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丰皇帝一口气任命的43个地方团练大臣中,为何只有曾国藩能取得成功?有人认为,是曾国藩的自身优势决定的,因为他当时的身份是正二品侍郎,这可是一个高官,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级别了。作为朝廷大员,干什么不成功呢?
这个观点经不起推销,在所有的地方团练大臣中,大部分都是朝廷大员,比如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同样是正二品侍郎,可他就没有取得成功。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从京城到地方时,就是在安徽帮同办理团练,是吕贤基的副手,可惜的是,李鸿章在吕贤基的手下时,没有得到重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快速建立湘军的秘诀,就是他善于利用人才。
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方法,简单实用,今天很多做得成功的企业,也都是采用他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
什么是人才?曾国藩认为,对人才的评判,不能有固定的标准,不能眼光太高,更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拔,他认为,人才都可以经过培养和激励出来:
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励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曾国藩对人才的奖励,并不是我们单纯所说的物质上的奖励,他是充分抓住了人性中的弱点,因人而异地进行奖励,一共分为3个步骤:
一是所有的人才,都要进入幕府学习。
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时,他最先建立的机构,并不是军事部门,而是他的幕府,也就是他的参谋部门。首任幕僚长,也就是幕府的负责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外交家郭嵩焘。
幕府成为曾国藩培养、选拔人才的摇篮,在鼎盛时期,曾国藩幕府中的幕僚达两百多人,对待这些幕僚,曾国藩一边让他们实践,一边让他们学习,当他觉得某人可以用的时候,再根据其特长分配工作。
从曾国藩幕府中走出的人物,我们随便说几个,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等。
二是按照人性的需求,分别对人才进行奖励。
人性的需求是什么?作为普通人,无外乎两个字:名、利。
曾国藩为了让手下的人才发挥最大的能力,他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
对武人,曾国藩是许以利。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时候,采取“厚饷”的方式,吸引了很多人来投军,让他很快就有了一支人马。
对文人,曾国藩是许以名。很多文人来投曾国藩,是希望走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另外一条出路,从而步入官场。
为此,曾国藩通过不断的保举,让幕僚们人人都有顶戴,充分满足了文人们的好名之心。
三是鼓励下属“自立门户、自辟乾坤”。
这才是大家愿意跟随曾国藩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怕手下自立门户,不听自己指挥了,曾国藩却恰恰相反,他不仅鼓励下属自立门户,还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
比如,曾国藩保举左宗棠到浙江的时候,就给予他大量人马,让他在浙江得以立足后,又保举他成为浙江巡抚,直到左宗棠成为闽浙总督,和自己平起平坐。
在保举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的时候,曾国藩也是给予他大量精锐部队,从而让李鸿章有了独立门户的机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能快速建立湘军,其秘诀就是他善于用人,而选拔人才的方法,就是按照人性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激励,是不是非常简单呢?
曾国藩的这些方法,在《曾国藩心学》中有详细介绍,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链接订阅。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年谱》、《清史稿》。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文史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