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生好面子,当然他本人也有本事,朱元璋宠爱孙子,他这个叔叔不敢有什么动作,呆在封地上过日子,等到侄子朱建文当皇帝,削弱燕王的势力,朱棣并没有很大的把握,朝廷上还是比较平顺,对朱建文评价不错,本身朱建文并没有什么过错,所以朱棣相当于以清君侧的名义,背水一战。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后,从北南下,一路上也并不太平,各种情况都有,但朱元璋在世时,多少大将都被他给兔死狗烹了,朝中没有多少武将,只剩下一班文官,后来朱棣登上了帝位,但他登基后也明白,自己是在小侄子手里,以一个莫须有之名抢到了皇位,名不正言不顺。
朱棣当皇帝后,心想如果从父亲朱元璋直接继位就好了,下令修改了史书,想掩盖建文时期,硬要延长父亲的在位时期,洪武三十一年变成了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在皇陵里多干了4年皇帝,这种事也够荒唐了,朱棣改年号为永乐,他始终认为自己在北方起家,去南京没有面子,一心想回到老封地,所以想回到京城,连陵寝都修在北平,在那里建了十三陵,连他的子孙都深知道他一生好面子,将他改庙号为成祖,朱棣与父亲朱元璋共称为明初二祖,直接把建文帝给抹去了。
朱棣为了显示明朝是当今最强大的存在,永乐盛世之名传播四海,朱棣还想征服外邦,太子长期监国,皇帝朱棣带兵出征,让外邦也向他称臣,朱棣还想着要去更远的地方,郑和六次下西洋,为了强调自己的面子,一只仪仗队有5000多人,却邻国时一定要十分气派。
朱棣迁都成功后,为了彰显一下国威,请了二十多个国家,来看看明朝军队的实力,当时效果达到了预期,在全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为了让后世看到永乐盛世,朱棣让文官编写了《永乐大典》彰显了实力,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算是长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