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平定契丹
前因
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648年,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安置归附唐朝的契丹部落。
▲松漠都督府遗址
后果
平定契丹:700年,武则天用降将李楷固、骆务整攻打契丹余部,将契丹平定。
▲契丹族
过程始末
一、契丹部落遭受了饥荒
公元696年,归附于唐朝的契丹部落遭受自然灾害,契丹酋长李尽忠向营州都督赵文翙(huì)求援反被辱骂,李尽忠和部下孙万荣率军入侵营州等河北地区,最终失败。
契丹人本来生活的挺安稳,但因为这一年自然环境恶劣,契丹部落遭受了饥荒。契丹酋长李尽忠向营州都督赵文翙求助,赵文翙看不起契丹人,不仅没赈济契丹难民,还对李尽忠大加辱骂。契丹部落在酋长李尽忠的带领下,决定攻击营州。
▲武则天画像
二、李尽忠打败唐军
李尽忠率领的契丹部队来到了营州城外的黄麞(zhāng)谷,赵文翙见状也率军出战,由于契丹部落骁勇、骑兵强大,还带着对营州都督赵文翙的愤恨,很快打败了唐军。
营州都督赵文翙在战斗中被杀死,李尽忠攻陷了营州城,还俘虏了营州的唐朝官吏数百人。
李尽忠占据营州后,为了团结更多的游民部落,自称“无上可汗”,并任命他的大舅哥孙万荣为大将,四处抢劫掠夺,补充契丹军队的后勤物资。
物资积累充足后,李尽忠又率军继续向营州东北方向的祟州进攻。武则天闻讯,派出了以张玄遇、李多祚等为首的二十八位大将率军前往崇州,剿灭契丹叛军。
不久之后,张玄遇和李多祚率军到达去营州的必经之地黄麞谷。李尽忠常年在此活动,早就在山谷附近设好埋伏,只等唐军入瓮。
▲契丹人画像
三、武则天下令剿灭契丹
为了让唐军中计,他又故布疑阵,派些老弱病残的士兵佯装迎敌,还故意把老牛和瘦马扔在路旁,从而让张玄遇和李多祚相信,契丹军对其实不堪一击。
远道而来的张玄遇和李多祚果然中计,在短暂交锋后,他们率军冲进黄麞谷,可他们没想到,唐军在山谷中被契丹伏兵杀得措手不及。
山谷地势险要,无数将士被挤下悬崖摔死,张玄遇在战斗中被契丹军队俘虏,李尽忠大获全胜。
但李尽忠的好日子并不长,不久之后,李尽忠因病去世,他的大舅哥孙万荣接替了可汗的位置,同为北部强大游牧民族政权的突厥趁虚而入,突然偷袭契丹营地,掳走了李尽忠和孙万荣的部分亲眷。
武则天不甘心营州战败,再次征召了十八万军队,任命将军王孝杰率军北上,希望能够和突厥联手剿灭契丹,安D唐朝东北的边境局势。
▲唐朝骑兵剧照
四、王孝杰战死疆场
王孝杰是唐朝名将、屡立战功,曾经征讨吐蕃,收复西域四镇。但契丹方面也不肯示弱,契丹新可汗孙万荣迅速重整兵马,兵锋直指河北,和唐军在东硖石谷(今河北迁安东北)相遇。
孙万荣见唐军来势汹汹,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唐军主帅王孝杰见契丹军队一战即溃,率领精锐部队紧追孙万荣,结果孤军深入,王孝杰战死疆场。
▲唐平契丹之战
唐军的战败,给了契丹在东北地区称霸的希望,但孙万荣没想到,突厥人给了自己致命一击。和武则天联合作战的突厥骑兵,趁孙万荣南下河北后方空虚之时,抄了孙万荣的后路,不但抢劫了契丹的新城,还掳走了大量的人口和粮草物资。
突厥袭击成功后,还派人告诉孙万荣后方被劫的消息,以此动摇孙万荣的军心。唐军也重振旗鼓,和突厥军队前后夹击,把撤军中的孙万荣打得大败。走投无路之下,孙万荣被自己的部下所杀,他的头颅被砍下来献给了唐军。
▲王孝杰
结论:
契丹叛唐,表明唐朝东北地区政治局势日趋复杂,边境游牧民族侵扰日益严重,为后来唐玄宗时期解决东北防务,实行节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