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天子之才,却无天子之命,晚清重量级人物——恭亲王奕

有天子之才,却无天子之命,晚清重量级人物——恭亲王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31 更新时间:2024/2/20 3:29:49

在其辅政期间,平定了三监之乱,并制礼作乐,帮助国人从商朝的重鬼逐渐走向关注人类生活的重文。新生的周朝在他辅政期间,有条不紊地向前运行着。

东汉末年,同样皇权不振,各方势力起而逐之。而东汉正统所在的汉献帝却无地可守,极为被动。在一方取得一定影响力的曹操却尊天子以令诸侯,借助恭迎汉献帝取得道义上的主动权。毕竟不同于周公,尽管终曹操之世也未曾改朝换代,但曹丕掌握兵权便毫不犹豫地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曹操是否有颠覆东汉政权的愿望呢,还未可知,或许迫于"尊王"的名声,就算有也无法付诸行动,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对于东汉政权而言,曹操的辅助并没有使这个没落的王朝起死回生,相反,在土崩瓦解的轨道上却越走越远。

史进入到晚清时期,中国的辉煌便一点点没落了,道光统治时期便面临着内忧外患,《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更为严重的是,英国凭借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对欧洲各国起到了带头作用。自此之后,中国少有宁日。

除了接连而起的战事,关于自己继承人的选择也让道光皇帝犯了难,培养多年的额继承人奕纬在其二十三岁之际突然逝世,储君之位选择谁成为了道光皇帝的一桩心事。

在其子嗣中,有三个年纪还算比较符合的,四皇子、五皇子以及六皇子。这几个皇子性格差异巨大,四皇子奕詝性格相对谨慎一些,五皇子奕誴大大咧咧有点鲁莽,六皇子奕则做事果敢,雷厉风行,在当时以皇帝位中心的国家统治机构中,皇帝的性格往往对国家政局走向影响巨大。本来就命运多舛的晚清朝廷容不得半点马虎。

对鲁莽的五皇子,道光帝没有丝毫的好感,甚至为了消除其即位的可能,在其晚年,直接将五皇子过继出去,但剩余两个候选人,直到弥留之际,他也未曾从心里做出选择。尽管选择了相对谨慎的四皇子奕詝继承大统,在昭示继承人的小匣子里还有一份封赐亲王的遗照,即封六皇子奕为恭亲王,令其辅政。

双重封赏或许对道光皇帝而言是一份保险,希望性格迥异的兄弟二人能够共同将大清江山治理有序。但对新上任的咸丰皇帝而言,却总是不舒服,那份遗照总是掺杂着父亲对自己的些许不信任。而且,一山难容二虎,尽管有皇帝与亲王的差别,但在政权运行过程中,权力的走向,对咸丰而言终究是不确定的。

尽管这样,咸丰即位后,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当时政局复杂,朝中满汉官员的力量此消彼长,对于皇室而言,政府官员毕竟是外人,在爱新觉罗的清朝,皇帝还是希望皇族政权掌握实际权力,但对于具体政务,咸丰皇帝并不熟知,而且生性谨慎,顾前想后很难拿定主意,便破例让恭亲王奕进入军机处,直接参与国家决策。

对于亲王进入军机处,清朝是明令禁止的,目的便是防范亲王坐大,回到清朝初期皇权遭遇掣肘的状态。但内外交困的政局已经使得咸丰皇帝考虑不了那么多了。

进入军机处的恭亲王也是如履薄冰,很怕自己会功高震主,咸丰皇帝也乐得这一状态,那段时间,二人可以用兄友弟恭四字来形容。咸丰统治期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全国各地便成汹涌之势,为了筹集军饷镇压,咸丰便不得不采取了下令全国捐银的命令,当然为了调动民众积极性,政府方面也会以一些官爵作为奖励。这一卖官鬻爵的做法无异于火中取栗,但财政紧张的状况下,咸丰皇帝也不得不为之。

本来,背负着骂名就够恼火了,咸丰皇帝又得知户部官员竟然收受贿赂,一怒之下要将户部所有官员撤职查办,此时,深谙世事的恭亲王奕便发言到希望留下两三位官员,好带带新户部成员。尽管咸丰皇帝心里不高兴,考虑到户部新官员的成长,还是恩准了这一主张。随着新官员任期时间变久,咸丰皇帝还是放不下,想把之前涉事的那两个官员降级,奕又表示反对,最后还是咸丰皇帝妥协。

这件事给兄弟两人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史料并没有记载。但使得本就微妙的关系泛起波澜肯定还是有的。

到了咸丰五年,二人关系真的出现了明面上的危机。

对待于自己有养育之恩的静妃,咸丰皇帝很是尊敬,在其即位后也时常去问候她。但有一件事始终是两人之间的一道障碍,在古代,只有皇后才能入太庙,咸丰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早逝,把咸丰皇帝视为己出的静妃,很希望在咸丰即位后能给自己加封为太后,但皇帝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表示,只是在其即位后,封赐给她皇太妃的称号。

到了她病重的时候,关于封号的变迁问题就更成了他的梦魇,始终搁置不下。作为其亲生之子的奕就前去向咸丰帝哭诉,希望能够了结太妃的一桩心愿,咸丰皇帝口头上也是"嗯、嗯"的答应着,却迟迟不下旨。

索性,处于军机处、有着便捷的权力,奕又认为获得了自己皇兄的认可,很快便将加封的事情操办妥当,万事俱备,就差皇帝下旨了。此时的咸丰帝可谓骑虎难下,在其心理并未真正想要给静太妃加封,但也不好说出口,奕操办得如此迅速,没有给他商量的余地。发怒也不是,欢笑也不是,总之心里很烦躁。

迫于压力还是给静太妃加封了。但在最后丧事的举办时,开支还是有所节省,也并没有让新加封的太后进入太庙。可能在他心里对于她母后的皇后地位还是格外在乎的,始终不希望这一称号旁落。

这以后不久,奕就被贬黜出军机处,理由时其性格浮躁,且日益骄躁,打发他继续去读书了。但关于恭亲王在担任军机大臣期间如何何种行为引得皇帝如此评价,并没有详细的材料说明,或许是经历了被迫加封太后,感觉自身权力受到了威胁?

尽管,贬黜了奕,咸丰皇帝对于具体政务的处理还是很头疼的,所以即使被贬黜,奕也并没有过多忧虑,自身的价值明显的摆在那里。让其始料未及的是,咸丰皇帝很快找到了新的幕僚,做事果敢利落的肃顺等人渐渐被咸丰皇帝提拔,成为其股肱大臣,这一举动,立刻标志着军机处权力中心的转移。也正是这一举动让两个兄弟之间彻底决裂。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军队一路向北京开进,为了避免上演崇祯皇帝的悲剧命运,咸丰皇帝选择了圆明园一带转移,随着情况的危急,一直逃到热河才驻足。打不过,自然要想办法议和,这时候,咸丰皇帝想起了弟弟奕,便命令他以及桂良等一批人留驻北京与外国联军谈判。

这一做法,即显示出了咸丰对奕的依赖,也是显示出了作为哥哥对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弟弟的不信任。逃亡热河没多久,抑郁攻心加上气候并不是很适宜,咸丰皇帝便辞世了。由于仅有一位继承人,皇帝之位便无可非议,但在其弥留之际选择顾命大臣这件事上却引人非议,由于太子年幼,为了保证清朝的稳定,咸丰皇帝将肃顺等一批为其信任的军机大臣引至床前,苦心叮嘱。同时还安排两个太后各掌一方印玺。唯有经过八位顾命大臣讨论,两位太后加印之后的决策才有效。

托孤人选中并没有奕,这让处在京城处理外交事务的奕很是伤心,也很愤怒,加之特殊时期自己在京城有着皇帝亲自授予的权力,奕便对以后的政局走向有想法了。而两宫太后也对八名顾命大臣的嚣张心有顾虑,三者便一拍即合迅速组成政治联盟。一打八人进入北京,便迅速笼络他人弹劾八人,一举将其消灭。

君主年幼,消灭了肃顺等人,权力很自然的落到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手中。面对过艰难外交局面的奕深刻感受到了国弱被欺,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被镇压,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主张变法的官员在中央的势力增大。凭借新式武器战胜太平军的李鸿章等人力主推行洋务运动。这与渴望摆脱困局的奕想法不谋而合。

很快,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的,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便迅速开展。

有着创新眼光的奕,很快便成为军机处权力第一人,甚至出现了奕的命令不经修改便成为军机处共同主张的现象。这让权力欲逐渐膨胀的慈禧太后就开始忌惮起来。多次旁敲侧击地晓瑜军机处不必事事都听从恭亲王的意见。但实际效果好像并不是很明显,奕一支独大的场面还是很难控制。

本就做事大大咧咧的奕对慈禧太后似乎也并没有做到十分的敬畏,常常不及慈禧发问便抢先陈述自己的主张,有时候对慈禧的问题也充耳不闻。这就逐渐给这个曾经一致对外的"叔嫂同盟"买下了隐患。终于在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借助皇帝下旨贬斥奕,令其离开军机处。

尽管经过多方的上书,奕最终回到中央。但接到赦免的诏书时候奕还是痛哭流涕。似乎是在后悔,又似乎是对大清的命运感到悲哀,自己曾经叱咤风云,也不过瞬息之间,便已落人后,等着太后的恩赦。

始终未曾掌握过政权的同治皇帝很早便离世了,随之开的光绪一朝也是处处受慈禧把控的。经历过被贬出军机处的奕对这位对于权力兴趣颇大的太后也得恭恭敬敬。但既然身处多事之秋,很难做到不出一点差错。对奕早有顾忌的慈禧太后借助中法战争中国对外决策的失利,将奕在内的所有军机大臣贬出军机处。

说来也很难理解,自雍正皇帝以来,军机处历来都是权力的中心,在其中的官员虽官职可能并不大,但实际权力却是不容忽视的,慈禧凭借着何种力量竟能将军机处中所有官员全部贬出?所谓:"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慈禧所借助扳倒奕的正是其弟奕譞。

这以后,奕长期被排斥在政治外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才重新出山。

虽然是通过政变获得的辅政大臣的位置,对于所要挽救的江山而言,奕却责无旁贷。少年富贵的他,对于政局走向,始终是保持关怀之情。与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亲王是否有想过取而代之,没有资料记载,后人也是不被容许妄加揣测的。历史应该记住的,是独自留在京城与外国联军议和的奕,是开展洋务运动振臂高呼的奕,更应是在垂暮之年,面对前所未有之变局依旧誓死守卫的奕。

周公乎?奕也曾为撑起了同治中兴的一片晴空。曹操乎?奕也曾与后宫力量联合彻底将咸丰帝的安排打散。

斯人已逝,对于前人,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一种理解之同情、保留一份历史温情。

参考文献:袁灿星《军机处二百年》

《清史稿》

更多文章

  • 曾国藩为何能获得成功?他入阁拜相后告诉弟弟们:记住这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曾国藩最成功的秘密,曾国藩真的40岁还没考中秀才吗,曾国藩怎么进入仕途的

    曾国藩为何能获得成功?这和他一贯坚持的成功方法有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52岁的曾国藩迎来了他在官场上的新辉煌,这一年,他被朝廷命以两江总督领协办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踌躇满志的曾国藩,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并告诉弟弟们:任何人的成功都没有巧合,一定要记住这4个字,即“自立自强”。曾国藩总

  •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官”的传奇,他一生幸运,离不开这四位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国外交官顾维钧照片,顾维钧的历史影响,顾维钧外交生涯多少年

    这是1919年顾维钧为夺回山东主权在巴黎和会上与西方据理力争的一番驳论,他在此次会议上掷地有声的演讲,在当时西方国家垄断的弱肉强食的时代里,无疑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挽回了民族尊严。虽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早已随着中国是弱国的国际地位而定论,但不可否定的是,顾维钧在此次会议中,还是用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

  • 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为何一定要除掉肃顺?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咸丰皇帝与慈禧关系,肃顺与咸丰的关系,咸丰皇帝为啥不杀死慈禧

    但是,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为何一定要除掉肃顺呢?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就连咸丰皇帝健在的时候,也无法调和。这也导致肃顺后来无路可退。慈禧身处后宫,而肃顺是朝中大臣,两人何来的矛盾?事情还真有一些复杂。肃顺是郑亲王端华的弟弟,是皇室成员,在道光时期,肃顺就混得非常不错。从肃顺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

  • 宴会上朱元璋给开国功臣夹菜,结束后功臣回家,马上杀了2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杀功臣名单,朱元璋烧死开国功臣,明朝皇帝朱元璋杀功臣

    令当时满朝上下皆心惊胆战。而这些人之中就有一位曾经的开国功臣傅有德,当时明朝另一位大将军名为蓝玉,也是开国功臣,但最终被诛九族。且为了杀一儆百,落了个死无全尸的下场。这一惨案可谓是给傅有德敲响了警钟。而随后他被召回京城更是心惊胆战,心想这一次恐怕要轮到自己了。进京之后他谨小慎微,生怕皇帝找到杀他的理

  • 锦衣卫实力强大,在明朝危机之时,崇祯为何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锦衣卫为什么不救崇祯,崇祯为何裁撤锦衣卫,崇祯对锦衣卫的影响

    锦衣卫是朱元璋时期就已经设立的一个组织,那个时期尽管朱元璋已经当上了皇帝,可他毕竟是从硝烟中走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他对谁都没有绝对的信任,因此,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的权力很大,不仅能够巡查缉捕,甚至还能够先斩后奏,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能够更加的巩固自己的地位,加强自身的统治。只不过在朱元璋时期的锦

  • 宋真宗和万历是昏君吗?白白挥霍一千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太宗和宋真宗究竟算不算昏君,万历算不算昏君,万历皇帝与宋仁宗的关系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按理说每个朝代的初期,一般都不会有昏君的,秦二世和杨广例外,朝代初期的皇帝和大臣,一般都会守成。客观上说,真宗和萧太后订下了澶渊之盟,的确给辽宋两国带来了几十上百年的和平发展,避免了生灵涂炭,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是澶渊之盟真不值得宋朝拿出来大张旗鼓地吹嘘夸耀,因为毕竟是

  • 龙袍是帝王的专属象征,为什么到了宋朝,皇帝不穿龙纹袍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皇帝龙袍是红色还是黄色,宋朝龙袍的颜色,韩国人眼中的宋朝皇帝龙袍

    众所周知,古代的皇帝是权力的集大成者,是天下的掌舵人,是尊贵的皇室贵族,是万人敬仰的天子。我们时常翻开史书,也总能观到历史中许多皇帝的雄姿,他们高高在上,一呼百应、指点江山的气概从史书中扑面而来。不少皇帝的赞美之词溢于史中,尤其是开国皇帝,他们贵为天子,是神派来掌管人间的贵人,他们总与天之异象挂钩,

  • 宋朝连北京和大同都没统治过,为什么认为是大一统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算是大一统王朝吗,宋朝真的没有大一统吗,宋朝统治的时间轴

    大家对于北宋时期的这个国家有着诸多的意见,首先就认为它连北京和大同这两个地方都没有统治过,怎么敢对外宣称自己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有着现实因素,还是说它自己的一种自黑或者自吹的方式呢?相信提起这些大一统王朝,大家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秦朝。秦朝的确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一统,它不仅使得整个中

  • 龙袍是古代帝王的象征,为什么宋朝的龙袍,没有龙纹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龙袍与明朝龙袍的区别,宋朝皇帝龙袍是红色还是黄色,宋代皇帝的龙袍

    宋朝龙纹的“消失”的原因,要从龙袍的起源开始。龙可谓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由各个动物的一部分拼凑而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是九五之尊,是万物之首,是天地之间最高贵的存在。 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将这龙绣在自己的衣服上,以此来表明自己是这万民之首,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最早龙袍的出现

  • 赵丽蓉老师说的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马未都老师说:那可能是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丽蓉司马光视频,赵丽蓉司马光砸缸段子,司马光砸缸马未都是在变相认错吗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努力,一直被视为莘莘学子的楷模,我们对司马光的了解,大都不是源于《资治通鉴》,而是来源于那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多数还要拜赵丽蓉老师所赐),大家都很佩服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聪明的品格。"司马光砸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