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族名,最早文献记载是《魏书·契丹传》:“契丹在库莫奚以东,同类异种,窜于松漠之间”。公元4世纪前后,早期契丹人的生活方式是随着水草牧场的迁徙而变化的。
在民族不断迁徙过程中,契丹生产力逐步提高,形成了最早的部落联盟。
这一时期,关于契丹民族活动的区域,《新唐书》记载:“东距西奚,高丽,南营州,北室韦,阻冷陉山以自固”。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或战争破坏、民族仇杀等因素,契丹人的居住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契丹与唐朝的关系
隋唐时期,契丹为寻求自身的发展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多内附于中原政权。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其君摩会率其部落来降。”
此时,突厥颉利可汗不愿契丹归附于唐朝,遣书请求以梁师都与契丹交换,被唐太宗断然拒绝。契丹长时间受到突厥、薛延陀的钳制、不同部落之间的斗争,使得契丹无法发展壮大,不得不依靠强大的唐王朝进行自我保护和发展。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首领窟哥率领其部众上书唐朝请求内迁。唐王朝同意其请求,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安抚其部众。由上述史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契丹接受唐朝封赏,常贡于唐,主动内附于唐,其最重要的原因有二。
其一,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们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太宗对于各个少数民族都采取“视之为如一”的民族政策,各个少数民族纷纷请求内附,“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
其二,自然灾害的发生。贞观元年,整个北方草原遭受暴雪灾害,积雪数尺之深,羊马冻死无数,食物短缺,契丹等少数民族为求生存而内附于唐。在这一段时期内,契丹和唐朝的关系十分友好和平,两者之间鲜有战争发生。
武则天时期,唐王朝延续了贞观之治的兴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民族关系却十分恶劣。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和松漠总督李尽忠杀害了营州总督赵文翙,占领了营州,割地自立对抗唐王朝,也被称为“营州之乱”。
据史料记载,这次叛乱的原因是营州总督赵文翙不尊重契丹首领,“视酋长如奴仆”、“数侵侮其下”,边防将领错位执行民族政策所引起的。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崔明德先生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民族政策执行的失误,导致民族矛盾,从而引起了双方的战争。”武则天没有继承和发展唐太宗“诚信”、“爱之如一”的民族关系思想,而是采取“蔑视夷狄”的民族政策。
其二,陈述先生认为“北方各族南来,主要为经济目的”。在农业经济的巨大吸引力下,契丹以“饥不加赈给”为口号,向南掠夺,这是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武后遣将击溃其众,大贺氏微”,这次战争对于契丹的打击巨大。
此后20余年,契丹余众逐渐归附于突厥,与唐朝基本隔绝。由此可见,营州之乱是契丹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契丹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契丹在“营州之乱”遭受到沉重的军事打击,损失惨重,其势逐渐衰微,只能依附于突厥。其后,为了摆脱突厥的束缚,契丹借助唐朝的军事援助加快自身的发展,与唐朝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一阶段的契丹频频朝贡于唐。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从开元二年(714)至开元十四年(726年),可突于入唐,因“不为宰相李元舷所礼”而止。
在这13年间,契丹首领都曾先后入唐朝贡,其中“姿固1次,失活3次,可突于3次,邵固1次,郁于1次。其中,可突于曾遣使入唐朝贡16次”。契丹对唐朝的态度非同寻常,一系列的朝贡和“请婚”,都是为了本民族的发展。
唐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将宗室之女封为永乐公主,赐婚于契丹首领失活。唐开元十年(722年),契丹首领郁于入朝拜贺,唐玄宗将宗室之女封为燕郡公主婚配于他。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将宗室之女封为东华公主婚配于契丹首领邵固。
契丹与唐朝的和亲为什么大都发生在唐玄宗时期,而没有发生在初唐时期呢?
就和亲的功能来看,其主要目的是拉拢、安抚,以达到“以夷攻夷”和“以夷治夷”的效果。唐朝的和亲策略由其政治需要而决定,使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成为唐朝的屏藩,或是制衡少数民族的客观需要。
初唐时期,契丹时降时叛,与唐的关系并不稳定,其实力并不能抗衡唐朝,并不具备和唐朝和亲的条件。唐玄宗时期,突厥受到唐王朝的军事打击,向西而走。
此时,回纥等部落也尚未强大,契丹就成为了唐朝北方边疆的主要隐患。
唐朝统治者为了实现“以夷治夷”的目的,通过赏赐、和亲的方式,使其成为唐朝的藩屏,以达到牵制和制约其他的少数民族,成功稳定了北部边疆。对契丹自身而讲,通过和亲的方式,不仅使其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还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利益。
契丹雄踞塞北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日益衰弱,无力管控北方民族,回纥汗国的灭亡造成北方草原权力真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方草原各少数民族政权摆脱了来自中原政治力量的干预,减少了草原地区重新统一的阻力。
9世纪末,中原藩镇割据势力陷入混战,无暇北顾,契丹利用这一机遇乘势崛起。据《旧唐书》记载:“咸通中,其王习尔之再遣使者入朝,部落浸强。”安史之乱后,天下盗贼迭起,北疆多事,契丹乘机兼并了室韦、奚等其他的部落。
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契丹通过兼并战争,综合实力大增,成为回纥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霸主。
契丹部落首领开始率部征讨周边部落,不时侵扰中原。唐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受封为夷离堇,接连用兵于周围的部族和唐王朝北部边境,获得了大量人口和财富。从天复元年(901年)至天佑三年(906年),阿保机频繁征服周边奚、室韦等部族。
随着阿保机对外征战接连胜利,其政治威信和声望被其部族认可。辽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被授予夷离堇。
十月,又被授予大迭烈府夷离堇。天复三年(903年),阿保机进拜为契丹于越、总知军国大事。天佑三年(906年),契丹痕德堇可汗崩驾,群臣请辽太祖奉遗命进立。
辽太祖多次辞让后,接受了群臣的请求。同时,中原各割据政权都希望将契丹引为后援,以此能战胜敌对割据政权。
阿保机抓住这一契机,展开外交纵横捭阖之术,与李克用达成“云州会盟”沉重打击以刘仁恭为代表的幽州割据势力,为契丹的南下争霸减少了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