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前两个皇帝都是小小年纪就坐上了帝位,第一个皇帝顺治在6岁就坐上了皇位,顺治能坐上皇位,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争夺皇位的幸运儿,本来小福临是没啥机会坐上皇位的,这起源于他的老爸皇太极毫无征兆的死了,白天还在处理政务,夜里突然猝死,当时皇太极才52岁,由于生前没留下遗嘱,也没交待谁来继承皇位,于是围绕着皇位该由谁继承起了一番争执。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时年35岁,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32岁,八旗各有拥护他们的人,所以这两个可以说势均力敌,而鳌拜和索尼、谭泰等八人是两黄旗的,都是忠于皇太极的人,自然都站在豪格这边,八人还在豪格府中立誓拥立豪格,“愿死生一处”,鳌拜手握重兵,是这场皇位争夺战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会场上,两方争执不下时,鳌拜等人按剑而起,跟多尔衮说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除非他们死了,最后双方在剑拔弩张中各自妥协,改而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小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摄政王。
鳌拜因为忠于皇太极,所以在多尔衮掌权的时候一直被打压,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而自己也是军功赫赫,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长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因为在立皇帝这件事上跟多尔衮对着干,在多尔衮掌权后也没有阿附他,所以受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击。
顺治小小年纪当了皇帝,在满清历史上开启了一个幼童继承皇位的先例,由于幼童继位,使得“摄政王”可以名正言顺的存在,也成了皇权实际控制者,不过清朝在灭亡时也是幼童继位,摄政王当权,真的是“以摄政始,以摄政终”,想想也挺有意思,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满清打败李自成进入关内,入主中原后多尔衮逐步排挤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独掌大权,随后又污陷害死了豪格,最终独揽皇权,一切排场礼仪和皇帝等同,将自己的命令直接称为“下旨”。
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三次大的打击,鳌拜在那时候是有功没得赏,还几次革职论死,最后一次论死是在顺治七年,后改免死罚赎、降爵,这年十一月多尔衮因为狩猎摔伤医治无效而死,顺治得以亲政,鳌拜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了顺治的心腹重臣,鳌拜对顺治能够重用他也是感激涕零,尽心尽力的辅佐顺治,随侍顺治身边,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顺治因为心爱的董鄂妃病死而伤心欲绝,在董鄂妃死后几个月也跟着去了,临死前指定曾经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又指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鳌拜虽然排在辅政四大臣最后一位,却最终得以专权,有几个原因,一是索尼年老多病,不想多管事,二是排第二位的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原本是多尔衮的人,在顺治要清算多尔衮的时候,苏克萨哈就跑出来告发多尔衮,因此得到顺治重用,但也让人鄙视,三是排第三的遏必隆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没啥主见,四是索尼、遏必隆和鳌拜都是两黄旗的人,关系密切,加上鳌拜军功高、资格老,最后得以擅权自重,走上专权的道路。
其实鳌拜和多尔衮一样,都没有叛变的心理,只不过人在得到权力后很少人会舍得撒手,多尔衮生前权力比鳌拜大的多,顺治在他生前无可奈何,在他死后才将他清算,掘墓毁尸,用棍子打、鞭子抽,砍掉脑袋、暴尸示众,直到乾隆时期才平反,而鳌拜比多尔衮好多了,鳌拜虽然没有叛变之心,却也是有欺君之罪,把小皇帝不放在眼里,在康熙要保护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时,鳌拜却矫旨把他们三个人都处死。
后来康熙亲政,苏克萨哈主动提出解除辅臣之任,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如果苏克萨哈解任,鳌拜也只能跟着解任,鳌拜就罗织了苏克萨哈各种罪名将他处死,并诛其族,康熙虽然亲政却还是无力保全,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康熙的皇权,在后来鳌拜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朝廷内外遍植党羽,这对皇帝当然是大忌,在康熙眼里觉得鳌拜再不除,自己就成为傀儡了,所以就设了局除掉鳌拜。
康熙年纪虽小,在孝庄皇太后的教导下深知“隐忍”的重要性,不动声色麻痹鳌拜,招了些小孩子到宫里练摔跤,鳌拜以为康熙好玩,还开心得很,等这些人练得差不多了,康熙就招鳌拜入宫,鳌拜丝毫没防备,好汉架不住人多,就这样被擒拿了。
后来鳌拜被定了30条罪状,本来是要处斩的,只不过鳌拜在康熙来看他时,脱下上衣给康熙看身上的疤痕,康熙念在他过去劳苦功高,又对皇太极和顺治忠心耿耿,对他进行宽大处理,免死禁锢,不过康熙也主要是看在鳌拜没有篡弑之迹的份上,才有此安排,所以说鳌拜叛变是不切实际,然而骄横跋扈结党营私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在哪个朝代都是死罪,鳌拜能够保留一条性命,也算是康熙的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