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币”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41 更新时间:2024/2/26 1:35:33

这个“礼币”,实际上要分成两个概念来讲。

第一个是讲“礼”。所谓“礼”,是贯穿于中国人血脉深处的东西。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就是“礼”。朝堂之上,贵族之间,民众之间,所有的人情世故皆有礼。

春秋战国,人们说“礼崩乐坏”。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或有多种原因。首先就是纷争战乱,人们已经无暇顾礼,求生存尚且艰难,又哪里会有精力来考虑礼。于是,不管是朝堂之上还是贵族之间,再是民众之间的违礼之事就比比皆是。

朝堂之中,君臣猜忌,王子争位,君父杀儿子,儿子弑老子,权臣家族相互对抗,这些都是违礼的。民众之间,因为边界之事发生械斗,因为财产之事发生纠纷,严重的发生群体事件。这在大的层面上都是违礼之事。

[var1]

因此,所谓“礼”,大的是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小的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然有了交往,就会有了言语之间的来来往往,更会有礼物的来来往往。

《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就是来往之“礼”。鲁国曾有个贵族阳货,这个人与孔子政见不合。阳货为了拉拢孔子,专门派人给孔子送了烤乳猪。即便孔子如何的不喜欢阳货,最后还是带着礼物进行了回访。这就是标准的“礼尚往来”。

正是这种“礼尚往来”,让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尚且保存着最后的一点尊严。比如弱国要是给强国送了东西,按照“礼尚往来”的规定,强国多少也应该给弱国送点儿东才是好的,要是强国不还礼,那就是强国失了礼,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那么,强国就会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失了风度。

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送礼之风,就成了列国之间交往的基本规则,也便有了所谓的“礼币”之风。

[var1]

第二个是讲“币”。《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这句话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那便是“说那么多也没庸,我的话都包含在这份礼币中了”。可见,送礼币是得到周天子和官方认同的一种规则。

《东周列国志》中,最早开始送“礼币”的是郑国人。郑庄公派遣使臣到齐国、鲁国送礼,使臣们是带着目的去的。什么目的呢?那就是送了利币去,还要带着礼币会,根本的就是要达成三国之间的外交友好。

“单说所遣鲁国使臣回来,缴上礼币,原书不,庄公问其缘故,使者奏曰:臣方入鲁境,闻知鲁侯被公子翚所弑,已立新君,国书不合,不敢轻投。”去鲁国的那位使臣,回来的时候利币也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了。为什么呢?原来鲁国原来的那位国君被杀掉了,那么郑国与鲁国之间的外交结盟出现了变数,因此使臣不敢随意送礼币、送国书。

郑国与齐、鲁两国交界,因此三国之间的“礼币”事件延续多年。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也派遣使臣给齐、鲁两国送“礼币”,主要目的则是要赢得齐、鲁两国的认可。郑厉公是在宋国人帮助下,归国赶走了兄长郑昭公后自立为君,严格意义上是不符合礼的,于是周边国家的认同就显得相当重要。

同理,送礼的人有目的,受礼的人也有目的。郑厉公送礼币到齐国,齐襄公就很不满意。当年,齐襄公曾想与郑国联姻结盟,就是把女儿嫁给公子忽,也就是后来被郑厉公赶下台的郑昭公。现在郑昭公被赶下台了,齐郑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出现了变数,所以齐襄公说:“郑君何罪,辄行废立?为汝君者,不亦难乎!寡人当亲率诸侯,相见于城下!”郑厉公派遣使臣送来的礼币也是“俱不受”。

再到后来,诸侯们求取人才,也往往派人送“礼币”,以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秦国使臣到乡野之中去请蹇叔出山之时,就带着丰厚的礼币。“即唤左右于车厢中取出征书礼币,排列草堂之中”,那些山野农夫们“从未见此盛仪,相顾惊骇”,可见秦国之礼币是相当丰厚了。

这种传统当然也便流传至后世,人情世故之中便专有这送礼之事。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最出名的“废为庶人”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主被废为庶人,春秋时期庶人,春秋战国著名历史事件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自天子至列国诸侯,皆讲贵族之说。何谓贵族?贵族就是可以世袭爵位的家族,天子之后可为天子,诸侯之后可为诸侯,权臣之后可为权臣。这种传统贯穿于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可是,最早破坏这种传统的,却是一位周天子。周幽王宠幸褒姒,废黜申后以后又“废太子宜臼为庶人”,这件破天荒的事情不仅削弱了周

  • 王翦到底有多厉害?智勇双全一人灭三国,其中灭楚国之战堪称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翦用了多少兵去灭楚国,王翦图片,王翦最著名战役

    [var1]中国古代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成就了各种丰功伟业。但是不得不承认,由秦国开拓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可以被认为是中央集权制的开创者。如此伟大的丰功伟绩,自然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想要一统六国,必须依靠强大的武力,这就不得不说始皇帝嬴政身边的大将,王翦!王翦被后世誉为战国四将之首,也是这四将

  • 战国之争,本质上是在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时期为什么叫大争之世,战国各国之争,战国的三大战争

    [var1]所以等到后来楚庄王称霸之后,为了搞好跟周边兄弟国家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楚国的人缘太差了。所以在武功达到昌盛之后,甚至楚庄王完成了“问鼎中原”的壮举之后,他开始提出了一个很不符合楚国人观念的观念:止戈为武。要知道,楚国可是有着“三年不出征,死后不得入祖坟”的传统的。说到底,春秋时

  •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它们的首都今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楚秦燕现在的地方,齐楚秦燕赵魏韩分布图,战国七雄的首都今何在

    [var1]地图帝还是按照传统说法,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个顺序来讲。齐国-临淄(淄博)[var1]临淄现在属山东省淄博市,战国时期是大都市。当初齐国有五都,临淄、高唐、平陆、莒、即墨,现在发展都算尚可,但并非山东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地方。山东省会是济南,而风头正劲的几个城市是青岛、烟台、威海等。楚国-郢都

  • 战国战力最强特种兵——秦锐士,兼并天下灭六国,横扫天下无敌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锐士图片,春秋战国有名的特种兵,战国四大特种兵谁最强

    齐技击是战国时代最早的特种部队,号称单兵最强,因为招募的个个都是武林高手。齐技击之后是魏武卒,魏武卒是魏国的特种部队,是战国初期战斗力最高的部队。主要依赖是重装,刀枪不入、无坚不摧。最辉煌的战绩是在阴晋之战中,魏国利用5万魏武卒击败了大秦50万大军。[var1]赵边骑是战国中后期唯一能跟秦锐士抗衡的

  • 战国七雄的国君都姓什么,燕、魏、韩是一个姓,秦国和赵国是一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国和秦国的关系,战国七雄的国君分别是哪些,战国七雄赵国和秦国的关系

    [var1]我们先说一下先秦时期的姓氏问题。对于现在人来说姓氏就是姓,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在先秦时期,姓是姓,氏是氏,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姓,是女子旁。这是母系社会的时候出现的,一个姓的人都是一个母亲,一般都生活在一起。由于是母系社会,他们的父亲都未必是一个人。而氏是在后来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

  • 战国七雄有被周天子分封的,有靠自己打下来的,他们的始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他们的始祖都是谁呢?我们从时间上来说。周王宗室——燕国燕国算是最早的诸侯国之一了。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将自己的弟弟姬奭封在了燕地,姬奭就是周召公,不过召公一直在辅佐周成王,所以燕国第一任管理者其实是召公的长子姬克。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

  • 明明有另一条路攻秦,为何六国还要强攻函谷关?难道六国都是傻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六国攻秦破过函谷关吗,六国为什么不能攻破函谷关,六国合纵攻打秦国函谷关

    [var1] 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函谷关:秦函谷关与汉函谷关,前者的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王垛村附近。秦函谷关是古代最出名的雄关之一,易守难攻,用“一夫当关”来形容也不为过。 [var1] 攻函谷关还是因为地势原因,如果从赵国境内走的话是可以进入秦国,可是损失也会特别大,只有硬攻函谷

  • 必须请数学老师来教的历史课之五胡十六国(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胡十六国百家讲坛,关于五胡十六国的资料,五胡十六国是哪十六国

    [var1]故事一:颜值担当背后的风雨欲来上回咱们掰扯淝水之战,这次战役虽说壮烈天王苻坚啥事没干光挨揍了,但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成语留下了一箩筐,什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var1]话说慕容垂借机拐走了数万人马,翻身把歌唱建立了后燕帝国,兵强马壮的后燕帝国雄视北方。时光催人老啊,慕容垂年

  • 战国最无能的将军,导致国家几十万人被坑杀,自己也落得凄惨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时期最厉害的将军,战国最强将军,战国最悲惨的将领

    [var1]赵括母亲上书建议不让他上战场这个人就是"纸上谈兵"的主角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纸上谈兵"的后果太严重了。赵括是赵国人,他的父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赵奢,军功卓著,但是,他的儿子赵括并没有遗传到他父亲的军事天赋,是个十足的草包。[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