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努力,一直被视为莘莘学子的楷模,我们对司马光的了解,大都不是源于《资治通鉴》,而是来源于那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多数还要拜赵丽蓉老师所赐),大家都很佩服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聪明的品格。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一直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故事年代已久,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后人杜撰,已经很难考证。著名的文物鉴赏家马未都就从一个独特角度怀疑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理由是宋代的工艺不能烧制出能够淹死孩子的大缸,烧制大缸的技术到了元代才出现,而且迄今为止没有出土过宋朝的大缸。
马未都老师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立马就有人开始反驳,中国还真的出土过元朝之前的大缸,在杭州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曾经出土了一个直径为一米,距今四千余年的大陶缸,足以容纳一个小孩,这就瞬间推翻了马未都老师的观点。
马未都老师觉得"没有发现过,就代表没有",这个理由不管多牵强,从实证角度是可以被推翻的。
宋代即便有缸,它也应该不是值钱玩意儿,缸体巨大,十分笨重,并不值钱,漫长的岁月后,没将缸保存下来,也很正常,所以说不能因为没有出土过宋代大缸,就断定大缸在宋代乃至之前没有存在过。
虽然马未都老师的看法存在某些问题,但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一定是真的吗?
我们也来尝试着质疑一下过这个故事,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只有七岁,砸缸的工具是随便捡的一块石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司马光不仅在学习上很有天赋,而且还是一位天生大力士,真是自幼文武双全,羡煞旁人。
七岁的孩子能干嘛,估计都在玩泥巴,而司马光是在砸缸,缸有多厚大家都见过,没那么容易被砸破,按照正常理解,一个七岁的孩子是缺乏砸缸的力气的。
看一下《宋史》对这个故事的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实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缸和瓮有什么区别?
敞口为缸,缩口为瓮,缸口比瓮口大,瓮比缸高,瓮的制作工艺比缸要简单,而且瓮壁比缸壁薄很多,所以瓮更容易被杂碎。
有人会质疑宋朝有瓮吗,西汉初期,吕雉嫉妒戚夫人,于是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放入瓮中,可见瓮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代还出现了"请君入瓮"的典故,所以宋朝肯定有瓮。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因为他砸的不是缸,而且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