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征之前,太子李建成却建议将秦王李世民帐下的大将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琼等人一同前往。其理由是李世民及其部将对战突厥有经验,让李世民的部将随同前去,对齐王有很大帮助。
对于李渊而言,这个主意自然是好的,于是欣然同意。
可对于李世民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李世民收买了在太子东宫担任率更丞职位的王晊,王晊告知李世民李建成的目的,是要趁机收买或者除掉这些大将,好削弱秦王府的力量。并且在齐王出兵之前,太子李建成会邀请你(李世民)为李元吉践行,届时会埋伏刀斧手将你(李世民)杀死!
这个消息对李世民太过重要了。因此,在如此逼迫之下,李世民才不得已被动反击,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在很多史书的记载,李世民的这次政变是“被动反击”,对于骨肉相残是非常抵制的,乃是手下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再三劝说方才同意。因而,李世民即便作出了 诛杀兄弟逼父禅位的做法,却依旧能够青史留名。
那么,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真的就是如此吗?一份在甘肃莫高窟发现的“墓志铭”,让此事有了新的发现: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并非是被动的应对,而是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两句话, “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以及 “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李世民是提前设好伏兵的,并且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等人争斗时,尉迟恭引兵70人支援。
可皇宫是什么地方,普通官员将士带武器进入都是大罪,更别说安排军队设伏了。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完成这件事的?这个墓碑中,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这份墓志铭叫做《常何墓碑》。
△《常何墓碑》抄本局部
根据碑文上的记载,常何是唐初的一个将领,早先曾加入过瓦岗军,随后投降唐军。碑文中提到他曾追随过太子李建成征讨河北(令从隐太子讨平河北),之后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成为玄武门的领兵,统兵北门禁军(令总北门之寄)。
当时的皇宫有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分别以“四灵”命名,北门就是玄武门。而碑文中提到了很多次李世民赏赐常何的记载,比如 “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
要知道,宫廷守卫乃是皇帝的亲信,除了皇帝之外不能与任何人有利益来往,就是要保障对皇帝的忠诚程度。而李世民却对他多有赏赐,不得不让人怀疑动机。除此之外,碑文还记载李世民 “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意思是还赏赐常何金银,委托他帮助自己收买骁勇之人。
李世民在收买人心方面,着实有一套。
值得一提的是,李渊召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人入宫后(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元吉就预感到不对,对李建成说道: “托疾不朝,以观形势。”他建议称病不上朝,静观其变。而李建成却回答道: “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李建成如此回答,也是有根据的。毕竟在他眼中,皇宫守卫森严,禁军更是严禁与外界交往,只忠心皇帝一人。前面也提到,玄武门的常何早年曾追随过李建成,按照关系而言,就算收买也应该是自己收买,哪轮得到他?
因此,李建成才有如此有恃无恐。可正是因为这个疏忽,才导致了他们功败身死。
玄武门之变中,常何绝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然而正史中记载的玄武门之变却并未看到他的名字。如今只有通过常何的墓志铭才能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如此重要人物却不记起功劳,反而刻意隐瞒,其原因只有一个—— 隐瞒自己收买宫廷守卫的事实。
守卫皇宫的统领,都是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的,并且都是绝对忠诚于皇帝。而李世民能够在李建成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收买,显然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并且一定要慎之又慎,毕竟收买皇帝亲卫罪名可不小。按理说,李世民的竞争对手是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他在太子宫安插人手无可厚非(比如前文提到的太子东宫率更丞王晊),可他为何冒险收买皇帝身边的人?
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绝对是蓄谋已久的,他的根本目的也并非是李建成,而是趁此机会行篡逆之事!
李世民称帝之后,修改了很多史料,对他的行为进行美化、歌颂,并且抹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并且还特意描述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与李元吉对自己百般刁难,收买后宫嫔妃,让其在李渊面前诋毁自己,而自己不忍兄弟相残才选择处处忍让,无非就是想要给自己树立一个 “得国理所当然”的形象。
如今这个《常何墓碑》的研究,无疑是揭开了李世民“伪善”的真面目,他篡位之心早已存在了。
总之,史书都是胜利者所写。李世民能够取得最终的获胜,凭借的也都是独特的远见,有句话叫做 “胜利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世民就是如此。倘若他不早早准备,打点关系,等真到了与太子、齐王兵戎相见的时候,失败了恐怕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