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浪漫主义革命家张良曾刺杀秦王,为何在建功立业后选择了归隐?

浪漫主义革命家张良曾刺杀秦王,为何在建功立业后选择了归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15 更新时间:2024/1/7 6:53:12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讲道:革命者本身包含着梦想的完成,但是现实中,一但革命成功,梦想不能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琐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上,它便不可能再是诗。

[var1]

在长诗末尾,张良选择淡漠一切,归隐匿迹,无人问津。

张良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复仇秦王,甚至采用极端的刺杀手段?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张良出身于韩末贵族世家,张良一家五代均任韩国相国,可想而知,张家与韩国命脉相承,同生共死。

秦国破韩,韩国虚弱疲敝,节节败退,很快国破家亡。这样一来,钟鸣鼎食之家不同昨日繁华富贵,家业国业双双败落,张良的痛楚刻骨铭心。

如果韩国能够平稳生存下去,韩非是不会有如此迫切的“梦想”,依然会安于富贵乡,顺风顺水的走下去。张良突然出现的迫切目标,是替国替家对秦王的复仇。

张良想到刺杀,培养精良刺客,不惜倾家荡产。

[var1]

博浪沙伏击事件是张良生命中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可惜秦始皇早已经历大风大浪,对刺杀事件准备充裕,张良失败了,刺杀失败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张良明知在秦王组建的庞大体系之下,哪怕张良之前做了再充分的心理和能力的准备,刺杀依然是以卵击石。

通过之后张良对刘邦的协助来看,张良心智成熟,考虑周全,肯定不会做出鲁莽事情来。张良既不组建军队,又心甘情愿孤军奋战,由此可见,他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作为浪漫主义革命家张良为何甘于辅佐刘邦?

与刘邦在农民起义之后,借机组建起义军相比较,在起义大规模爆发前,张良已经一人踏上险境,他孤傲而不随波逐流,是个有思想的浪漫主义革命家。

[var1]

作为革命家,张良有义无反顾的无畏勇气。“革命成功之后,梦想不再是梦想,开始落实到琐琐碎碎的制度与大大小小的政务”,推翻了秦政,在他辅佐刘邦的阶段,化身成一位睿智理性,看淡名利的谋士。

假设刘邦是人的躯干,那么萧何韩信陈平组成了四肢,张良担任头脑不容置疑。张良与刘邦四人不同,从出身开始,以刘邦为首的人是平民或是游民,通过这次起义一步一步走向权利的中心。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出身贵族的张良一定有很大不同之处。

《红楼梦》中,贾宝玉前半生享尽天下的荣华富贵,面对奇珍异宝早已不以为然,突然支撑他的物质支柱折断,从高峰跌落低谷,历经磨难,贾宝玉看淡俗世欲望,走向无人之境。张良的经历与之相似。

当物质的世界垮塌,精神世界会逐渐走向成熟。

[var1]

张良甘于辅佐刘邦,是因为他看得开,他跟项羽、韩信这些人不一样,项羽是有理想,但是没有实际行动;韩信是空有实际行动,而没有理想;只有张良,有理想而又行动,他确切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实现。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张良立了多少功劳?

张良更大的本事在于,他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也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在刘邦被突如其来的金银财宝迷乱眼时,张良提醒刘邦要头脑清醒,撤军咸阳,移军灞上。张良劝说刘邦将封地分给雍齿再次证明他的足智多谋。雍齿虽然帮助刘邦屡献大功,可是与刘邦私下交往甚差,雍齿常常背地讥讽刘邦,刘邦对他恨之入骨。

刘邦凭着小人之心拒绝分赏封地给雍齿,刘邦关注的是封地的多少,不过是一意孤行的莽夫。然而张良更重视人脉的宽广和事态之下的危机。

[var1]

张良劝说刘邦不计前嫌,分赏给雍齿,一来可以展现刘邦大度风范,二来,针对此事,其他贵族功臣们会抱打不平,连雍齿这样为刘邦建下奇功的人,因为一点无伤大雅的矛盾受到冷落,今后贵族功臣们岂不是一点错误都能带来大的灾祸?

更严重的后果,可能掀起贵族阶层的不满。张良的劝告刘邦听进去了,这让局面豁然开朗,危机化解,手下大臣依旧忠心耿耿。

在刘邦遇到的很多危机中,都是张良帮助刘邦化解的,说张良是汉初三杰,丝毫不为过。

为何张良在“功成”后选择了“身退”?

自从秦政被推翻,张良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助刘邦,自己则无意留恋名利场。

历经了惊涛骇浪的人生巨变,张良看淡大多数人(包括刘邦在内)乐此不疲的追逐。

[var1]

张良离奇遇见圮上老人,面对蛮横无理的要求依然泰然处之,透露出张良荣辱不惊的性格特点。

正如《留侯论》中写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选择归隐,这是智者公之于众的最后一次选择。这是早有打算的结果,这种结果更加印证张良无欲无求的性格特点。

张良的默默隐退不知不觉,在污杂肮脏的世间,他的一身白衣显得格格不入,人们只关注眼下的肉糜,忘却张良的存在,更无法花费心思了解张良的想法。

权利好似鸟儿的窝,人们争先恐后的挤进去享受温暖和安逸,却忘记窝的外面有蓝天和自由。张良被人群推进鸟巢,挣扎着飞向蓝天,张良如愿以偿。

[var1]

纵观他的一生,由逆流而上的孤独拼凑而成,《孤独六讲》中说道: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

更多文章

  • 此人是孔子第八代世孙, 才高八斗, 最终却在造反起义中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七十八世孙孔维东,历史上最真实的孔子,孔子经历的重大事件

    [var1]孔子雕塑其实也不然。在孔子的后代中,也有这么一个人,学识也很渊博,但却未曾效力过国家,而是选择走上了一条造反的道路,此人便是孔子的第八代世孙——孔鲋。孔鲋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位人才,博学才高,也像其先祖孔子一样收了许多门徒,也出过不少有名的学生,例如曾在秦朝为官的叔孙通就出自于他的门下。[v

  • 晋文公重耳大器晚成,66岁称霸,多亏了骊姬的“神助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文公简介资料,晋文公成功的秘诀,晋文公的主要经历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那些百天登基,三岁御极的皇帝,重耳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大器晚成竟然是被一个女人逼成的。[var1] 佛系晋公子重耳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都具有某种特质,譬如“狠”、“柔”、“美”。如果一个男人不巧遇到同时兼备这三种特质的女人,恭喜他

  • 晋国史话十:第四次交锋完结,嫡系族人在天子帮助下再退曲沃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晋国极简史,晋国最鼎盛时期,山西曲沃晋国

    [var1] 对曲沃一方前后态度大反转的周桓王 那桓王此前为何要支持反叛的曲沃一方?之后桓王为什么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史记》、《竹书》同时隐去前半段的纷争,只记桓王帮助晋国嫡系这段历史,真的只是要顾全天子的颜面吗?这些疑问是上次咱们留下的悬念,也正是今天要好好推敲一番的内容。只不过,要想探讨这几个

  • 是秦始皇尚水德,还是天数思想,为何秦国流行数以六为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统治秦国多少年,秦始皇对秦国的贡献,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在中国人眼里“六”代表着“顺遂”的意思,很多人喜欢选择“六”这个数字往往是因为看中“六”的好寓意。在秦朝也流行“数以六为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道:“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但是这其中原因至今仍然是有争议的,有说是因为秦始皇崇尚水徳,也有的说是受到天数思想

  • 春秋霸主晋国原来叫唐国,为何后来改成晋国?看完让人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晋国发展史,春秋时晋国是怎么强大的,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怎么解体的

    1、古唐国殷周之际,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襄汾、侯马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小国,历史上称其为唐国。唐国东邻太岳山脉的西麓,北、东、南三面地形偏高,向西倾斜,法水由东北向西南缓缓流去,经今侯马市南郊,再往西南不远处,流至今新绛县东南境,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湖泊,史称“王泽",然后注入汾河。[va

  • 春秋的花木兰,东周的李清照:许穆夫人的一生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许穆夫人图片,花木兰和李清照哪个朝代在前,许穆夫人写的所有诗

    [var1] 东周列国小世界,风云莫测如人心。欲问英雄何处来?天降大任点英才。——非朱非墨 话说,卫国这个淫乱后宫,又自食其果的卫宣公被宠妃宣姜和儿子气死后,宣姜为了帮儿子公子朔巩固王位,只得听哥哥齐襄公撺掇,半推半就地嫁给了自己的继子,原公子急的弟弟公子硕。[var1] 公子硕的发妻此时虽已过世,

  • 春秋战国诸侯动辄暴兵几十万,为何到了明朝出个十二万人都费劲?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 首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记载并不丰富和详细,导致后人在很多史料的解读上出现了误区。春秋时代列国纷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官和具体军政机构,而不同国家间出于保密或是对敌国进行震慑的考虑,一定会对自己真实的军事实力进行一些因地制宜的夸大或者示弱。因此即使

  • 春秋战国的四大刺客,为何只有荆轲刺秦王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荆轲刺秦的经过,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是哪四个

    [var1]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刺客往往被视为义士,后来太史公司马迁编纂《史记》时,还专门为那时的著名刺客而编写了一篇《刺客列传》。在原文当中,司马迁一共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及其事迹,后来人们将后四位统称为"四大刺客",以示对他们的纪念。 然而,这四个刺客当中三个都成功完成了

  • 春秋战国混战背景下“侠客”文化为何会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侠客,战国末期的中国侠客形象,战国时期侠客如何生活

    侠者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群体,尽管到了现代仅有“侠风留存”,但独特的“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总览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侠文化”在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都呈现出了其自身的不同特点。[var1] 一.“侠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侠”源自于商周

  • 春秋战国时期,号称“春秋五霸”的晋国军队构成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时期晋国被哪个国家击败,春秋晋国城图片高清,春秋时晋国是怎么强大的

    这种分封制从夏朝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结束,开始了郡县制。晋国就是分封制下的产物,晋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武王将晋国封给庶出儿子唐初虞,唐初虞将国号定为“唐”,在其子继任之后才将国号改为“晋”,自此晋国初立,而后发展壮大,被史学家称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并且具有“春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