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古帝王心:朱元璋曾打算迁都凤阳和西安,最终为什么都放弃了?

千古帝王心:朱元璋曾打算迁都凤阳和西安,最终为什么都放弃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927 更新时间:2024/2/8 2:40:43

原创文章,已开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春秋公羊传》有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旧之京师,即今之首都,不只是天子居所,更是承载着王朝命脉的中央政权所在地,其选址向来为历朝历代君主所重视。比如明朝首都的确立,就经历了一波三折。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建立之初,首都定在了应天府,即如今的南京。但实际上,南京却并非朱元璋理想的首都所在地,之所以事与愿违,其中缘由非常值得一说。

(朱元璋画像)

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是从北方起家的,而明太祖朱元璋却是个例外。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将其改名为应天(今南京),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并以这里为根据地,逐渐收服了全国,最终于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朝建立后,南京作为朱元璋的龙兴之地,被定为首都似乎理所当然,但从客观角度看,南京又并非首都的合适之选,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过于偏南,与北方防线千里之隔,不利于对抗北元残余势力。

朱元璋称帝之初,北京还是元大都,北方大片土地仍在元朝的势力范围内,定都南京,只是权宜之计,他在位期间一直谋划迁都,其目标地先后有河南开封(汴梁)、安徽凤阳以及陕西西安。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胡军)

开封 :还不了的旧都

当初朱元璋北伐中原,其主旨便是推翻蒙元统治,恢复汉室江山,所以朱元璋曾有过还都开封之意。但是,当朱元璋派人考察开封后,却大失所望。北宋故都开封,从公元1127年在靖康之变中沦陷敌手,到1368年明朝建立,期间已然过去二百余年,早已零落不堪,不复当年繁华,如要定都于此,必然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时间去重建,很显然,当时的朱元璋耗不起也赌不起。

而且,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开封已经不具备定都优势,从经济基础上看,开封没有江南富庶,从地理位置上看,开封也不利于抵御外敌。所以,朱元璋衡量再三后放弃了开封,但定都南京后,仍把开封选为了陪都,目的一是弥补还都夙愿,目的二是平衡南北,使明朝权力中心不至于过于偏于南方。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陈宝国)

凤阳:回不了的家乡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传》中所言:“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大多成功者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荣归故里、光耀门楣,作为草根逆袭的千古典范,朱元璋也不能免俗,他也曾计划将一手创建的大明王朝定都于安徽凤阳老家。

朱元璋不是说说而已,他不仅在凤阳为父母建造了明皇陵,还斥巨资营造了明皇宫。只是,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又改变了主意。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凤阳有开封同样的现实问题,并不具备作为首都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优势。但在深厚的家乡情结影响下,这些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真正让他决定忍痛割爱的,另有原因。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于震)

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君临天下,他的发迹,离不开一众开国功臣的帮助,其中尤以淮西集团功劳最大。淮西集团,就是指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其代表人物李善长、徐达、汤和等,无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安徽老乡。倘若定都凤阳,不只意味着朱元璋荣归故里,同时也意味着这些人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大本营。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没什么比稳定更重要。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淮西集团能帮朱元璋建立明朝 ,也就有能力将其推翻,这才是朱元璋最担心的。

朱元璋一方面需要淮西集团帮助治理天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着淮西集团夺取天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其他势力进行牵制,使朝堂相对平衡,不至于陷入淮西集团一家独大。而定都凤阳,显然背离了这个初衷,所以为了江山稳固,朱元璋平衡利弊后,最终放弃了把凤阳作为都城的念头。

至于朱元璋为削弱淮西集团势力,不惜大杀功臣,甚至把已经77岁的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诛灭全家,这都是后话了。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源于对淮西集团的忌惮,都是为了确保大明王朝长久地留在朱家子孙手里。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李立群)

西安:去不了的十三朝古都

放弃了定都开封和凤阳后,朱元璋仍没改变向北迁都的想法,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考察迁都事宜。

与之前的开封和凤阳不同,此番迁都西安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其一,西安位置特殊,底蕴深厚,汉唐盛世皆诞生于此,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确实是帝国首都的理想之地。其二,此时明朝已经开国二十多年,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江山稳固、经济繁荣,也确实到了迁都的大好时机。

一切改变,源自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朱标之死。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到南京后,因感染风寒一病不起,不久后溘然长逝,年仅38岁。(注:本文涉及年龄,按照旧时习惯,均采用虚岁,下同。)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那么,朱标之死和放弃迁都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第一,朱标是朱元璋最宠爱、最器重的儿子,也是长久以来他心中唯一的太子人选。朱标的英年早逝,给了朱元璋毕生最沉重的打击,也让他对迁都大计失去了往日热情。毕竟,朱标是死于此事,如果迁都西安,对朱元璋来说无异于自揭伤疤。

第二,朱标去世时,朱元璋已经64岁,即便马上开始筹划迁都事宜,从测算选址,到营建皇宫,再到正式北迁,这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以朱元璋的年纪不可能亲自主持,甚至他都有可能活不到万事俱备那一天。朱标在时,此事全权交给他主持,而朱标不在了,朱元璋又能放心谁呢?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晚年的朱元璋不敢轻易迁都。我们知道,朱标死后,朱元璋不走寻常路,越过二十几个儿子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毫无疑问,这本身就是一场冒险,而朱元璋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危险系数。

(朱允炆剧照)

试想一下,迁都必然劳师动众,必然引起朝堂动荡,到时候主少国疑,难保没有人趁机叛乱夺权,以朱允炆的能力,显然没有办法确保万无一失。所以朱元璋为子孙计,不得不再次放弃迁都。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享年71岁,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长眠于南京,没有实现还都开封的宏愿,没有得到荣归故里的荣耀,也没有同秦皇汉武一样,以千古一帝的姿态在长安旧都指点天下。

朱元璋或许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领导,但他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好皇帝,他做的一切杀戮和割舍,都是为江山计、为子孙计。

参考资料:《明史》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十万岳家军,没有一个想要为岳飞平反吗,不是没有,而是真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最可恶的奸臣是谁?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应该就是秦桧。因为他曾经的陷害,导致忠君爱国的岳飞最终冤死。直到今天,秦桧和他的妻子仍然跪在岳飞墓前,忍受着世人的谩骂和口水。近些年来,秦桧的后人表示,跪了那么久,你们骂也该骂够了,可以站起来了吧!但是世人并不接受。今天我们不禁会思考,岳飞手下有那么多兵,没有

  • 看了朱元璋的书法,再看溥仪的书法,高下立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溥仪书法值不值钱,朱元璋写的四字书法,溥仪书法精品

    康有为评朱元璋书法:雄强无敌这里以明太祖朱元璋、清宣统溥仪为例,一起探讨些书法之趣。之所以把这两个人拿出来对比,一则是明太祖是开国之君,但是亡于清朝;溥仪则又是清朝的末代之君,这样的两个皇帝对比起来很有思考意义。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幼家贫,放过牛,当过和尚,四处流浪数载,所接受的教育时间非常短暂。参加

  • 面对北方草原上的敌人,唐朝为什么奥利给,而宋朝只能是战五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怎么会被宋朝灭了,北宋吸取了唐朝的什么教训,唐朝和宋朝谁的军事力量大

    我怎么解释呢,要是拉数据做图表,那就会打乱写作计划,毕竟骆驼是考据党(脸红),要是不解释呢,骆驼也说(睡)服不了自己,在辗转反侧之间,骆驼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打算举个例子,把唐朝和宋朝的问题简单对比一下。好了,咱们闲言少叙,文归正传,开扯。对比的方式,其实就一句话,为啥面对北方草原上的敌人时,唐

  • 建州百年无名酋?女真历史上两次被屠杀,导致对明朝的刻骨仇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1.宣谕这个阶段由于明朝刚刚建立政权,政局尚不稳固,无力对东北再用兵。加之在扫除东北故元残余势力的过程中,深感女真人在东北边睡“籍女直制北虏”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个阶段重点以抚谕、笼络、怀柔、利用等宽松的民族政策为主。明朝沿袭元制,在女真各部“设卫置官”。永乐元年(1403)初设置建州卫,永乐二年设置

  • 真的假的?蒙古人肆虐明朝边境上百年,被张居正用一个女人搞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建立初期蒙古人怎么处理的,明朝是怎么处理蒙古俘虏的,明朝是如何处置蒙古百姓的

    明朝的北部边疆基本以绵延数千里的长城为界,到明中叶,长城沿线的重要边镇已经形成边境九个固定的防御重镇,称为九边。所谓九边,即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太原诸镇。九边中,设立在辽东、蓟州、延绥和宁夏的边镇战略地位最为重要,监督长城的固定的区段,而其他几个边镇则行使它们的地区的都指

  • 朱元璋为何如此残忍嗜杀?或许这不全是他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朱元璋真的嗜杀吗,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嗜杀,朱元璋是怎么被杀的

    虽然为了渲染朱元璋的残忍和嗜杀,剧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和野史传说,但大体上可以输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初入义军的朱元璋,只是一个满怀正义、一心维护团结的青年。但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马姑娘,在于郭天叙等人的斗智斗勇中,朱元璋被迫成为了一个心机深沉、不露于色的领导者。成为一只独立的势力以后,随着势力的强大,

  • 明朝大臣严嵩真的给北京老字号六必居题写过店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严嵩简历,六必居严嵩题字,明朝十大奸臣之一严嵩

    在明朝时期,北京有一家老字号店铺叫六心居,因为是赵姓兄弟六人所创办,取“六人同心”之意。大臣严嵩很喜欢吃六心居的酱菜。每季新出酱菜,严嵩都要给嘉靖皇帝送上一坛。嘉靖皇帝吃了酱菜后,很满意,在六心居的“心”字上加了一笔,改成“六必居”,由严嵩亲笔题写店名。严嵩为六必居题写店名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六

  • 一代名将吴阶,能力堪比南宋第一名将岳飞,名气远远不如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四川名将吴玠,南宋高宗时四川名将吴玠,吴玠欣赏岳飞吗

    一:人物生平介绍,个人的经历根据史书记载,吴阶本来是德顺军陇干县人,因为他的父亲葬在水洛城,他也因此迁居该地。还在少年的时候表现的很有毅力,崇尚气节,通晓孙子兵法等奇书,读书的时候就能通晓大义,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成熟。北宋末年,尚未满20岁的吴阶参军。宋徽宗年间,西夏犯边,吴阶率领军队鏖战。很快被升任

  • 中国古代第一贤后“马皇后”,与朱元璋恩爱几十年,多次救他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马皇后和朱元璋谁死得早,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哭了

    第一:打天下过程中,多次援救朱元璋性命1:朱元璋收到汤和写的信,急忙来参军1352年朱元璋收到了小时候伙伴汤和的来信,让他去参军。再三考虑之下决定参军,刚开始守卫还以为是奸细,还好当时郭子兴赶到,觉得此人是奇才,先让他当上一位普通的士兵。2:为了拉拢朱元璋,把自己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没过多久,郭子兴到

  • 两度亡于异族之手的宋朝,两大战略失误,导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最可怕的三个屈辱,宋朝最厉害的战略,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战略

    一:北宋联合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亡辽国,两年后北宋被灭1:辽帝国的兴盛史,最后两代帝王昏庸无能,把帝国推向深渊辽国是契丹人创建的帝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开始,一直到辽帝国灭亡,存在了210年。经过几代先祖的努力,到了辽圣宗耶律隆绪时代国力达到鼎盛;自辽圣宗之后国力逐渐由盛转衰,特别是在辽道宗天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