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他曾写下一首诗劝诫草堂主人,为了让隔壁寡妇可以偷枣,因为他同情那个寡妇。
当时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55岁了。那时候他流落到成都,自己盖了一间草堂,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草堂里有着几棵枣树,他的邻居经常过来打枣,但是杜甫完全不干涉,没有为难她。因为他知道邻居是个寡妇,过的生活也很苦,他对寡妇充满了同情。
后来,杜甫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把草堂送给了一位吴姓亲戚、这位亲戚发现寡妇经常打枣,便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寡妇打枣。杜甫得知这件事后,便写了一首诗送给这位亲戚,来劝诫他。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
一、二句写杜甫自己知道邻居会经常来打枣,但是他知道邻居是寡妇,没有儿女也没有生活来源,所以他放任寡妇来打枣,从不干涉。
三、四两句写的是寡妇肯定是太贫穷才会有这样的举动,正因为她会感到害怕,所以要跟她亲近,表示出对寡妇的同情。
五、六句写吴郎不但没有表示出亲切,反倒是插上篱笆防着,在杜甫看来有点不体贴人。杜甫表达得比较委婉,怕惹起吴郎的不满,不容易听劝。
最后两句,写寡妇找他诉苦,也间接表达出广大人民困苦的生活窘境。吴郎的防人之心让寡妇想起戎马之乱时,官府征税让她一贫如洗,不禁涕泪满巾。同时指出当时的人民疾苦的社会根源就是“安史之乱”。战乱的局面不改变,百姓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要富有同情心,互帮互助。
在这首诗中,杜甫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他现身说法来劝服吴郎,从自己对寡妇的理解,来对吴郎进行劝说,让人感到有说服力。同时,诗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有生活化的场景,充满着现实意义,让人感到诚恳又有力。
杜甫就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一直以忧国忧民为主线,来揭露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压迫,表达出他对百姓的同情。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杜甫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