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临死前将自己的孩子托给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并且说了这么一段话:
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晋书·列传·第十三章》
嵇康死时才四十岁,山巨源就是山涛,嵇康因为山涛举荐他为官而特意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图片源自网络
很多人都很奇怪嵇康自己主动和山涛绝交,为什么却将自己的孩子托给他呢,要知道嵇康是有兄弟亲族的,有可以选择托嘱之人的。
嵇康写这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并不是真的与山涛绝交,而是避免山涛受到司马氏的迫害,因为山涛是为司马氏干活,又与嵇康是好朋友。如果嵇康不和山涛切割,受损的是山涛。山涛明白嵇康的用意,虽然明面上两个绝交了,实际上两个人之间还是无比的信任。两人立场不同完全不影响友情,这是古人之节操。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嵇绍不孤这个词语就是说明山涛和嵇康之间的友情。
嵇绍长大成年之后,山涛任吏部尚书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嵇绍。
司马炎一开始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父亲司马昭杀了嵇绍的父亲嵇康,现在再让他来做官这合适吗?
山涛说服司马炎的理由有二点:
真正打动司马炎的是第二点,让嵇绍出山做官正好可以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山涛搞定司马炎之后接下去就是搞定嵇绍的问题,要知道嵇绍也记得自己的杀父仇人,让他出仕,难度很大,最后山涛是怎么劝服嵇绍呢?
山涛说了这么一句话:
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资治通鉴晋纪二》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尝试着翻译过,但觉得不管怎么译还是原句好,就不译了。
嵇绍以秘书丞这种掌管文籍等事官职起步最后做到侍中这样的高官。
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傻皇帝。大权在贾南风手中,在贾南风的胡乱运作之下,西晋很快陷入八王之乱。
朝廷调嵇绍去司马衷身边任职,此时正值八王之乱,大臣朝不保夕。当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同僚秦准问他你有好马吗?
嵇绍听完莫名其妙,我去皇帝身边工作要好马干什么。
秦准说现在情况变幻无常,有好马遇到危险时逃得快,结果嵇绍听完脸色都变了,正色地说我去皇帝身边护卫,生死都在,要好马干什么。
一语成谶,司马越北伐被司马颖部将石超击败,司马衷中了三箭,脸也受伤了,百官都逃走了。此时嵇绍穿好朝服,用身体挡在司马衷的前面,阻止士兵伤害司马衷。
石超的部将接到的命令是不能杀皇帝,其他都杀了。
嵇绍如此挡着,士兵一把将他按住就要砍杀,此时司马衷开口了说这是忠臣不能杀。
士兵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不能杀皇帝,就这样嵇绍就被杀害了,司马衷就被带到石超的军营之中。
当有人问老百姓没饭吃了怎么办,司马衷说为什么不吃肉呢?这样的皇帝在嵇绍这件事上却又是清醒的。当随从想洗掉这件沾上嵇绍的衣服的时候,司马衷说了一句:
左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资治通鉴·晋纪七》
你想想连司马衷都被感动了,更何况是其他人。
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司马颙上表朝廷追赠嵇绍为司空,进爵为公,不过时局混乱没办成。后来又一个八王之一的司马越路过嵇绍墓时痛哭也上表朝廷,于是朝廷开始对嵇绍进行追赠。
帝乃遣使册赠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进爵为侯,赐墓田一顷,客十户,祠 以少牢。——《晋书列传·第五十九章》
嵇绍这件事情在晋朝已经盖棺定论了,在后世看来看法是不一样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留下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臣光曰: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仕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嵇绍如果最后不是保护司马衷而死,而是寿终的话,估计会被后世君子嘲笑。
如果嵇绍是寿终真的会被人嘲笑吗?
既然会被嘲笑,嵇绍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官?嵇绍真的这么想做官吗?如果真的只想当官,大家都逃时,他为什么不逃?
可能朝代不同,评价也不同,像刘备白帝城托孤,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是:
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陈寿将其列为古今之盛轨,也就是古今之典范,依旧有许多人在怀疑刘备伏着刀伏手之类的猜测,认为刘备不是真的信任诸葛亮。
嵇康可以与山涛绝交,但可以放心将孩子托给他,这也是一种信任。
唉,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写这一篇文章。
重温山涛这句: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
知常容突然感慨万千,或许司马光只看到嵇绍的行为却没有看到嵇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