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清灾荒不断,李鸿章为何强烈反对朝廷发布的禁酒令?

晚清灾荒不断,李鸿章为何强烈反对朝廷发布的禁酒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68 更新时间:2024/1/24 3:24:46

为了减轻旱灾的影响,清廷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赈灾,其中一个措施是发布禁酒令。

1877年12月,由于旱灾已经非常严重了,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御史胡聘之奏报朝廷,请求严禁烧锅。在古代,酿造白酒的作坊被称为烧锅。因为在北方一带,人们通常用铁锅来蒸煮米谷,从而提取蒸馏酒。胡聘之认为,禁止作坊酿酒,会减少粮食消耗,使得用于酿酒的粮食能够提供给灾民食用。

当时,直隶总督鸿章支持朝廷发布禁酒令,奏报朝廷,请求在直隶省暂时停止烧锅。光绪皇帝下令,由户部讨论是否发布禁酒令。户部尚书昶熙提出,朝廷发布命令严禁烧锅,会产生“商民坐失生计”“胥役藉端讹诈”两个不良后果。毛昶熙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自光绪四年(1878年)以后,但准歇业,不准新开,将烧锅不禁自少”。

光绪皇帝批准了毛昶熙的建议。然而,消息传出去后,朝廷里一片哗然。1878年2月,与宝廷、张佩纶、张之洞并称为“翰林四谏”的詹事府左庶子黄体芳奏报朝廷,指出户部之所以不愿意禁止烧锅,是因为烧锅会给户部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每年户部能获得3万两饭银。黄体芳进而指出,直隶省每年烧锅耗费粮食560万石,发生灾荒后,应该严禁烧锅。

黄体芳这一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于是,清廷下令在直隶省等地实行禁酒令,严禁烧锅。

经过两年的旱灾考验后,到了1878年夏季,各地风调雨顺,让灾情得到极大缓解。当年秋天,粮食丰收。“丁戊奇荒”宣告结束。李鸿章见此,奏报朝廷,请求在直隶省解除禁酒令,允许酿酒作坊重新烧锅。

从那时候开始,李鸿章变成了反对禁酒令的官员。

李鸿章不酗酒,对酒没有特别的兴趣,只是到了晚年,会偶尔在就餐时喝一杯葡萄酒。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记载了李鸿章在华尔道夫饭店用餐的情形:“他(李鸿章)带了两名助手和许多厨具,还有很多从天津带来的奇特食物。厨师们准备着晚餐,并把做好的饭菜送进李的卧房。晚餐有燕窝汤、烤鸡、鱼翅和米饭,还有一杯淡葡萄酒。”

李鸿章反对禁酒令,不是出于个人爱好,而是出于经济考虑。

作为一个洋务运动的干将,李鸿章早就察觉到酿酒行业里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进而想办法争取从这个行业里获得税收,增加朝廷收入,让酿酒作坊的烧锅,变成朝廷的“钱袋子”。因此,1875年,李鸿章就对直隶省辖区的酿酒作坊征收烧锅税。

到后来,哪怕再次发生灾荒,李鸿章依然不赞成禁酒令,变成了这个政策的强烈反对者。

1886年,直隶省境内的永定河发生洪灾。清廷打算在直隶省采用老办法,严禁烧锅。那时候直隶省有数千家酿酒作坊。李鸿章认为,如果这些酿酒作坊全部停止烧锅,将会使得许多人坐失生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然,李鸿章又不敢违抗朝廷的命令,便采取了变通做法,允许酿酒作坊捐银赈灾,换取继续酿酒。捐赈的金额有大有小,大作坊最多捐出50两银子,小作坊最少捐出20两、30两银子。

这样一来,皆大欢喜。酿酒作坊不需要停产,能够继续维持生计。朝廷多了一笔赈灾的银子,能够外地购买粮食,用以赈济灾民。

1890年,永定河发生更为严重的洪灾,导致粮食减产,直隶省粮价飞快上涨,老百姓苦不堪言。御史崇龄奏报朝廷,请求在直隶省严禁烧锅,期限为一年,以此平抑粮食价格。

李鸿章获悉后,针锋相对地给朝廷打了一份报告,说直隶省民间老百姓主要以莜麦、小米为主粮,而烧锅主要以高粱为原材料。禁止烧锅,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如果让直隶省的全部酿酒作坊暂停一年烧锅,依然会令穷苦老百姓坐失生计。

李鸿章提出,这次洪灾,天津、河间、保定3地灾情极为严重,难以筹措赈灾款项,不如仿造1886年的做法,由酿酒作坊捐银赈灾。这样一来,朝廷可以得到2万多两银子赈灾款项,赈济灾民,缓解灾情,乐而不为呢?

毫无疑问,李鸿章这个建议切合实际,有利无弊。光绪皇帝从善如流,批准了李鸿章的建议。此后,清廷就再也没有实行过禁酒令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白莲教起义是怎么把乾隆皇帝逼得搞“魔法攻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乾隆白莲教教义,乾隆末期白莲教视频,乾隆年间有白莲教吗

    一、太上皇“念咒”乾隆六十年(1795年),此时已经八十五岁的乾隆决定禅位。他把皇位交给了自己的第十五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自己做起了太上皇。乾隆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但实际上清朝的军国大事还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就像乾隆自己说的那样,“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然而太上皇乾隆军国大事办了还没一

  • 康熙三大重臣索额图、明珠、佟国维,为何只有佟国维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索额图和佟国维谁的权势大,索额图和佟国维是同朝为官吗,康熙王朝索额图佟国维

    索额图,满洲正黄旗人,父亲索尼是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历时四朝的元老人物,孝诚仁皇后(即赫舍里皇后)的叔父。佟国维,满洲镶黄旗,太子太保佟图赖次子,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弟弟,康熙帝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的父亲,他另外一个女儿是康熙皇帝的悫惠皇贵妃,佟国维是康熙帝的亲舅舅,他的儿子隆科多又辅佐了雍正

  • 民国第一小生,母亲是冯小刚妻子恩师,苗圃称他是个纯粹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冯小刚和苗圃谁漂亮,冯小刚苗圃,冯小刚和苗圃关系好不好

    说起李宗翰这位民国第一小生,他之前息影一年,应该有很多人快要忘记他了吧!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李宗翰的父亲住院,身为在子女自然是要在身边陪同的。父亲离世后,他也需要从这片阴影中走出来,所以这一耽搁就是1年之久。民国第一小生,母亲是冯小刚妻子恩师,苗圃称他是个纯粹的人。大家都知道李宗翰是个非常有实力的演

  • 日本教授,把日本比作大清,中国也得当心,会不会被传染日本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目前日本的高致命性传染病的情况,日本有多少罕见病,专家估计日本最少感染了多少人

    首先,日本出了什么问题?日本生病了,日本病这3个字,本身就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我们为什么重视日本病,因为我们得琢磨,中国会不会也被“传染”日本病。简单来说,日本病指的是经济陷入停滞,单看GDP总量,从1995年开始计算,日本约30年几乎没变,还是5万亿美元上下。美国1995年GDP是7.6万亿,约中

  • 清朝末年的武术家霍元甲,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术最厉害的人霍元甲,霍元甲是第一个中国武术家吗,历史上的霍元甲是怎么开始习武的

    霍元甲生于1868年1月18日,父亲叫霍恩第,是天津静海县的一名镖师。在清朝末年,镖师行业非常吃香,但也非常辛苦,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霍恩第见霍元甲小时候身体瘦弱,不愿意让他从事镖师行业,没有传授武功给他。霍元甲不服气,偷偷地练习武术,霍恩第无奈之下,只好让他与兄弟一起练武。看样子,霍元甲是一个天生

  • 雍正的糊涂账:把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给了俄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雍正割地给俄国,雍正把贝加尔湖给了俄国,雍正和俄国的关系

    可能很多小伙伴被晚清的不平等条约吓怕了,一听到”条约“两个字就热血上涌,想张嘴骂娘。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康熙不傻。《尼布楚条约》虽然一直存在争议,但它确定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方都是中国的领土。该条约虽然放弃了一部分领土,但这些土地并未被清朝实际

  • 吴王夫差不傻,为何不直接杀了勾践?这就是刚愎自用的最好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勾践是怎么打赢夫差的,勾践对吴王夫差臣服时说的话,夫差和勾践谁最厉害

    [var1]时间回到春秋时期,吴国国君阖闾是个贤明有才干的君主,他任用了著名的军事人才伍子胥,推行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大大增强了吴国的综合国力,阖闾[ hé lǘ ]是个很有远见和抱负的国君,他看到国家政治局面已经趋于稳定,也是时候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了,于是就开始向外四处征战,想进一步称霸中原

  •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荆轲为什么说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的经典语录,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喜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二人不欢而散。又在邯郸和鲁勾践争道,鲁勾践怒斥他,他默默离开。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嗜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

  • 商鞅变法为秦国立下大功,为什么秦孝公还想除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孝公为什么杀商鞅,秦孝公与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商鞅变法为秦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var1]卫鞅见秦孝公颇费周折,但幸好的是两次面谈,秦孝公对他都很满意,并决定重用卫鞅,让他来主持变法强国,刚变法一年多后,秦孝公发现,持续多年的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不但得到了解决,而且还有许多余粮,本来闹事的农民少了,回家种田的多了,人员办事的效率有了提高,社会变得越来越稳定了,军队也变得比以前更有

  • 战国时代,秦国燕国韩国弱小,为何能坚持很长时间而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燕国灭亡的原因,战国末期秦国是如何灭掉韩国的,秦国灭燕国过程

    [var1]乱世里天下大乱,没有法度纲纪,也没有道德和正义,只有实力的强弱,在这个时候,如果不长足发展综合国力,那么,国家必然变得岌岌可危,比如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乱世,春秋战国时代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争斗,尤其是在战国时代的时候,各大诸侯国经历了上百年的纷争,相互之间攻伐不断,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