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在唐朝的刑部基础上,在元丰改制后,做出了哪些改变?

宋朝在唐朝的刑部基础上,在元丰改制后,做出了哪些改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433 更新时间:2024/1/16 8:18:26

龚延明先生在《宋代官制总论》中概述道:“宋承唐制,此唐制,实则为后唐之制。”

宋朝建立以后,在许多制度上都承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旧制,官制亦是如此。唐末五代时期的官制体制就已经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面,有宋一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充,使得原本就复杂的官制变得更为复杂。

唐末五代及宋初的刑部建制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的复杂情况源自于唐代中后期。唐玄宗开元以后,唐朝的中央行政体制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唐朝的中央最高行政体系从三省制中书门下体制转变。此时的三省并未废除,但是在中央行政体系中已经失去了核心地位。由于使职在此时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尚书省六部的职权逐渐被削弱。

这样一来,隶属于尚书省之下的刑部在这一时期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主要变化表现为:唐前期时刑部尚书掌管着刑部实职,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但随着刑部尚书不再掌管刑部的实际职责,对其法律素养的要求也随之下降。

在安史之乱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使职的进一步发展,御史台的司法权力不断扩大,藩镇割据对司法权力的破坏,使得刑部的职权不断被削弱。这就是刑部在唐代中后期的发展脉络。

五代初期的刑部建制在制度上大体沿袭了唐代,《新唐书·百官志》中有关于刑部的记载:“尚书一人,正三品······三曰比部、四曰司门。”

除了尚书、侍郎以外,刑部下辖的四司官员在《唐六典》《新唐书》《旧唐书》中也有相关记载。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中关于刑部郎中员外郎的记载:刑部司设“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刑部郎中与员外郎分别作为刑部的正副长官,其地位也不容小觑。主要是来辅佐刑部尚书和刑部侍郎,来断定判罪的轻重以及是否符合情理。

《唐六典》关于刑部职官设置的记载,并不反映唐玄宗开元年间实际的官署设置,但确实隋唐以来理想的官员设置模板。按照这个模板,刑部之下共辖四司,每司有两名主要官员。

四司的职能不尽相同,自然所管辖的范围也不同。四司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处理刑部应该负责的相关工作。

北宋建国初直至太祖朝后期,刑部与五代时期相比并无太大变动。但到了太祖朝后期,司门司的职能有了明显的弱化,只剩下了刑部一司。从《五代会要》卷一六《刑部》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发现,只有关于刑部司和司门司的相关记载。

在其他关于记载五代的历史献中,也没有发现都官司和比部司的相关记载,但都官和比部郎官的官称尚未废除。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刑部下所属的四司,在制度上保留得较为完整,但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只有刑部司和司门司。

尚书刑部与之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会要辑稿》中关于刑部的记载:刑部“以朝官一员或二员主判······分覆旬奏狱状,后止三员。”

以上记载反映了北宋初期的刑部建制。此时的刑部虽然未被废除,但其下辖“四司”的相关职能已经通过他官差遣的形式来得以实现。司马光曾说道:“神宗皇帝以唐自中叶以后······门下覆省,尚书施行。”

司马光并非反对三省分立,而是担心门下的封驳权过大而影响行政效率,因此建议“门下覆省”。

因此,司马光的思路也离《唐六典》三省分立、互相制衡的主张不远。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宋神宗在熙宁元年(1068),进行了官制改革,使得宋朝的官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元丰改制及以后的刑部建制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宋神宗以《唐六典》为蓝本,想要恢复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进而进行了一系列较大规模的官制改革活动,即“元丰改制”。这是宋代官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并且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一件大事。自然此次改革在宋朝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宋会要辑稿》引用《两朝国史志》中关于刑部的相关记载云:“刑部判事二人,以御史知杂己上或朝官充······司门皆无所掌,各以朝官一员主判。”以上的记载则反映了仁宗朝与英宗朝的刑部建制概况。

由此可知,从淳化以后直到元丰改制,刑部的建制并无大幅度的变化,只是在人员上略有增减。

宋代的司法制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司法部门在经历时代的洗礼之后也变得更为细致、分工更为明确。宋初,“台、省、寺······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刑部在此过程中也朝着更加司法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直到淳化二年,刑部的建制逐步走向成熟。

在淳化以后也有些许变动,但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动,此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元丰改制时期,才有一步完善和提升。但是元丰改制机械地推行“二十四司”的体制,“元祐更化”对此进行了适度地纠偏,即“以都官兼司门”。

“绍圣绍述”是宋哲宗亲政后对“元祐更化”的纠偏,但仍然循着虚化刑部之司门司的职能的思路去重构官制。这说明刑部下辖的都官和司门在人员配置上的同一性。按照汉代官制,“都官”是负责“诏狱”的,与御史台的职能类似。而这一职能还写进了宋人编纂的《资治通鉴》。

因此说,在刑部职能的建制方面,必定是以“都官”的职能掩盖司门的职能。“都官”职能的凸显也是刑部作为中央司法机构的典型制度体现。如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诏“都官、比部共置一员。自此都官兼比部、司门之事。”

就进一步凸显出了都官在刑部各司中的传统而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官制运行中,比部主掌与财务审计相关的案件,而都官与司门则发挥着刑部的其他基本职能。“六部”之下设立“二十四司”的体制(相应地刑部下设立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虽然在具体设置时有些许的变数,但是却得到了延续,贯穿了两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反映了元丰改制后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但这种体制的影响贯穿了两宋:“自元丰官制,尚书省复二十四曹······工屯水,生身饿鬼。”吏部、户部、刑部都是公务十分繁忙的部门。

这与宋初三省制虚化,吏部权力由审官院代偿;户部权力由三司使代偿;刑部权力由审刑院代的格局大相径庭。这就是官制上的“元丰体制”的延续。至于从相权角度去界定的“绍兴十二年”体制则另当别论,也并不影响元丰官制在南宋时期的推延。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更多文章

  • 契丹如何在唐朝的复杂关系中,获得雄踞塞北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契丹为何不在唐朝时就崛起,契丹与唐朝,契丹是如何在唐朝崛起的

    契丹的族名,最早文献记载是《魏书·契丹传》:“契丹在库莫奚以东,同类异种,窜于松漠之间”。公元4世纪前后,早期契丹人的生活方式是随着水草牧场的迁徙而变化的。在民族不断迁徙过程中,契丹生产力逐步提高,形成了最早的部落联盟。这一时期,关于契丹民族活动的区域,《新唐书》记载:“东距西奚,高丽,南营州,北室

  • 隋唐史料中最厉害的两杆枪:一杆枪头重七十斤,一杆几十人拔不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隋唐十大用枪高手,隋唐最牛的十大神兵,隋唐时期最霸气的兵器

    我们看描写历朝历代的演义小说,也会发现隋唐时期武将的兵器都比别的朝代重很多,比如李元霸的一对大锤居然重达八百斤,几乎是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十倍。这可能是受唐朝尚武精神的影响,大家都对武将兵器津津乐道,说书艺人耳濡目染,也受到了影响和启发。当然,正史中李渊那个叫“李玄霸”的儿子并没有上过战场,在大业十年(

  • 武则天坐拥4大男宠,为何他们没有让武则天诞下一儿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的独宠是谁,武则天的四大宠男下场,史料记载的武则天的四大宠男

    那时的女人地位也是非常低的。但是中国历史上却诞生了一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则天,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而身为女人的她,在当时已经不需要依靠任何男人了,反而是男人依附于她,因为武则天也有“后宫”。武则天有四位在历史上留名的男宠,但是武则天却没有生下一个皇子。首先是武则天不想,虽然唐朝比较开放,虽然武则天贵

  • 东汉灭亡得的是“癌症”,崇祯时期,明朝怎么1场“感冒”就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天启皇帝是死于尿毒症吗,明朝皇帝遗传疾病,东汉灭亡的预兆

    崇祯有人说,崇祯时期,大明王朝得了癌症,就像东汉献帝时期一样,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就无药可救,崇祯也没有办法,所以崇祯不该为大明王朝的灭亡负责,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谈谈这个问题。实际上,东汉灭亡得的是“癌症”,明朝并没有得“癌症”,而是1场“感冒”就亡了。崇祯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崇祯年间

  •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资治通鉴和史记哪个好,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表格,史记和资治通鉴有啥区别

    其二,个人写作风格不同。司马迁崇尚英雄,对于贩车引浆者流也不吝惜笔墨,对于他们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比较赞扬,除了有司马迁个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有人说《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还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这是《史记》的魅力所在。而《资治通鉴》的风格就比较死板了,读起来冷冰冰,没有生气。正

  • 洗白秦桧,否定岳飞民族英雄,扭曲教科书,是谁吹起这股妖风?秋后算账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桧临死前在狱中说岳飞的秘密,秦桧杀岳飞原因,岳飞与秦桧的神话传说故事

    人教版小学教材插画问题的处理结果来了,人教社多达27人遭到问责处理。对插图作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也作了相应处理;不再聘请吴勇、封面设计吕旻、吕敬人及其工作室从事国家教材设计、插图绘制等相关工作。最新通报分割线……近几年,有些人博取眼球,制造噱头,往往会放下操守写出许多所谓的“翻案文章”美其名曰标新立异

  • 如果魏忠贤没有被诛杀,明朝还会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忠贤不死明朝还能延续吗,明朝没有杀魏忠贤的吗,魏忠贤为什么不死明朝就不会死了

    一天有4个人在密室中喝酒,其中一个人喝醉了骂的魏忠贤,其他三个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很快就有东厂的人把4个人押到了魏忠贤那里,那个骂魏忠贤的人立刻被斩杀,而其他三个人却得到了重金奖赏,这虽然是一个夸张的故事,这也说明但也说明了当时魏忠贤是如何权倾天下的,只要是有人说他坏话就会被他知道。这样一个宦官显然并

  •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为何不入川联手张献忠反清,两人有何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原因,李自成兵败后手下大将去了哪里,李自成兵败后去哪了

    那么李自成为何把事情搞的这么糟糕呢?他撤出北京后,张献忠在四川还有几十万农民军,他为何不入川联 合张献忠共同对付清军呢?李自成剧照这里就要说到李自成的农民性格。李自成出身贫寒,小时候当过和尚,放过羊,十几岁父母双双离世,由于喜欢习武,颇通枪棒,长大后他谋 了一个驿卒的职位,吃上了“皇粮”。然而天有不

  • 因为嘉靖皇帝的私心,明太宗朱棣升格明成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嘉靖皇帝改朱棣为明成祖,嘉靖为什么要把朱棣改成明成祖,朱棣与嘉靖帝的关系

    我们看《大明风华》电视剧,有一点特别奇怪,就是熟知的明成祖朱棣,在电视剧里面怎么叫“太宗”了呢?难道电视剧搞错了吗?不是搞错了,是因为嘉靖之前,大家确实都叫朱棣太宗皇帝。尤其朱棣本人,如果知道后人将之升格为“祖”,一定气得从棺椁里爬起来。这件事还得从明朝版“爸爸去哪了”开始说起。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会

  • 永乐帝第一名将张辅,面对朱祁镇亲征瓦剌,为何一言不发听之任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祁镇张辅,明朝大臣张辅,明朝张辅的主要成就

    尽管吏部尚书王直率众人直言反对,但于事无补。此时的朝堂之上,杨士奇、杨荣、杨溥这般先帝老臣,早已病故去世,又兼之王振擅权。真正能够有分量的老臣也只有英国公张辅。《明史》中这样记载:“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可就是这样一位四朝老臣、永乐帝的第一名将,最终的选择却是“默默不敢言”。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