再退曲沃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晋国极简史,晋国最鼎盛时期,山西曲沃晋国

    [var1] 对曲沃一方前后态度大反转的周桓王 那桓王此前为何要支持反叛的曲沃一方?之后桓王为什么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史记》、《竹书》同时隐去前半段的纷争,只记桓王帮助晋国嫡系这段历史,真的只是要顾全天子的颜面吗?这些疑问是上次咱们留下的悬念,也正是今天要好好推敲一番的内容。只不过,要想探讨这几个

  • 是秦始皇尚水德,还是天数思想,为何秦国流行数以六为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统治秦国多少年,秦始皇对秦国的贡献,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在中国人眼里“六”代表着“顺遂”的意思,很多人喜欢选择“六”这个数字往往是因为看中“六”的好寓意。在秦朝也流行“数以六为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道:“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但是这其中原因至今仍然是有争议的,有说是因为秦始皇崇尚水徳,也有的说是受到天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