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到了中年,吃了一系列苦头后,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反思,终于恍然大悟:人到中年后,做事一定要有目的,记住“低头”这两个字,能让自己变得强大。
“低头”这两个字,虽然谁都能理解,却很难做到。即使曾国藩这样的圣人,他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心理斗争后,才彻底懂得如何低头。
低头,是一门学问!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自尊,尤其是到了中年的时候,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现实生活,并不会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运行。
曾国藩43岁时,以一个丁忧在籍的侍郎身份,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并靠自己的才识和能力,练成了一支强大的湘军,成为清朝唯一一支能和太平军抗衡的武装力量。
曾国藩创建湘军时,他的地位比较高,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而湖南的巡抚也仅仅是从二品,因此,曾国藩就显得有一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对于地方官员们给他提的一些建议或意见,他常常听不进去,为此,得罪了很多官员。
曾国藩手握重兵,并不会在意地方官员们对他的想法,他更在意朝廷对自己的看法。由于打了很多胜仗,曾国藩为了能有效利用资源,让地方给湘军筹集粮饷,因此,在湖北巡抚位置空缺的时候,他希望朝廷有所褒奖,让他出任湖北巡抚。
按理说,曾国藩为大清王朝浴血奋战,朝廷自然应该给予支持,可是,咸丰皇帝是一个多疑善变的人,他为了遏制曾国藩手中的权力过大,将湖北巡抚的位置给了别人。
后来,四川总督的位置空缺,曾国藩又想成为四川总督,可是,咸丰皇帝依旧不同意。
曾国藩十分失望,却不想向咸丰皇帝低头。于是,曾国藩利用父亲病逝的机会,将部队丢在江西,自己回到了湖南老家,并上奏朝廷,他要在家丁忧三年。
曾国藩的目的非常清楚,他是在要挟咸丰皇帝,希望朝廷能给予他地方实权。咸丰皇帝见无法命令曾国藩,索性同意了他的奏请,让他在家安心守孝。
就这样,曾国藩因为不懂低头,将手中的兵权弄丢了。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在被剥夺兵权近一年时间里,他无事可做,开始读《庄子》等经典著作,最终明白,自己到了中年后,之所以处处碰壁,遭官场上的同僚排挤,让咸丰皇帝不待见他,就是因为不懂低头,自认为有本领,把谁都不放在眼中。
曾国藩有本领,这是事实。论做学问,他能成为天下文人们的楷模;论为官,他仅仅37岁就做到了二品侍郎的位置上;论打仗,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他,能成为湘军统帅。
曾国藩的这些成就,在清朝的历史上,屈指可数,他自负也情有可原。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佩服他,甘愿被他驱使。
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曾国藩越发明白,人到中年后,做事不能意气用事,一定要有目的,而只有懂“低头”这两个字的人,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也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为了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曾国藩决定“与光同尘”,向现实低头。因此,当前线战事紧张,咸丰皇帝再次命令他出山,带领湘军抵御太平军时,曾国藩丝毫没有推辞,更没有提任何条件。
这次出山,曾国藩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主动屈尊去拜访地方官员,连长沙的一些县级衙门,曾国藩也亲自去拜访,希望得到地方官员们的支持。
可以想象,一个正二品官员能到基层地方衙门去拜访,对地方官员们来说,那是多大的荣耀。
低头后的曾国藩,做事更游刃有余,很快就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封侯拜相,权倾天下。
曾国藩的这些智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都是他亲身实践的,虽然很简单,却十分实用。为此,推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关于曾国藩的这两部作品,一个是视频介绍,一个是文字介绍。视频为《曾仕强:管理大师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曾仕强从曾国藩识人的角度,讲他如何为大清王朝选拔人才的方法,将其认人识人的奥妙讲解得十分精彩,对我们如何认人识人有很大的帮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卡片订阅。
文字介绍的曾国藩也非常经典,这部《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专栏,近30万字,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帮我们解决以下几个疑问:
一、曾国藩没有任何背景,他靠什么获得升迁?
二、曾国藩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他30岁才进入官场,是如何为官的?
三、在当时腐败的官场中,为官清廉的曾国藩为何能左右逢源?
这些问题,都和曾国藩善于权谋有关。曾国藩的权谋和帝王权谋、权臣权谋截然不同,是帝王和权臣之间的第三种权谋。
正是这种权谋术,成就了曾国藩的一生。该专栏采取传记的方式,讲解了曾国藩为官的一生,通俗易懂,读之让人茅塞顿开,是学习曾国藩的入门级作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订阅、试读、购买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