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4月,英国的议院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英国本土要不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
在漫长的辩论过程中,小斯当东表现突出,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每当轮到他发言时,其他人都会特意安静下来,只为能听清楚他的表达,大家都听得特别认真。小斯当东非常果断地说:“这一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征服中国,统治者才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小斯当东的发言是这样的:“在开始这场战役之前,我们都希望中国能坐下来谈判,和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依据我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封建统治者性格的了解,他们不会轻易屈服,除非我们动用武力镇压。只有武力上的压制,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因此,他认为,这场征服中国的战役不可避免。
随后,小斯当东接着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中国立足,那么,印度也会排挤我们、不尊敬我们,这个情况会蔓延到整个世界,到时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们准备的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而战争的结果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战争的胜负跟影响是不相关的,如果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没必要参与;如果要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就不能选择放弃。”
小斯当东的发言影响了议员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他发言结束后,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辩论结束后,大家开始投票,支持战争的议员有271个,反对战争的有262个,两者仅仅相差九票。如果,不是小斯当东的发言,主和派的人肯定占到大多数,即:鸦片战争不会爆发。
当时,议院的很多议员都十分信任小斯当东,毕竟他十三岁到访过中国,不仅受到乾隆皇帝的亲切接见,还得到乾隆帝的特殊关注,他对清朝的统治者非常熟悉。
那么,为什么小斯当东年纪轻轻就能到访中国呢?
因为,他是马戈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的儿子,他的父亲出使中国时带上了他。马戈尔尼访问中国时,小斯当东被当作见习侍童待在他身边。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接见外来使臣马戈尔尼,而负责给使臣提斗篷后沿的小斯当东也见到了乾隆皇帝。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小斯当东并没有具体任务,整天无所事事的他开始学起了中文。因为,小孩的学习能力比大人要强很多,所以,他很快就掌握了中文的学习技巧,并学习了很多日常交流内容。当马戈尔尼向皇帝介绍小斯当东的时候,还特意提出这个孩子会说中国话的事情。
因此,乾隆皇帝自然对小斯当东另眼相看。之后,原本枯燥、严肃的觐见流程被打破,乾隆帝让小斯当东离近一些,并让他开口说中文。小斯当东的中文说得比较流利,且不时发出对乾隆皇帝的赞美,把乾隆皇帝给逗乐了。随后,乾隆皇帝从自己身上找了一个荷包送给了小斯当东。
可能在英国人的眼里,皇帝赏赐的荷包并不贵重,但是,在中国人眼里,这可是一个天大的恩赐。皇帝亲自赏赐的行为,肯定是一种特殊的恩赏。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皇帝身上的每一个物品都价值连城。小斯当东知道中国人的想法,也觉得这是很大的赏赐,于是,将这个荷包一直保存下来。
然而,回到祖国的小斯当东并没有忘记自己掌握的中文知识,也许是此次中国之行激励了他,使他更加努力的学习中文,似乎他能预料到以后还会去中国。由于会说中文,小斯当东的事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798年,他被东印度公司聘为分公司的书记官,并长期驻扎在广州。
没过多久,他就升任总管专员,继续待在中国,时间长达十八年之久。嘉庆年间,他参加了英国对中国的使团,只是这次出使并不成功,让他断了跟中国建立和平外交关系的念头。1817年,他回到英国,担任下议院的议员。小斯当东在中国的经历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的情结,他十分喜欢中国的东西。
后来,他在城里建造了一座中式亭园,将它起名为“古亭莱园”,且最有特色的建筑应该是那座中式灯塔状的古亭。
此外,小斯当东用了十年的时间来翻译《大清律例》,这是第一本翻译中文的英文文献。除了这个,他的著作还有《1816年英国使团访京纪实》和《英中商务考察》,他将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全部编入书籍中,以供英国人学习。1823年,小斯当东和亨利一起创办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而他也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汉学家。
这样一个对中国有着很深情感的人,自然对中国的事情最有发言权。只是,从小培养的中国情节并没有阻止他选择用武力干涉中国外交,即使乾隆皇帝的荷包也不行。实际上,中国的经历让他饱受屈辱,他时刻提醒自己要采取强硬手段对待中国。因为,在他的眼里,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想到通过和平方式去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纪二》、《小斯当东议案与英国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