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朱棣决定修一部巨著,用来造福万民,彰显国威,于是先后命3000多人参与到了《永乐大典》的编撰工作中去。
这部巨著一共有3.7亿个字,前前后后编写了五年多才初步完成,书籍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阴阳、建筑、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用了六年修好的这一版,一般会被称为“永乐正本”。
嘉靖皇帝继承大统后,担心大典被人损坏,于是又让人誊抄了一本,这被称为“嘉靖副本”,但是很可惜,不管是正本还是副本,都没有完整地被传承下来。关于被损毁的原因,则暂时没有统一的答案。
有的学者认为,在万历年间,太史令李维桢九次上书皇帝,认为《永乐大典》的内容过于冗杂。这说明在万历年间,大典还存在于世,有官员和学者完整地阅读过,所以《永乐大典》的正本应该是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后被烧掉了。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永乐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被皇帝给带到了坟墓里边,如郭沫若就持这个观点,认为大典在定陵里边,于是打开了定陵,结果大失所望,里边压根就没有大典。
定陵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数不多被主动打开的皇陵,那个时候的考古技术尚且不够发达,给皇陵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之后的考古工作者们汲取了经验,除非是被破坏了进行抢救性挖掘,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打开古墓。
如果完整的《永乐大典》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么毫无疑问,它将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历史价值有多高,不用说也能明白。
嘉庆、道光年间,《永乐大典》的副本还尚存于世,但是经常遭到官员盗窃,咸丰和光绪年间,帝国列强用舰船大炮逼迫清朝打开了国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纷纷进入紫禁城内进行劫掠,副本也没有被幸免,一部分被烧成了灰烬,剩下的400多册,被30多个收藏家抢走了,这些收藏家,来自于不同的国度。
《永乐大典》全书一共有11095册,史学家们通过这4%的资料,就整理出了600多种近乎失传的孤本书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可以收集到所有的书册,那整理出来的东西,内容会更加丰富,也难怪史学家们都那么遗憾了。
如果还能找到完本,那我们对古人的生活面貌,将会有更多的了解,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文物本身,还在于帮我们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终极哲学问题。
2020年,嘉靖副本中的两册,出现在了法国巴黎的拍卖场,一位华人女性花费了640万欧元,将其拍了下来,加上佣金,一共是812万欧元,以当时的汇率来计算的话,差不多是6400万人民币左右,说它价值连城,完全不算夸张。
除了拍卖以外,大典还用其他的方式,回到了中国,如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将11册大典赠还给了中国,德国也归还了3册。
更为神奇的是,1983年,山东一个农民发现自家墙上的挂历里边有《永乐大典》的图片,家里边有一册书,和大典相似度也很高,就试着联系了下当地的文化馆,没有想到的是,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检验后,发现他家里的书册竟然真的是《永乐大典》。
4%的资料是残缺的,史学家们破译研究的难度系数非常高,如果能够找到完整的版本,那么很多东西,或许就会有新的解释。
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知道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样子,对我们自身的存在,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哲学和美学的追问是不可缺少的,不然的话,我们可能会沉溺于技术当众,忘记了道德和朴素的情感,最终在虚幻的繁华中,一点点地失去本来的面貌。
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可以集齐更多的书册,或者是发现完整的《永乐大典》,弥补历史的缺憾,而不是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给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