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首次打胜仗,毙敌近万,咸丰皇帝为何不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曾国藩首次打胜仗,毙敌近万,咸丰皇帝为何不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157 更新时间:2024/2/21 0:31:53

湘潭大捷,是曾国藩事业中的一个新起点,他靠这次胜利,正式成为大清王朝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也为他“立德、立功、立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春,曾国藩经过一年时间的操练后,带着一万七千名水陆湘军正式出征,与日渐强大的太平军鏖战。在湘潭之战中,曾国藩首次打了胜仗。这一战,毙敌近万,让太平军的一支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可是,让人十分费解的是,咸丰皇帝为何不相信曾国藩有这个能力呢?三点原因:

一是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韬略的皇帝。

有人认为咸丰皇帝是一个苦命天子,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没有韬略的皇帝。从他指挥朝廷军队对太平军的战争来看,咸丰皇帝确实是一个没有韬略的皇帝。

在最开始镇压太平天国时,咸丰皇帝充满了信心。在大清国库极端空虚的情况下,咸丰皇帝出手非常大方,不仅从内务府把自己的一百万两银子拿出来作军费,还命人将宫中的三口金钟熔化后,制作成金条支援广西“剿匪”。

可是,咸丰皇帝却是一个不善于用人的皇帝,他先后派遣名臣林则徐、广西巡抚周天爵、钦差大臣李星沅、军机大臣赛尚阿等人前往镇压太平军,希望将其消灭在广西。在这些人中,除了林则徐病逝在途中外,其余的都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越剿越多的太平军,咸丰皇帝单纯地认为这是负责督办的大臣办事不力导致,因此,他除了不断更换办事大臣、责骂朝中大臣外,根本没有从整个战局来评估太平军的发展趋势,最终让洪秀全等人在金陵建立了太平天国,要抢夺大清江山社稷。

为此,咸丰皇帝变得十分颓废,他对自己信任的大臣杜翰说道:

当亡国而弗亡,崇祯不当亡而亡。今豫南北皆残破,贼已渡河,明代事行见矣。设在不幸,朕亦如崇祯不当亡而亡耳。

其意思是说:明朝的天启皇帝昏庸却没有亡国,勤奋的崇祯却亡国了。如今太平军实力大,明代亡国的事要重现了。我却如崇祯皇帝一样,不该亡国却要亡国。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咸丰皇帝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皇帝。当一个人悲观的时候,内心就比较阴暗,就更谈不上有什么韬略了。

二是当时很多人都喜欢谎报军情。

咸丰皇帝之所以不相信曾国藩取得胜利,也与当时瞒上欺下的氛围有关。

在和太平军的战争中,很多官员因为“剿匪”不力受到了朝廷的处罚,为此,一些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在向朝廷报告的时候,都说自己取得了胜利。这样不仅获得了朝廷的嘉奖,还获得了不少军费,大发战争财。

当太平军席卷大半个大清江山后,咸丰皇帝才发现,自己一直受到了各地官员们的欺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咸丰皇帝对谁都不信任,他自然也不相信曾国藩。

三是不相信曾国藩有打胜仗的能力。

曾国藩在朝中为官多年,咸丰皇帝对他还是有一定了解。在咸丰皇帝的心中,他始终认为曾国藩是一介书生,与上阵杀敌根本无法联系起来。

另外,咸丰皇帝在朝廷正规军无法对抗太平军的时候,他一口气任命了40多位团练大臣。这些团练队伍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团练大臣能打败太平军。

当然,这也不能怪团练大臣,毕竟,团练队伍仅仅是地方武装力量,在朝廷没有粮饷支持的情况下,要想打胜仗,还是非常困难的。

正是以上原因,让咸丰皇帝根本不相信曾国藩能打胜仗。

曾国藩取得湘潭大捷的成果,是朝廷和太平军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以少胜多。湘军仅仅用了六千人,就打败了太平军三万精锐,其中,毙敌近万人,其余的逃散。这一战,让太平军林绍璋部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二是鼓励了士气,打破了太平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曾国藩年谱》中评价此战时认为:

自粤逆称乱以来,未受大创。湘潭一役,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之志矣。

曾国藩为何能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并不是他的军事天赋出众,而是他的谨慎起到了重大作用。曾国藩在出征前,就采购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来武装自己,在湘潭战役中,武装的洋炮达到了六百尊,这是太平军完全无法想象的装备。

曾国藩后来向朝廷汇报工作时,也认为:

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曾国藩能在湘潭战役中取得胜利,都是他人生中值得炫耀的事情。这次胜利,改变的不仅是曾国藩的命运,也是大清的命运。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年谱》、《清史稿》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文史智库

更多文章

  • 曾国藩心学:如何抓住机会?记住这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是如何抓住机遇的,曾国藩心态修炼法,曾国藩的人生智慧30条

    人生中,会错失很多机会。曾国藩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从他的人生历程来看,好像很顺利,30岁入朝为官,不仅得到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赏识,也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器重,从此一帆风顺,仅仅37岁就成为正二品侍郎,成为朝中重臣。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人生才会顺利。曾国藩对心学思想有非常深的研究,他利用心学,让自己立于不败

  • 溥仪陵园紧挨着光绪崇陵,又称“皇家陵园”,算不算入葬清西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溥仪清西陵废弃墓地,溥仪移葬清西陵,溥仪私人陵园

    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可以说是相当的窝囊了,在他三岁的时候他就登基成为了皇帝,但是因为是个三岁小孩啥事也不懂,朝政大权完全是由其他人打理,而溥仪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每天象征性地坐在龙椅上,而且仅仅在他六岁的时候,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将大清王朝给推翻了,而小溥仪也不得

  • 皇太极为何独宠27岁入宫的海兰珠?她有一个特质,别人都不具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海兰珠为什么26岁才嫁给皇太极,皇太极是怎么认识海兰珠的,皇太极为何一生独宠海兰珠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爱上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见到她那一刻起,心中便有了她,往后每时每刻都会想起她,皇太极对海兰珠可能便是属于这种情况。皇太极对待海兰珠可以说是宠爱至极,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皇太极对她的浓浓爱意。在封建社会女子嫁人普遍都比较早,例如海兰珠的妹妹就是十三岁便嫁给了皇太极,但是

  • 如何才能让贵人无私帮助你?曾国藩:要有君子的胸怀和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曾国藩如何与贵人相处,曾国藩说胸怀,曾国藩做事三大秘诀

    如何才能让贵人无私帮助你?事实上,这种状况几乎不会发生,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遇到贵人无数,从他的实践来看,要想获得贵人帮助,你一定要改变自己,在你的身上,你需要具有君子的胸怀,小人的手段。下面,我们结合曾国藩的运作方式详细讲解。在人际交往中,君子无疑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按照曾国藩的说法,并不是每个人天

  • 清朝入关前科尔沁蒙古与满清皇室联姻33次其中一女为孝庄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的蒙古后妃照片,清朝和亲蒙古的公主列表,清朝科尔沁有多大

    在中古历代皇室,联姻一直都是巩固皇权或加强实力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表现在清一朝最为明显。清与前朝不同,前朝开国者的基础都是在浩大的农民起义力量带动之下,借力逐步崛起。而清的开创者努尔哈赤起家资本仅仅是“十三副遗甲”,力量微弱,之后因为其他小部落的加入,随着战功和威名的提高,力量也逐步壮大起来。其不同

  • 曾国藩是如何管理湘军将领的?他的用人标准,只有12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曾国藩治军十大诀窍,曾国藩的带兵之道,曾国藩管理湘军的办法

    要了解曾国藩管理湘军将领的方法,我们先要了解他的用人标准。这个标准非常简单,只有12个字: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正是因为有了标准,才让曾国藩在选拔将领的时候,有了属于自己的范畴。能进入这个范畴的人,没有不听他指挥的。这12个字到底有何玄机,能成为曾国藩管理手下悍将的法宝?我们先来详细分析这

  • 龚自珍儿子带英法联军毁了圆明园,全是泼的脏水,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龚自珍孙子真的火烧圆明园了吗,龚自珍儿子帮洋人火烧圆明园照片,龚自珍帮洋人火烧圆明园视频

    龚自珍出身于一个显赫的世家,其祖父都是高官,而他本人自不必说,原本作为一个高门大户,应该更注重教育的问题,但是到了龚自珍儿子龚橙身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了?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龚半伦,半伦是龚橙晚年时期的的别号,之所以说这个儿子顽愚不堪,是因为后来有传闻说,龚半伦带着英法联军毁掉了圆明

  • 曾国藩首次获得升迁时,为何能连升四级?全靠与人打交道这套本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曾国藩一夜之间连升4级,曾国藩10年连升七级,曾国藩升迁时间

    无论任何人,进入一个单位后,首次获得升迁都非常重要。获得第一次升迁后,只要善于总结,后面都会不断获得升迁。在历史上,有一个获得升迁次数非常多的牛人,他就是曾国藩。他从进入官场后的第三年开始,每年至少都会获得一次升迁。仅仅用了7年时间,曾国藩就从一名从七品(副处级)官员升到了一名正二品(副部级)的位置

  • 曾国藩:人到中年做事要有目的,记住这两个字,能让自己变得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曾国藩人到中年身处逆境,曾国藩的做人三大原则,曾国藩谈做人的心态

    晚清名臣曾国藩到了中年,吃了一系列苦头后,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反思,终于恍然大悟:人到中年后,做事一定要有目的,记住“低头”这两个字,能让自己变得强大。“低头”这两个字,虽然谁都能理解,却很难做到。即使曾国藩这样的圣人,他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心理斗争后,才彻底懂得如何低头。低头,是一门学问!每个人的心灵深

  • 此人临死前说:“我一死,大清必亡”,去世10天后,溥仪宣布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溥仪死亡真相揭秘,溥仪死前不留遗言,溥仪退位前的征兆

    清朝末年,中国被列强欺辱,很多仁人志士都开始了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朝的权贵们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开始组织在一起进行救国。其中有一位人物,在日本留学归来,多次参加战斗,被称为清朝贵族的“五虎”,他的名字叫良弼。他这个人据说非常的有才。在晚清灭亡之际,其实很多满清的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