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最大的楚国,尽管实力雄厚,但其他表现始终不愠不火。
这是因为:他的潜力,始终没有兑现成实力。
没有地图上看起来那么强
[var1]
战国初期,疆域最大的是楚国,排名第二的是越国。
后来···楚国把越国吃了。
所以,论起地盘,楚国遥遥领先。
但是,实际上,楚国的精华地区,只有长江——淮河一带。
汨罗,离长江非常近,屈原到那里就算流放了。长江以南,大片地区的开发程度可想而知了。
长江以南,尤其是百越地带,山重水复,交通不便,当时与楚之间只是保持着非常松散的关系。
所以,楚国是很大、很强,但又绝对没有地图上看起来那么强。
分治导致动员能力不足
当然,就算打了折,楚国的实力依然非常雄厚。
[var1]
战国中期,秦国崛起后,楚国的军队规模依然与秦不相上下。
然而···在具体的大战中,楚国并没有表现出“惊人的兵力”。
韩魏联军,24万被斩杀于伊阙;赵军,45万被灭于长平;燕军,数十万被鄗城。
除此之外,斩首六万、斩首八万的记载也非常常见。
楚国呢?有明确记载的,只有蓝天之战,被斩首八万。
秦末,英雄并起,楚人成为反秦中坚力量,这更是说明:楚国的战争潜力远远没有耗竭,楚国的灭亡,是动员不足的结果!
对此,吴起早就指出了楚国的命门:大臣太重,封臣太众!
西周-春秋时,各诸侯都实行贵族分治。
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享有税收、治理、私兵。诸侯无法直接治理人民、调动兵力。
楚国春秋时的老对手晋国、姜齐都被封臣直接给干掉了。
楚国还算好的,自从楚庄王平定斗敖氏之后,没有什么封臣的实力可以威胁楚王。
[var1]
尽管楚王能够压制任何一个封臣,由于封臣太多,楚国的动员能力受到贵族的削弱。
吴起变法,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结果··吴起被贵族所杀。
此后,贵族分治的顽疾,伴随楚终身,制约了楚的动员能力。
贵族把持大权,贤士在野
我们看看列国的杰出人物。
[var1]
秦国的商鞅、司马错、公孙衍、白起、范睢、王翦、李斯;魏国的李悝、吴起、庞涓、惠施;赵国的廉颇、蔺相如、李牧;燕国的乐毅···
秦、魏、赵、燕,名将悉数是“士”。其中不少,还是外来人才。
而楚国,除了吴起之外,悉数是本国“贵族”。
不可否认,其中,有屈原、项燕这样的杰出人物。
但是,自古以来,楚地就不缺乏人才。
从后来反秦时楚人的表现来看,当年楚地英雄豪杰何其多!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如果楚人的才智能被悉数运用起来,楚国何至于灭亡呢?
后期几位楚王水平极低
饶是如此,楚国依然本应有更强的竞争力。
战国中期,尽管吴起变法未成功,但楚威王尚能在徐州击败刚刚称王的齐威王,挫败了齐国的霸业。
到楚怀王即位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依然有一争天下的机会。
可是,从楚怀王开始,几任楚王的水平都明显低下。
楚怀王在外交上被张仪反复戏耍,最后甚至被秦王骗成了囚徒。
楚顷襄王重用子兰等人,利令智昏,白起在横扫楚境后毫不客气地说:楚不修政事,人心离散,边防废弛!
其后的几位楚王,委政于人,不理朝政。
最后,楚国在连续的宫廷内斗中,走向了覆灭。
可以说,战国后期有几位楚王的素质,不但与秦孝公、赵武灵王、燕昭王不能相提并论,就是比魏惠王、赵孝成王都相去甚远!
领地虽大,但开发不足;实力虽强,但制度落后;基础虽好,但统治昏庸。
潜力不能兑现成实力,一统天下的机会,自然轮不到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