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朱元璋流传下来的画像不少,光是官方考证的就得有十三幅。但都不是一个样子,总结来讲有两种面孔、即两种传世画像。
第一种面孔:面阔耳大、目光炯炯、额高鼻圆、霸气侧漏。也就是咱们常看到的那种饱满型的古代帅哥形象。
第二种面孔:面似猪腰、眼神猥琐、满脸麻子、气质阴鸷。即题中所讲的猪腰子脸,也称鞋拔子脸。
第一种面孔出自于朱元璋的御用画师沈希远、孙文宗、陈远等人之手。是朱元璋统治时期官方认定的形象。其实这个形象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古代画师给皇帝画相貌,肯定会受迫于皇威,做美化处理。所以画像不可能百分百还原皇帝的真实容貌。
但是宫廷画家的水平,还是可以放心的。因为看宋元明清四代皇帝的画像可以发现,皇帝画像都还是比较靠谱的,没有像唐朝之前的皇帝那种“怪样”。
总之明朝官方认证的画像,应该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容。虽然画师在绘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美化,但美化并非是考虑画丑或画美,而是要考虑如何把皇帝画的更威武、霸气。就相貌而言,不会差的太离谱。
另外,根据朱棣的画像和明仁宗朱高炽的画像来看,朱元璋也应该更接近前一种。毕竟儿子和孙子都是圆脸,偏偏爷爷长着一副“猪腰子脸”,这怎么可能呢?
通行的解释,是说满清入关后,故意对朱元璋丑化。然后嫁祸给明朝人。但是这种解释其实真的就冤枉了人家满清皇帝。因为事实上,“猪腰子脸”的朱元璋画像,早在明朝中前期就出现了。
证据就是,明朝嘉靖、万历时期任职南司空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就有记载:
“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张瀚进宫见了朝廷认证的朱元璋画像,发现太祖长得眉秀目炬,与民间流传的“猪腰子脸”像,完全不同。
这就可以证明,“猪腰子脸”的朱元璋画像最晚在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而在民间流通又需要时间,“猪腰子脸”画像出现的时间只会比这个时间更早。与后来的清朝人无关。
事实上,这个猪腰子脸乃是他的“好儿子”朱棣“创造”出来的,并且朱棣还将朱元璋“猪腰子脸”的丑陋形象,编写进了《明太祖实录》中。从此,朱元璋的相貌,便如同整容失败一般,从面阔耳大的帝王之相,变成了面似猪腰的奇异之相。
朱棣为什么要“丑化”朱元璋呢?
朱棣极为信奉“算卦之术”。什么“相面”、“相手”、“批八字”、“测吉凶”……朱棣对这些相术,深信不疑。
《西游记》中袁守诚的原型,便是朱棣宠信的一位相士袁忠彻。朱棣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算一算”,出兵打仗他要算、皇子出世他要算、选拔人才他要算,连自己老爹朱元璋的脸型他都要算。
话说在朱棣编写《明太祖实录》的时候,如何描写朱元璋的相貌,成了让朱棣头疼的难题。
如果按照宫廷画室描绘的形象来写,未免太过于普通。历史上哪个皇帝不是面阔耳大,霸气侧漏?但是又有哪一位皇帝能把江山传承万世万代呢?
朱棣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又去算卦了……
相师告诉朱棣,只有把开国皇帝的相貌描绘成“真龙之相”,才能保佑我大明的江山永世稳固。
于是,《明太祖实录》出现了这么一段诡异的文字:
“吴元年(1367年)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后遂成骨隆然。”
朱棣说,朱元璋晚上做梦,梦见一块瑞气腾腾的玉壁钻进了自己的脖子里。结果第二天醒来,朱元璋的额头隆起、下巴变长,变成了“猪腰子脸”。
然而这还不算完,到了永乐十一年,朱棣给朱元璋整修孝陵,在孝陵为朱元璋立了一块“神功圣德碑”。
这块“神功圣德碑”再次把朱元璋的形象“猪腰子化”。
碑上刻写着:
“太祖龙髯长须,项上龙骨隐起至顶上,天威赫赫,望之如神。”
从脖子上隆起一块骨头顶到前额,这不就是典型的“猪腰子脸”吗?所以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师没有胆子丑化朱元璋,朱元璋的“猪腰子脸”形象,完全是由朱棣一手创造的。
当然,这是朱棣想要故意丑化父亲朱元璋吗?
显然不是,反而是要神化朱元璋。因为其实这个“猪腰子”脸,以古人的审美来说,那才是真正的真龙之相。这幅尊容,虽然怪异,但有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天地相朝”,即额头和下巴突出来并相对应,这就是传说中的“龙颜”。
当年和朱元璋一样白手起家的刘邦也是差不多类似的样子,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眉骨突起似龙。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朱棣之所以把老爹搞成这样,无非是想向世人说明,他爹朱元璋虽然当过和尚,要过饭,但天生就是干皇帝的,因为他长了一副龙颜。
上文中提到过,朱棣的身边有一位得宠的相士叫做袁忠彻。袁忠彻在景泰二年负责编修《古今识鉴》。得到话语权的袁忠彻在书中大吹特吹朱元璋的相貌如何英伟、如何不凡。
书中写道:“太祖龙瞳凤目、辅骨插鬓、天地相朝。”
龙瞳凤目就是瞳孔大、眼睛细长;辅骨插鬓就是脑袋大,脸长。天地相朝就是额头和下巴相对,综合起来,朱元璋就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猪腰子脸”。
朱棣的出发点是美化朱元璋的英武形象,只不过朱棣把“美颜相机”开过头了,到头来朱元璋完全被自己的儿子坑了。这难道就是最早的“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