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和李世民:王朝选太子有3条潜规则,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刘邦和李世民:王朝选太子有3条潜规则,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65 更新时间:2024/2/7 6:04:12

在中国历史上,太子是神圣的职业。

他们一旦被册封为太子后,地位就仅仅在皇帝之下,成为帝国的缩小版君主,而其他兄弟依然是臣子。

不仅仅是地位高。

太子还有独立的官署,朝廷大臣和学者做老师,一支小规模的军队,甚至在紧急情况时,太子还可以代理国政。

放眼帝国,能得到这种待遇的,除了皇帝就是太子。

而太子的继承制度也很神圣。

从周朝起,历代王朝都秉持“立嫡长子”的原则,再不济也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安排的明明白白。

什么意思呢?

如果皇后生了儿子,那就一定要选年纪最大的做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其他儿子是没有机会的。

即便是司马衷这种地主家的傻儿子,也必须赶鸭子上架,不许说 NO。

如果皇后没有儿子,或者都一一排除掉了,才能轮到皇帝的其他儿子。

在“立嫡长子”的明面原则下,一般情况,可以保证皇位的顺利继承,可在明面原则之下,却时刻都有一股暗流汹涌的潜规则。

有时候,潜规则才是决定性因素。

二、

皇子们有共同的父亲,却有不同的母亲,如果想争太子位的话,各自的母亲就是重要的加分项。

而母亲的背后是家族势力。

有没有母族势力的支持,往往可以改变太子宝座的归属。

比如周幽王

没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他是周宣王的儿子,母亲则是齐国公主,齐国国君不是外公就是舅舅,有了强大的母族势力,他顺利成为太子并且继承王位。

可周幽王坐上王位之后,忘记初心了......

他的王后是申国公主,儿子姬宜臼理应做太子、继承王位,这也是周朝的传统和国情嘛。

王后家族都等着将来沾光呢。

周幽王却迷恋上美女褒姒,为了博取美人一笑,不惜玩一把“烽火戏诸侯”,甚至废掉王后和太子,册立褒姒和其子。

申国国君一心要做天子的外公,族人也眼巴巴盼着能分点红利,可如今都便宜了褒姒母女,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不能忍,绝对不能忍。

申国国君联合犬戎一起攻入镐京,在骊山脚下杀死周幽王,扶持外孙姬宜臼继承王位。

从此以后,开东周列国的时代。

在帝制时代前期,君权尚未扩张到极致,诸侯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为了政权稳定,君王不得不和强大诸侯进行捆绑。

王后和太子正是重要一环。

这种潜规则在汉朝依然适用。

刘邦经常说:“如意和我很类似,我想立如意做太子。”可刘如意真的能做太子,或者说坐的稳吗?

刘如意的母亲是戚夫人

戚夫人只是一名普通姬妾,基本没有家族势力,这对母子除了刘邦的宠爱,也得不到任何外力援助。

想做皇后和太子,这些远远不够。

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吕后和刘盈

早在沛县时期,吕后就和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等开国功臣们关系匪浅,猛将樊哙是她的亲妹夫。

人家才是穿一条裤子的自己人。

即便只论吕后的兄弟们,也都是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远远超过戚夫人的家族势力。

如果刘如意做太子、继承皇位,将来势必要重用戚氏族人,并且打压吕氏和沛县功臣,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历史书说,张良请来商山四皓才保住刘盈。

这都是扯。

刘邦不是怕商山四皓,他面对的是丰沛功臣和吕氏的压力,这些是他的基本盘,丝毫得罪不起。

这种局面,戚夫人有什么资本去争?

刘如意有什么资本做太子?

刘邦也不是在选太子,而是在两个儿子的母族势力之间做选择,其实根本不用考虑,他只能选择刘盈。

这件事的表面说法是嫡长子继位,其实是刘盈母族势力太强大。

直到三国时期,母族依然是太子宝座的决定性因素。

比如刘表。

《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刘琦、刘琮都是前妻所生,前妻去世后,刘表才娶了荆州的蔡夫人。

他能在荆州立足,和蔡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有莫大关系,迎娶蔡夫人也是为了加深利益捆绑。

刘琮很聪明,也娶了蔡夫人的侄女。

这样一来,刘琮就成为自己人,长子刘琦就是和蔡氏无关的外人......于是,刘表和蔡夫人、蔡氏家族一起立刘琮为接班人。

刘琦呢,不得不向刘备和诸葛亮寻求帮助。

一直以来,刘表“废长立幼”都被看做败亡的征兆,什么刘琦贤明、什么刘琮没有主见、什么刘表昏庸......

可没有母族支持,刘琦用什么压服蔡氏家族、用什么制衡荆州的其他士族呢?他手中根本没有几张牌嘛。

只有蔡氏支持的刘琮,才能坐稳大位。

所谓的嫡子、长子都没什么用,关键时候还得有帮手才行。

三、

除了母族势力以外,特殊时期的太子要用实力说话。

有些皇子明明离太子宝座十万八千里,却能依靠自己的实力,让皇帝不得不立他做太子。

这种事情在隋唐比较盛行。

比如我们的天可汗

·

大野世民同志。

在《玄武门的风花雪月》中聊过,李渊的基本策略很简单,就是带着李建成、朝廷大臣和李世民相抗衡。

虽然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李渊也说过:“老二啊,我将来一定会立你做太子,你要继续加油哦。”

但那基本是口头承诺,李渊从来没有当真。

于是,李世民同志憋足了劲,亲自去打江山积累实力,顺便收编了一大批谋臣武将。

功勋只是夺取太子位的基本条件。

他苦心经营的势力,才是决定性因素。

论地盘,李世民在洛阳收买人心很多年,早已是在野党的基本盘,李渊甚至说过:“不如去洛阳做二皇帝吧?”

论人才,南征北战的大将、各路诸侯的降臣、关东各地的官员......基本都被李世民笼络在手。

论人望,无数官员都对李世民顶礼膜拜。

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让张亮带1000人去洛阳,结交山东豪杰以防不测,结果李元吉告密,张亮被抓到监狱了。

可不管如何严刑拷打,张亮一个字都不说。

还有李建成、李元吉想暗杀李世民的谋划,东宫下属居然亲自跑到秦王府告密。

这种局面下,李建成的太子位已经风雨飘摇。

626年7月,李世民在玄武门狠下心来杀死兄弟,尉迟敬德也冲进皇宫,名义上是保卫李渊的安全,其实是在问:

“秦王想做太子,你滋瓷不滋瓷啊?”

李渊还能怎么办呢?

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天下再也没有比他更符合规矩的太子了。

可李世民硬生生的走出一条血色登天路。

可见名正言顺也需要手中有刀,如果不能保护自己,只能让位给持刀之人。

当然,李世民并不孤单,他的曾孙李隆基同样不是嫡长子,照样凭借实力成为太子。

武则天去世后,大唐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

继位的李显并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反而是韦皇后大权在握,安乐公主也想做皇太女,继承武则天的女权大业。

这对母女居然把皇帝李显也毒杀了。

可怜的李显同志,父母是皇帝、兄弟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最终却被一张大饼给毒死了。

乱世出英豪。

冷眼旁观的李隆基以嫡系皇族的身份,悄悄联络禁军将领,没多久就在禁军中组建了团队。

710年,26岁的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的党羽,亲自扶持父亲李旦登上皇位。

为什么说李隆基的功劳大呢?

因为他在发动政变前压根没通知李旦,创意、策划、执行、收尾都是李隆基,只是在成功之后才说:

“老爸,来当皇帝吧。”

这种皇帝哪有什么地位,不是自己挣来的,终究不是自己的。

李旦在上朝时只有两句话:“太平公主是什么意见?三郎是什么意见?”如果二人没什么看法的话,照办就是。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成器应该是太子。

可父亲的皇位都是弟弟夺回来的,自己只是沾光的哥哥,有什么资格争抢太子位呢?

于是,李成器自觉退出竞争。

李隆基理所当然的成为太子,3年后再次发动政变,把太平公主撸下来,李旦央求儿子:“饶你姑姑一命吧,好不好?”

李隆基大手一挥:“NO。”

太平公主卒。

明明只是皇族的边缘人物,硬生生在乱局中火中取栗,当太子、做皇帝,还能开创大唐盛世,牛逼大发了。

这位圣人啊,真是个狠人。

李世民和李隆基不靠母族势力,他们凭借能力积蓄实力,然后一举夺走太子宝座,最终登上皇位。

这个过程的简略版是隋炀帝杨广。

增强版则是明成祖朱棣,这家伙都不是争太子位了,直接发兵抢皇位。

但凡能在历史上完成此类壮举的,都是狠人,彼此在九泉之下相见,恐怕也会惺惺相惜,痛饮三大碗。

佩服,佩服。

四、

当然,想做太子也不一定如此血腥,这个职业还有另一条潜规则。

妥协。

所谓妥协就是皇子竞争太激烈,皇帝不能偏袒某一方,只能选择一个朝野都能接受的第三者。

这个第三者属于躺赢。

明明什么都没做,命运却决定让他做太子。

唐高宗李治就是妥协的产物。

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是李承乾,完全符合嫡长子的标准,况且母族势力也很强大。

朝野上下都对李承乾寄予厚望。

可李承乾的性格有点问题,俗话说就是不学好......在学校调皮捣蛋,回家也不听话,再加上腿不好,总觉得大家看不起他。

642年,李承乾居然以父亲为榜样,勾结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抢班夺权,想把李世民赶下台。

这位大兄弟真的是......

在李世民面前搞政变,真是吃饱了撑的。

虽然抢班夺权计划失败,但依然保住了性命,只是太子不能再做了。

此时的李世民最喜欢李泰,这孩子文采风流、聪慧绝伦,年纪轻轻就主持编撰了《括地志》,皇子当中最得宠。

李泰是大胖子,可李世民想到的不是高血压、高血脂,而是这孩子上朝时不方便。

于是送了他一顶轿子。

够溺爱了吧。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感觉机会来了,他对李世民说:“如果我做太子,一定会杀掉儿子,把皇位传给李治。”

他是想传递兄友弟恭的信息,以此来安慰李世民的心灵创伤。

可李世民是什么人?

自己就是亲手杀死兄弟才上位的,对于兄弟、父子的感情顺序,没人比他体会的更明白。

李泰说杀子传弟,骗鬼去吧。

哎,最宠爱的儿子,终究靠不住。

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中,只剩下年纪最小的李治了。这孩子从来不争不抢,表现的最没有心机,要不就他吧。

李治做太子,大家都能接受:

首先,他是李世民的嫡子,在法理上能说得通,可以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

其次,他是长孙无忌的外甥。

长孙无忌不仅是母族势力,又是开国功臣的代言人,只要得到他的认可,也就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最后是李世民能接受。

他一辈子杀伐果决,又在玄武门杀兄逼父,一辈子打下万里江山,内心最缺乏的却是家族亲情。

李承乾发动政变谋反,李泰为了太子位不惜诋毁兄弟,甚至还承诺杀掉儿子,无疑是在李世民的伤口上再捅一刀。

此时的李世民,最需要温情和孝顺。

虽然李治懦弱,但李世民却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册立李治为太子,将来继承大唐皇位。

李承乾和李泰争斗多年,最终便宜了李治。

妥协。

可不就是妥协么。

五、

在帝制时代,太子是利益争夺的焦点。

除了表面上的嫡长子继承制,暗流汹涌下的潜规则,其实也有迹可循。

强大母族、自身实力、妥协机会......

这三项基本条件,符合的条数越多越有机会做太子,将来保住皇位的机会也越大。

姬宜臼、刘盈、刘琮只有母族势力,自身实力并不强,最终都沦为母族操控的玩物,结局都不太好。

李世民则是三条尽占。

他的母亲出身于关陇门阀的核心家族,这条关系,对于获得关陇门阀的支持至关重要。

自身实力就不必说了。

至于妥协机会,李世民杀掉兄弟后,他还有其他竞争对手吗?

而李治、李隆基各自占了两条。

话说回来,太子是一个危险的职业。

能当上太子很难,想保住太子更难,表现优秀的话皇帝不放心,表现不好的话是能力不行,皇帝和大臣更不放心。

太难了。

归根结底,这种事情也得看机缘,得到就好好做,得不到也莫强求。

恐怕也强求不来。

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了一辈子,大部分都落得圈禁幽死,一世荣华富贵如水东流。

李成器知道争不过李隆基,果断放弃。

他反而终生荣宠不断,每年过生日时,李隆基都要亲自到府里庆贺,宫里有什么好东西,也总有一份给李成器。

不仅生前受封宁王,死后还得到“让皇帝”的谥号。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更多文章

  • “不能欺负老实人”,张文宏这句话,1300多年前李世民就证明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最经典的话,李世民在历史中是怎么样的人,李世民说的最好的十句话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这也是唐太宗在封建王朝的帝王中,名声颇佳的重要原因。东方巨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虽然有一个“惜”字,但能出现在伟人的词里,那就是最大

  • 干练正直,力僻邪说治蝗之“救时宰相”姚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宰相姚崇的十条建议,宰相姚崇的优点,开元年间姚崇和谁搭档做宰相

    君臣谐和。开元初年,他继续重用前朝宰相姚崇,整顿国事,努力扭转唐中宗李显时期的颓废、混乱局面,逐步使唐王朝又焕发了兴盛的气象。李隆基像姚崇,字元之,博学多才,通达敏捷,曾三朝为相。武则天当政时,姚崇就很受赏识。唐玄宗继位后,仍然以姚崇为相。打理政务的过程中,姚崇经常向唐玄宗提供治国良策,玄宗大都予以

  • 到底是谁抹黑了太原起兵时期的李渊和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怎么对待李渊,太原太守李渊,贞观之治李世民和李渊

    《旧唐书》:(大业)十三年,(李渊)为太原留守。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旧唐书》是五代后晋刘昫写的,很简略,隋炀帝跑江都去了,天下大乱,各路军阀纷纷起事,李世民跟刘文静就劝李渊赶紧也起兵,凡事要趁早,吃屎也逮口热乎的,再晚就赶不上二路汽车了。李渊听了,决定起兵。本来说

  • 别闹笑话,唐朝官衔中的“兼”字,不一定是“兼任”的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一般人大概会以为,贺知章是从太常少卿,升为礼部侍郎,并“兼任”集贤学士。换句话说,大家会以为,礼部侍郎才是贺知章的主要官职,而集贤学士只不过是“兼任”而已。如果这样理解,那就要闹大笑话了。这个问题,就出在对官衔中“兼”字的理解偏差上。唐代官衔中的“兼”字,最好理解为“同时担任”。这看上去似乎与“兼任

  • 曹丕的诗作,李世民的诗作,你更喜欢谁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丕最好的十首诗,曹丕的诗啥风格,曹丕写有哪些诗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政治功绩过于闪耀,以至于人们把他的文学才能忽略掉了,其实曹丕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的《燕歌行》中写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牵牛织女摇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一首七言诗,曹丕通过一个女子思念丈夫的形式,用清丽的语

  • 朱元璋临终下令38名妃嫔殉葬,其中包括贵妃,为何张美人幸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美人主动为朱元璋殉葬,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要让妃子陪葬,朱元璋死后妃子殉葬有多惨

    殉葬制度诞生于奴隶社会,延续千年之久后,在秦始皇时期达到了巅峰,据说秦始皇死后的殉葬者数以万计,不仅后宫美女成了殉葬品,甚至连参与陵寝建设的工人也一同殉葬了。到了汉朝时期,殉葬之风渐渐衰败了,因为活人殉葬太过残忍,与儒家的仁义之风相差甚远。汉武帝刘彻下旨废除了殉葬制。到了唐宋时期,殉葬在中原大地几乎

  • 朱元璋当皇帝时,一直坚持做一事,嫔妃们都痛苦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做了几年皇帝,朱元璋当皇帝前的经历,朱元璋是如何一步一步当上皇帝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出现了很多的帝王。这些帝王有的英明神武造福百姓,有的昏庸无道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总的来说,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整体呈现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态势,在时代需要一位杰出的帝王的时候,自然就有人崛起并最终成为天下共主。而在所有的帝王中,朱元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了。元朝末年,因为政治的昏

  • 可惜!南宋灭亡前还在试图收复这个城市,如果成功,南宋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宋为什么不收复失地,南宋能收复失地吗,南宋的灭亡之路

    占城国地理位置占城是当时越南中南部的古国,曾长期是中国的领土。秦汉时为象林县,又称林邑。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的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并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城国,和中国以顺化为界。宋朝建立后,占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并与宋交好。从宋太祖时期起

  • 朱元璋唯一的结义兄弟:比武松还厉害,却在朱元璋登基后不告而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的几个结义兄弟,朱元璋有哪三个结拜兄弟,历史上朱元璋结拜的兄弟

    明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只有明朝从皇帝、皇后,到开国将领都是平民老百姓出身。真正实现了啥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如果在天有灵,看到朱元璋的奋斗史估计都要欣慰死了。然而,草根皇帝在登上天子之位后,他的思想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环境是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原本豁

  • 是谁平定的方腊起义?不是梁山宋江,而是北宋的两个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方腊是宋江消灭的吗,平定方腊是宋江的功劳吗,历史上真的有宋江平定方腊吗

    事情还得从方腊说起,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人,当地资源丰富,“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而方腊在当地也有一个漆园。可是当时朝廷征敛无度,“造作局屡酷取之”,方腊也深受其害,但没有发作。与此同时,宋徽宗的宠臣朱勔搜求花石,搞所谓的“花石纲”,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方腊趁机拉拢部众,“阴聚贫乏游手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