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皇太极时期的满清已经仿照大明设置了三省六部制度,有成熟的政治制度。强悍的八旗战斗力在当时首屈一指,无人可敌。所以满清已经是一个成熟且非常具有攻击力的政权。即使不过山海关照样可以进入中原。下图是1638年满清第五次进入中原劫掠示意图,主帅是多尔衮和岳托。劫掠的先锋曾经抵达河南和山东。满清如入无人之境,从容撤退。历史上就皇太极在位时期就有六次突入中原:1、1629年,主帅皇太极,攻打京畿地区;2、1634年,主帅皇太极,攻打大同地区;3、1635年,主帅多尔衮,攻打太原地区;4、1636年,主帅阿济格,攻打京畿地区;5、1638年,主帅多尔衮、岳托,攻打河北山东地区;6、1642年,主帅阿巴泰,攻打河北山东地区。
所以说清军介入中原绝不会因为山海关一个关城就可以阻挡,跟别提改变历史走向了。再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草台班子对于九边的防守能胜过大明王朝?这绝对不可能。所以即使有李自成的大顺盘踞中原,吴三桂坚守山海关也没用。大顺的北部边界对于满清来说处处是漏洞,未必非要走山海关。等完成中原的军事占领后,山海关自然会解决。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吴三桂,虽然他领导的关宁铁骑算是大明江北地区唯一一支精锐野战部队;但是这几万人自保可以,野战绝对不是八旗的对手。因为关宁铁骑已经没有了国家的荣誉感,已经彻底沦为吴三桂的私兵。失去国家信仰的部队,即使再能打又怎么可能是八旗的对手。
中原是否会崛起新的王朝?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我们主要指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那么大顺政权是否可以占据中原,甚至可以统一天下成为正统王朝吗?答案是肯定的,大顺政权不具备成为在中原成为新崛起王朝的条件。
大顺政权最早是在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创建。当时李自成自封的称号是“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在第二年李自成于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注意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推翻明朝的意思,包括围攻北京的时候也是想让崇祯册封他割据西北。所以他从心里根本就没有做好统一天下的思想准备,更别提什么政治主张和制度建设了。
但是意外惊喜他居然攻入北京,灭亡了大明王朝。这时候大顺的草台班子作风显露无疑,制度建设与政治主张都远远跟不上。甚至连类似汉高祖“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抵罪”简单的口号都没有。进入北京后一味的拷掠数千万两白银,历史上哪里有祸祸自己京城的政权啊?随时准备带银子回老家,还是典型的流寇习气。况且大顺基本上不做治理,在行军路上一路劫掠。境内经济一片萧条,没有经济支撑和长久的治国政策怎么能治理好国家?
再有就是没有大的志向,山海关战败后退回北京。在匆匆举行登基仪式后就带着银子往西北老家撤退,一点也没有为维护新生政权与敌人誓死血战的态度。这样的政权怎么可能担当历史重任,成为崛起的新王朝呢?
南明政权是否可以担当划江而治的历史重任?
既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不行,无法充当阻挡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重任。那么我们退而求其次看看南明政权是否可以充当与满清划江而治的角色。答案也是否定的:南明内部派系林立,根本无法形成一股绳想南宋那样坚决的抵制清朝。各派之间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依然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互相争吵。如下图所示:
南明先后经历弘光、隆武、鲁王监国、绍武、永历等五个时期,其中隆武和鲁王监国是一个时期也就是竞争关系;而邵武和永历在一个时期,只不过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多月。短视的南明君臣在早期还企图联虏平叛(就是联合清军剿灭起义军),这种与虎谋皮的局限性眼光真是可发一笑。
其次大明的精锐军队早就在平定流民起义和对抗辽东的过程中消耗殆尽了,否则也不至于让李自成轻易的包围京城。所以留在江南南明的军队只有极其少量的精锐军队,剩余绝大部分都是抓壮丁凑人数的。比如左良玉就号称有80万军队,结果一战即溃。南明的江南四镇23万大军,在两位清军渡江时几乎是全体投降。所以满清仅仅用了一年多就席卷江南,南明划江而治成为泡影。
小结:
综上所述,在明末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满清入主中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无论是昙花一现的李自成大顺政权,还是一厢情愿打算和满清划江而治的南明都不足以承担历史重任。所以有没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都对清军入主中原没有什么影响。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