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从这件小事可窥出一二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从这件小事可窥出一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82 更新时间:2024/1/24 10:42:24

公元643年,即贞观十七年,按照李世民的寿命(649年去世),这一年,李世民同志已经妥妥的进入晚年了。

这一年,李世民做了什么事情呢?

话说这一年的某日,李世民闲来无事在宫中闲逛,不知怎的就跑到了房玄龄的办公室。老李看到房玄龄正在编修国史,就提出要察看的请求。须知,在古代,史官有权拒绝皇帝察看所载内容。

李世民想看国史,房玄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同一办公室的谏议大夫朱子奢也劝皇帝,“国史内容枯燥乏味,还是不看的好。”

房玄龄为什么会拒绝李世民呢?

原因在于:如果皇帝做的对,史官恨不得将溢美之词倾泻而出;怕就怕,皇帝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史官也颇为难——如实写吧,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怎么能在背后骂人家?不如实写吧,对不起头顶这官帽。

尽管登上皇位之后,李世民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使得大唐国力日渐昌盛,终成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可是,李世民“杀兄囚父”登上皇位,这是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污点,这件事,无论如何也绕不开。

房玄龄作为李世民的肱股之臣,本就是以纳谏(和皇帝辩论)出名,他要是真的拒绝,想必李世民也不会“霸王硬上弓”。可是,禁不住李世民“软磨硬泡”,好歹人家也是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看个国史有什么问题?

无奈之下,房玄龄打开国史,让李世民尽情翻看。

李世民倒也干脆,直接找到“玄武门之变”的相关记载,他想知道,这帮史官对于这件事究竟是怎么记载的。让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帮本该“君举必书”(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要记载)的史官,这么大的一件事,竟然含糊其辞地遮过去了。

换言之,李世民做了错事,史官替他擦屁股了!

看到这里,李世民心情应该是颇高兴的,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作为一介明君,他应该有大气量。于是,李世民对房玄龄说:“史官记载历史,是让后人记住君王的得失,让后人从中汲取教训,怎么能够有所避讳呢?”

说完,就命令房玄龄“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即,将那些夸他的话删去,把玄武门之变如实记载。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比之盛年,晚年的李世民虽然没那么兢兢业业,可是他的脑子仍旧清醒,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若不然,李世民令房玄龄将玄武门之变彻底删去,此事又有谁知?

同样的事情,宋太宗赵光义做的就非常彻底,以至于现如今还有人对“烛光斧影”是否存在模棱两可。

如此看来,李世民即便是到了晚年,也没很多人口传的那般“昏庸”。

那么,所谓的李世民晚年昏庸,究竟“昏”了哪些“庸”呢?

第一,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次数减少。

第二,儿子们争太子位,侯君集谋反。

第三,李世民将魏征的功德碑扑倒。

第四,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可是,除了这些,从史书中还能找到什么过呢?即便是上述的这些“昏庸”之事,真的能够证明李世民晚年昏庸吗?

李世民纳谏次数减少,一方面是他个人原因,另一方面,那些纳谏的老臣大都作古;臣子们要造反,他李世民能拦得住?魏征在小本本里说李世民坏话,李世民只不过将他亲笔写的功德碑扑倒,有什么问题?至于大兴土木…

借用《资治通鉴》对李世民的评价:

“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

功大过微,这种极致的溢美之词,恐怕历史上任何帝王都难承其重。可是,司马光偏偏就将其安在李世民的头上,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一生都以此话提醒自己,他一生的作为,也都遵此话而行。至于过失,还是让后人去说道吧。

更多文章

  • 他为父报仇,将仇人挫骨扬灰,隋文帝深受感动:赦其无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挖掘陈霸先陵墓的这位将领名叫王颁,字景彦,出身士族名门太原王氏。王颁盗墓不为钱财,只为报仇!原来王颁的父亲是梁朝名将王僧辩。梁朝初年,王僧辩跟随父亲投奔南方,成为梁朝的官员。王僧辩一直在湘东王萧绎的手下。侯景之乱爆发后,王僧辩作为主要将领,平定了这场叛乱。萧绎称帝后,王僧辩奉命镇守建康,而他的次子王

  • 唐朝最怕老婆的两个人: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是当朝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裴谈除了跟对了主子以外,倒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草包。他曾在武则天夺取天下时,帮武则天巩固政权,在先后诛杀了来俊臣、索元礼等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俊臣既死,推者获功,胡元礼超迁,裴谈显授,中外称庆,朝廷载安。”可见裴谈在铲除“酷吏政治”中功不可没,并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称赞。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政治上

  • 武则天的乾陵装了什么机关,为什么说盗墓贼进去后都没人出得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的乾陵三次被盗情况,武则天乾陵挖开了吗,武则天为什么不敢挖乾陵

    武则天驾崩后与唐高宗合葬一墓,即为今天的乾陵。该陵墓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北边的梁山之上,离海拔高约千米,面积约几十公里,据说埋在下面的乾陵布局精巧,空间庞大,陪葬品数之不尽,地宫壁画均是一些带着唐朝浓郁风格的人景物、礼仪、盛典场面等等,而且非常的有考究价值。然而如此庞大的皇家陵墓,在防盗设计方面自然会

  • 刘禅去世后,武帝司马炎放了哪3件陪葬品?每一件都在挖苦嘲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禅死后的三件陪葬品,刘禅死后司马炎下场,司马炎死后刘禅怎么活的

    众所周知,与蜀汉先主刘备相比,蜀汉后主刘禅实在是有些不够看,因此常被后世诟病斥责,甚至被骂作“扶不起的阿斗”,以批评其在位时期的昏庸无能。不过从客观角度来看,历史上的刘禅能够稳坐帝位四十年,显然并非像世人所想得那般无能。首先,刘禅从小跟随父亲刘备四处颠簸,饱尝人间疾苦,所以对于民生问题有着深刻认识。

  • 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南北朝两个历史阶段有什么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代十国与南北朝的关系,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是一个朝代吗,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历史影响

    南北朝诞生标志为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因为这在标志晋王朝的覆亡的同时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前后持续169年。北朝从北魏到分裂称东、西魏;东西魏再由北齐、北周取代,最后由隋朝再次完成统一。在隋唐两个时代过后,历史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个阶段从公元

  • 唐朝共有16位和亲公主,仅有3位公主是皇帝亲生,不怕被发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和亲公主一览表,唐朝最惨的三个公主,唐朝一共有几位公主

    这段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嫁文成公主时,对大臣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天可汗,在我面前你们都是孩子。如果你们可以和平共处,我嫁个女儿给你们,又有什么何不可以的呢?”在太宗眼里,和亲更像是一种恩赐。既然是恩赐,谁还敢还挑三拣四?纵观整个唐朝,番邦属国向大唐天子提出和亲的请求,一共有40多次,其中著名

  • 为什么说“贞观之治”是后世难以企及的盛世?制度决定了国家高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贞观之治揭秘,贞观之治的十大特征,贞观之治以后是什么盛世

    若是单看感觉还挺好,但放一块对比,就会发现:原来古人造势的功力更厉害,可以直接忽略大事件专为皇帝歌功颂德。虽然,清朝有一个康乾盛世,但若是翻翻当时账本,有个事实却绕不过去。康熙时期国库并不充盈,乾隆末期的钱都进了和珅的家,没有钱的国家怎么能造福于民众呢?所以,也有人怀疑过贞观年间的真相,说:有外国友

  • 唐朝最可惜的降将:挫败苏定方,威震吐蕃,却被酷吏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唐苏定方真实历史,苏定方个人资料,苏定方墓

    一、百济将军此人名叫黑齿常之,来自朝鲜半岛,是百济西部人。根据史书记载,黑齿常之“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在百济国担任达率兼郡将,相当于唐朝的刺史。660年,唐朝大将苏定方率领大军征讨百济,黑齿常之率领所部归降。当时,苏定方已经擒住了百济左王以及太子隆,可是唐朝军队却大肆劫掠,“丁壮者多被戮”,引发

  • 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俯首帖耳,为何到宋代能压制中原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末藩镇与契丹,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唐朝的藩镇割据有多严重

    从大的族源来说,契丹出自东胡后裔鲜卑别支。在东晋时期被鲜卑慕容部击溃,余部分成三支:一支是鲜卑宇文部建立了北周;剩余的两支就是在大辽帝后两支同源的两个种族:契丹和奚族。但是契丹发展得比较慢,知道唐朝初年还是作为部落联盟的形式从突厥归附大唐。唐朝甚至松漠都督府进行管理,任命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大贺窟哥为都

  • 河西走廊多重要?汉武帝耗尽国力拿下她,隋炀帝御驾御驾亲征此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西走廊在隋朝发生了什么,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汉武帝对河西走廊的政策

    中原王朝第一次完全占有河西走廊,是在公元前121年。这一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河西之战,以伤亡3000人的代价,歼灭匈奴30000人。这场惨败让匈奴人发出悲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在此之前,汉朝、准确说应该是中原王朝,又是怎么一副景象?西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