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倒数第一的名将,为何说不是廉颇

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倒数第一的名将,为何说不是廉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979 更新时间:2024/1/19 6:47:05

战国晚期,在秦国与六国战争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绝世名将,其中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特意评选了战国四大名将,是为“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即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准确地说应该是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战争中涌现的四位名将,所以吴起孙膑乐毅赵奢等人才没有入选。

[var1]

《千字文》的“起翦颇牧”,主要是为了押韵,并不代表四人军事能力的排名。如果将这四人的能力进行排名,那么谁才是倒数第一呢?

一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廉颇之所以有名,主要”负荆请罪“与”尚能饭否“的故事广为人知,但论及军事能力,廉颇只能算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官,却谈不上是一位天才军事家,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廉颇精于固守,精于正合,却做不到“以奇胜”,因此廉颇是四人之中倒数第一的名将。

笔者认为,白起与李牧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放在任何时代都能闪耀光辉,但王翦的能力就值得商榷了,如果与廉颇综合比较的话,王翦身上缺少一样东西,他才是四人之中倒数第一的名将。

[var1]

原因很简单,王翦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但王翦与廉颇一样,都精于正合,不懂“以奇胜”。与王翦不同的是,白起提七万之众便可破鄢郢之地,当时楚国携怀王之悲、士气正盛,在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极为虚弱,李牧还能北击匈奴、西抗强秦,因此白起、李牧换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但王翦可以吗?

王翦时代,秦国已有一统天下之势,六国犹如腐朽的大树,更不复悲壮抗秦之心,只要在合适的时机推了一把,灭亡六国指日可待。王翦习惯重兵推进,以势压人,以本伤敌,灭楚、灭赵等过程中,王翦未有出奇制胜,唯有步步为营,但王翦的这种用兵方式,是建立在秦国强大实力基础之上,如果王翦生在赵国、魏国、韩国等,还能如此用兵吗,还能如此建功立业?

[var1]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仅止于此,王翦与廉颇的军事才能应该是不相上下,难分伯仲,但王翦针对李牧所做的一件事,却让他丢分不少。

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奇进攻赵国,一路势如破竹,斩杀赵军十万。第二年,桓奇又一次进攻赵国,直向邯郸进军,赵国形势危急,赵王将驻守在雁门的李牧调回迎敌,任命李牧为大将军,临危受命让他率军抗秦。结果,李牧“以正合以奇胜”,以奇兵大破桓奇,一举歼敌十万,让秦军遭受了商鞅变法之后最大的一次惨败,史称“肥之战”。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贼心不死,又一次派兵攻赵,兵分两路分进合击,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最终,李牧又一次击败了秦军,但这一次是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歼秦军。

连续两次失败,让秦王嬴政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赵国还有如此实力,但与群臣商议之后认为,赵国国力不强,民心不稳,缺乏后勤,损兵难补,而这些都是秦国的优势,因此秦国完全可以通过战略相持拖垮赵军,待赵军疲惫,可一举而战胜之。这一次,秦王嬴政准备派出王翦。

[var1]

公元前229年,赵国连连战争,加之北部代地地震,出现大面积的饥荒,秦王嬴政认为灭赵时机已经到来,于是派出了当时秦国第一战将王翦,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战争之初,王翦凭借雄厚实力的确打赢了几仗,但很快发现打不过李牧,于是王翦禀告秦王嬴政,希望实行反间计,离间李牧与赵王的关系。最终,王翦通过收买赵王迁近臣郭开,诬陷李牧叛国,尽管李牧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逃亡,但还是被捕杀害。第二年,王翦大败赵军,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战场上打不过李牧,只能背地里玩阴谋诡计取胜,可见王翦并非纯粹的军事家,沾染了政坛上的阴谋诡计气息,这样的王翦尽管军功卓著,却如何与单纯可爱的廉颇相比?

[var1]

固然两军交战各为其主,采用什么手段皆可理解,但军人的使命是在战场上,军事领域上的一切阴谋诡计都可以让人接受,不过如果以非军事的诡诈手段消灭对手,就很难让人生出敬佩之心了。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白起、李牧、廉颇都可谓是单纯的军人,情商可能低一些,但最终无论胜败却都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廉颇,负荆请罪、尚能饭否的典故,形象的表达出了廉颇身上的那种军人直爽气质。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王翦不是单纯的军人,政治情商高一些,显得颇为老辣之余,却丢失了一份作为纯粹军人的直爽与可爱。因此,战国四大名将中倒数第一的不是廉颇,而是王翦。

参考资料:《史记》等

更多文章

  • 《道德经》作者是谁,老子还是周太史儋,战国竹简揭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老子道德经的竹简版本,道德经是写在竹简上面的吗,道德经原版竹简版

    由于老子骑牛西去途中留下《道德经》,因此想要搞清楚骑牛西去的老子是谁,就要先搞清楚《道德经》的作者。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老子著《道德经》之说越来越可疑,原因在于《道德经》中的很多内容与老子时代格格不入,其中一个致命之处在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所谓“三十辐共一毂”,即“三十根

  • 战国四君子中,为何说三个假君子,只有信陵君是真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四大君子信陵君,信陵君为何排名战国四公子之首,战国四君子谁的能力强

    然而,为何说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都是沽名钓誉的假君子,只有信陵君才是真君子呢?不妨先看一看这四个人的情况。[var1]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妫姓,田氏,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一生奔波于齐魏秦之间,首开养士之风。从礼贤下士、结交宾客等角度来说,孟尝君做到了极致,但孟尝君却有两个重大污点。一

  • 孔子有何身世?竟是纣王之兄后代,六世祖因妻子太美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和纣王有什么关系,孔子和纣王亲戚,孔子死后他的后代在哪里

    [var1]武王伐纣之后,商朝宣告灭亡,但商朝王族并未消失,还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根据史书记载,商纣王一共有一子、二个兄弟、二个叔叔,即儿子武庚,兄弟微子启与中衍,叔叔比干与箕子。其中,武王伐纣之前,比干已谏而死,武王伐纣之后,武庚、微子启与中衍三人被武王俘虏,而箕子逃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一

  • 皇太极在入关前突然去世,可能有三个原因,应该与孝庄多尔衮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太极死时多尔衮逼宫,皇太极会杀多尔衮吗,皇太极最后为什么杀不了多尔衮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也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之一,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因为相对势力比较弱,反而被扶植为傀儡大汗,但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皇太极实现了大逆转,逐个击破了另外三大贝勒,成为了真正的实权大汗,接着又称帝,建立大清,把族名从女真改为满洲,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间,完全统一了关外,消除了北面野

  • 嘉庆的生母令妃,为何深受乾隆的喜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嘉庆追封令妃为皇太后了吗,嘉庆生母是不是令妃,历史上的令妃和嘉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富察氏、乌拉那拉氏的出身,魏佳氏的起点实在是太卑微了,因此魏佳氏刚入宫时,只是一个地位底下的贵人,位次是倒数第一。然而,从乾隆十年起,魏佳氏的人生仿佛就像开了挂,节节高升。1745年,魏佳氏被封为令嫔;1749年,魏佳氏晋升为令妃;1759年,魏佳氏晋升为令贵妃;1765年,

  • 明朝万历帝最宠爱的公主,活到清朝被佃农欺负,活活饿死茅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死得最惨的妃子,明朝哪位皇后死得最惨,明朝哪位皇后和太子被逼死了

    文|和佛赏花去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期间一度辉煌,使得中国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他死后仅2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对待明朝的遗老也不是斩尽杀绝,毕竟,这群人已经没有能力东山再起,主要还是实行怀柔政策。在这群明朝遗老中,就有一位大明的嫡长公主,

  • 《甄嬛传》皇上宴请年羹尧,华妃看到年羹尧的动作后为何那么惊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甄嬛传请年羹尧吃饭是哪一集,甄嬛传年羹尧华妃谈话,甄嬛传华妃和年羹尧的所有视频

    在年羹尧平定了罗布臧丹津的叛乱班师回朝后,获得了皇上的嘉奖,并特意宴请了年羹尧,为年羹尧打胜仗庆祝,但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年羹尧在宴会上却做出了出格的事情,不但皇上心生不快,苏培盛暗藏怒火,一旁的华妃看的也是惊慌万分,生怕皇上会爆发雷霆之怒。事情是这样的,在宴席上,因为年羹尧刚打胜仗,皇上为了让年羹

  • 名臣刘墉,真的配称为“好官”吗?其实他比“巨贪”和珅还可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墉真实照片,历史上的刘墉真的这么厉害吗,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到这清朝的好官和贪官,最极端对立的两个人就是刘墉和和珅了。刘墉是出了名的好官,宰相刘罗锅,经常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而且也能够为朝廷解决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可以说,刘墉作为宰相的政绩是十分出色的。而和珅就不同了,和珅是个大贪官,他的私人财产,比国库还要多,他窃取了国家的财富,还做出一副

  • 李莲英照片被曝光∶面露阴狠,一脸脓包慈禧为何还宠爱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慈禧和李莲英的照片,慈禧为何独宠李莲英50年,李莲英的真实样貌

    要说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清朝慈禧太后绝对榜上有名。这位女性凭着高超的政治手腕垂帘听政,却没有足以媲美吕后和武则天的能力,最终只能留下遗臭千古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卖国言论。就是这样一位在权力中心的女性,却极其宠信一名小太监——李莲英。众人纷纷猜测,或许是由于他才华出众,样貌出色?最近,相机

  •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郑在生的人,一连生了七个女儿,直到四十八岁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好在,郑英俊头脑灵活,反应也很及时,多难办的事儿只要到了他手里,就会迎刃而解,村里的男女老幼都对他佩服之至。一年夏天,郑英俊在离家四十里的某个镇上办事,偶然发现一张征婚榜,上面画着一张美女的画像,配有文字:“我家女儿拟寻找与其长相相同的夫婿成婚,相配者可揭榜提亲。”郑英俊看到美女画像的那一刻,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