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贯穿着整个故事的地点背后,则是历史上那场非常著名的宋辽战役。书中以北宋哲宗的时代为背景,将北宋一步步走向衰弱的气运通过江湖人士的恩怨情仇展现出来。
在书中有一个人物对于北宋命运的走向是至关重要的,她就是宋哲宗的祖母高太后,金庸从不吝啬于对高太后贤良淑德的称赞,将她打造成为了“正义女神”,然而也是她最终将北宋拖进了亡国的深渊。
垂帘听政
高太后的祖上一直在朝廷中效力,最高官做到了节度使。她的母亲曹氏是慈圣光献皇后的姐姐,因此她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进宫,于是便有了跟年少的宋英宗相识的机会,到了婚配年龄两人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她和宋英宗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人婚后感情也琴瑟和鸣,不久她就相继生下了后来宋神宗赵顼和其他诸位王子。
宋英宗去世得早,她的儿子宋神宗也只活了三十八年,随后就是她的孙子宋哲宗登基继位。宋哲宗十岁登基年纪尚小,高太后便垂帘听政帮助他处理朝政,并且担负起对皇帝的日常教诲责任。
高太后执掌朝政期间,并没有像吕后和慈禧那样专权牟利,而是将仁义之心奉行到底。不仅如此,她还常教育宋哲宗要效仿宋仁宗,光复祖宗传承下来的法度。
高太后日常生活还非常节俭,这种好习惯从她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据说当年宋神宗要给她家建豪宅,但被她婉拒了。最后朝廷仅赏赐了一块空地让他们家自己出钱修建。
一次她母亲想要进宫看花灯,高太后考虑到看一场花灯背后又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和礼仪,于是便拒绝了母亲的请求,同时让人给母亲送去了一些花灯以示孝敬。
此时大权在握的高太后本来可以提拔自己的亲戚,但她也没有这样做。她从小博古通今,知道外戚专权会带来无穷的祸害,于是命令禁止皇帝给自己的亲戚加官进爵。
那时她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立下功劳本可以官拜观察使,宋哲宗也有意要提升他们的官职,但高太后始终没答应。最后挨不住宋哲宗的软磨硬泡才同意给他们升一级。
高太后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对宋哲宗形成教导,她一直奉行“以俭修身治天下”。但年经气盛的宋哲宗却不太明白她的用意,刚登基的他对大臣相当大方,这个赏那个恩赐。
而且他赏赐的物品都不是俗物,而是非常贵重的北宋贡茶“密云龙”。赏赐得多了,大臣们个个都想要,搞得高太后异常的烦恼,最后索性严令禁止再造“密云龙”。
后来这件小事也成为了高太后施行“元佑更化”政变的导火索,这也是她施政历史上一个后患无穷的败笔。
变法成效
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变法,耳熟能详的就是秦朝时期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北宋朝廷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挽救北宋于水深火热之中,王安石便向皇帝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当时的北宋积贫积弱,守内虚外的中央集权政策使得朝廷机构中出现“一职多官”的局面,最后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为了抵御辽国的侵扰还实行“养兵政策”,但也同时推行“更戍法”,使得士兵多但不精,实力一直提升不上。
因此臃肿的官僚体系和庞大的军事体系导致北宋财政入不敷出,最终这些都转嫁到了黎民百姓的身上,形成各种如大山般的苛捐杂税,使得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而且朝中还大肆兴修土木,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状况,整个北宋看起来表面风光无限,实在内部已经被“蛀虫”们啃食得一干二净。
为此王安石首先提出了“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的治国之道,鼓励宋神宗简明法度,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加大生产力度积极开源节流,利用劳苦大众的能力去搞开发。
这样百姓有收入生活才会稳定,那么国家才不会动荡。在变法革新中,王安石提出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分别在社会经济、军事管理和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改革。
改革到了宋哲宗的时候已经初见成效,彻底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然而这项改革却触犯了保守一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的抗议。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问题,导致原本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出现了动摇。
破坏变法
宋神宗还在位期间,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使得他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怀疑,那时高太后也在一旁哭诉王安石的变法会乱了天下,最终导致王安石被罢免相位,变法被陆续废止。
高太后执政后,她立即启用了保守派的司马光为宰相,一夜之间将王安石多年来变法的成果推翻殆尽。高太后奉行的“遵照祖宗法制”的思想在这一刻得到极大的展现。
王安石变法革新已经十多年,高太后一朝一夕就改变,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疑虑,但这不是她考虑的问题。新法在保守一派的眼中犹如毒药,仅用了五天时间整个国家就恢复了原来的旧制体系。
高太后执政八年,有七年是在推翻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影响。当年王安石变法为北宋充盈的国库在这几年时间里就被高太后的旧制给“挥霍”殆尽,北宋又重新进入了积弱积贫的时代。
当年苏轼也曾反对过王安石,但经历了高太后的改革后都不得不感慨:“还不如当年的王安石”。要么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高太后却看不到新法和旧法带给北宋的变化。
虽然高太后在执政期间被人夸赞“朝政修明”,就连辽国的耶律洪基看到后都有所忌惮,然而真正关起门来数钱的时候才会发现北宋是真的穷困潦倒。
而改变新法还不够高太后折腾,她又做了好多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送了边境四个军事要塞给西夏,结果人家不但不感恩,反而大举入侵,搞得边境战乱不断。
在朝中她为了加剧党派间的竞争,大力地提拔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一派,曾经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官员连遭贬黜。到了宋哲宗亲政后,又开始启用那些变法一派。
新旧党派的争斗持续了十多年终于有了个你死我活的结果,但在这一番折腾下,北宋再也回不到往日的繁荣。以至于当大金的铁蹄冲进开封府的时候,北宋也消失在“靖康之耻”的历史当中了。
每个朝代的成与败都是有着前因后果的,当年若是一直沿用王安石的变法,虽有些弊端但于大局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只可惜高太后的一通骚操作,使得北宋又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样一来说高太后是北宋亡国的罪人其实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