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是个没落的皇族后裔,爷爷那辈还有个一官半职,到了他这里,却穷困潦倒的只能卖草鞋度日,但是在当时,刘备并不喜欢攻读诗书,更喜欢做的事情是听歌、喝酒、穿漂亮衣服,就算这样也有很多人都觉得刘备气度不凡,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后来进入了战争时代,刘备不甘心一直做个市井小人,从拜师卢植之后,就走上了一条发家之道,刘备这个人相比较于其他的各路诸侯来说,更加“亲民”一些,因为刘备从小就是在嘈杂的市井中长大的,自然对地位低下的人们非常好,能够和底下的将领、士兵们打成一片,而且非常爱惜他们,自然是个民心所向的统领。
别看刘备出身低微,枭雄曹操对他是有很高的评价的,著名的煮酒论英雄事件,就是曹操与刘备袒露心声,说当今这个世界上,“唯使君与操耳”,如曹操这么自负的人也把刘备放在了与自己同一水平线的地位上,由此可知这个人是真的有几分本事的。
果然在刘备听闻曹操这个意思之后,惊觉他这可能是把自己当成对手了,于是就赶紧图谋自己的事业,想和曹操争夺一下这个天下,毕竟曹操这样的人,一旦认为你是个对手,那就一定会想尽办法对付你,枭雄这个名字可不是白来的。
刘备在刘表麾下效力的时候,刘表无意与曹操争夺,而此时已经48岁的刘备,深感自己垂垂老矣,肌肉都松弛了,觉得如果再不做一些什么事情,可能这辈子也就匆匆而过,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接受不了的事情,所以就有了“三顾茅庐”的事情。
刘备称帝的过程中,诸葛亮必然是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
诸葛亮本人从小丧父,跟着叔父一起,后来叔父也去世了,就肚子隐居在了隆中的一个小茅草房中,他自己是个有大抱负的人,而且自身的聪明才智无处安放,因为周边的人都看不上他,还总因为他娶了个丑媳妇而嘲讽他。
但是刘备不同,刘备广招天下贤士,听闻诸葛亮与庞统都是极为优秀的隐士人才,便动了招揽之心,亲自上门三顾茅庐才以这赤诚之心打动了诸葛亮,两人进茅庐详谈甚欢,彼此都很认可对方的治国之道,还讨论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并且将此作为之后的治国之道。
而后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等的典故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甚至在刘备对于登基为帝这件事上犹豫不决的时候,也是诸葛亮出面劝说,这才有了先主刘备,如果说没有诸葛亮的出谋划策,也不可能有刘备的今天。
第二位给予刘备巨大帮助的人,则是法正。
法正的身份背景乃是纯正的谋士之后,才智过人不说,对局势的认知非常明确,一开始在刘璋手下办事,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因为刘璋对他的才能几乎是视而不见。
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战败,刘备的威望瞬间变的强大了起来,刘璋准备派人去找刘备联盟,最后就落到了法正头上,法正本来不愿意去,去了之后发现刘备非常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而法正正是需要人理解的时候,一来二去,法正决定暗中投靠刘邦。
法正在刘璋邀请刘备去益州的时候暗中献策,说这个益州地大物博,非常富饶,如果刘备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得到益州,以后拿下这个天下还不是易如反掌,刘备采纳之后,一步一步吞噬了益州。
其实刘备一开始就是一个小人物,顶多是个有点威望的小人物,正是因为他的“亲民政策”,不断的招揽有才之士,不断的拉别人入伙,不断的吸纳各种地方的难民还有各方军队,他是到不了皇帝这一步的。
而在这其中,虽然关张赵作为武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更多的功劳还是要留在谋士身上,武将更像是一个执行者。
除了这诸葛亮、法正,刘备称帝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