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王安石为何强行拆散儿子儿媳?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王安石为何强行拆散儿子儿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58 更新时间:2024/1/21 19:27:24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人们都不会轻易去干“拆庙毁寺”之事,因为,“拆庙”是件大不敬的事情。而比“拆庙”更让人不齿的是,就是破坏他人婚姻,因此,即使是碰到感情非常不好的夫妻,人们也是“劝合不劝分”的。所以,才有了一句流传久远的老话,叫“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然而,在理学思想昌盛的北宋时期,却有位著名的公知人物,就干了件“破坏他人婚姻”的恶事,而遭受“拆婚”之痛的受害者,竟是他的亲儿子。这位著名的公知,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共有三子三女,其中,有一对子女出生不久就早夭了,活到成年的只有两子两女,其中,与王安石最投缘、与他才气最相近的,就是他的长子王雱

王雱出生于1044年,王安石时年23岁,两年前刚中进士,时为淮南节度使判官。史称王雱幼时就非常聪明,是个好学青年,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年),时年23岁的王雱考中进士,其后,被分配到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县任县尉。

王雱与其父王安石不一样,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县慰这样的芝麻绿豆官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的抱负是心怀天之志,生而是要为全天下人服务的。为了尽快得到提拔重用,他积极为朝廷建言献策,短短的几年内,他就向朝廷上交策论三十余篇,纵论天下大事,抒发胸中抱负。期间,也没放松学术创研,工作之余,撰写了《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王元泽尔雅》、《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佛书义解》等专著,一时声名鹊起,与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为“临川三王”。

王雱的努力没有白废,在邓绾、曾布等人的推荐下,王雱受到宋神宗赵顼的赏识。赵顼专门召见了王县尉,觉得这个小王的胸中确有锦绣,于是,提拔他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并受诏撰《书义》、《诗义》。熙宁九年(1076年),32岁的王雱完成了神宗交办的任务后,又被擢迁为龙图阁直学士。但是,王雱并没有赴任,不是他不求功名富贵,而是他难以履职,因为,他病了。

王雱之病有异常人,他病得不仅仅是身,更是心。因为,王雱虽然才华出众,但是,情商却低,与官场中人很难相处,慢慢地,就患上了疑心病,也就是抑郁症吧。病情严重时,他就像个疯子一样,很难控制自己。

在单位与同事不能和平共处,病退回家后,与家人也难相处。闲居在家的日子里,王雱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对于妻子庞氏,他怎么看,她都像是在绿自己,就连自己亲生的儿子也充满了怀疑,“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于是,那个可怜的孩子,来到人世间还没享受到父母之爱,很快就被他这个疯爸爸给折磨死了。遭遇丧子之痛的庞氏有苦不能诉,只能是躲进房中,每天以泪洗面。越是这样,王雱越怀疑她在外面有相好,天天哭丧个脸,是在嫌弃自己,于是,家暴就成了他的必修课。

作为父亲的王安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痛在心中。此时的王安石非常矛盾,在担忧儿子病情的同时,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媳,长此以往,儿媳也会像自己的孙子一样,迟早会被自己的疯儿子给折腾死。为了让儿媳早日脱离苦海,便做主强逼着王雱与庞氏离了婚。

在当时,女子遭夫家休妻,在人前是很难抬起头来,因为,一个妇人,如果没有犯错,夫家是不能随便悔婚。因为庞氏在王家没有犯任何错误,王安石不愿意让庞氏背上被休掉的恶名,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王安石又亲自为庞氏选择了一位好夫婿,相当隆重的将王雱妻子庞氏“嫁”了出去。这就很多史书中记载的“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妇”。王安石此举,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成为传颂一时的美谈。在那个时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怀与大义,实在难得。

子夭妻嫁不久,王雱于熙宁九年(1076年)抑郁而逝,年仅33岁。王雱病逝,朝廷特赠其为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又被追封为临川伯。这也算是对一代才英年早逝的一份安慰吧。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临死前留下四字,但是朱允炆不听,不然惨死的人就是朱棣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临死喊朱棣是想干什么,朱元璋有没有给朱允炆留后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反朱元璋了吗

    朱元璋将大儿子朱标立为太子,但朱标却在巡视的时候去世了,让朱元璋非常的伤心。在他的嫡子中清王和靖王很暴力,因此他们排在了继承人之外。朱棣虽然很聪明,但却是庶出。所以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标死后,其实朱元璋也考虑过他,但是因为朱棣不是马皇后生的,再加上害怕朱棣登基后不会放过其他儿

  • 朱元璋不能同富贵,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却不杀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汤和,朱元璋中的汤和结局,朱元璋里的汤和是二虎吗

    每一个王朝的诞生都有自己的开国皇帝,有一位皇帝他是草根出身,推翻前朝的暴政,最终完成国家统一,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每个皇帝都会想着自己的王朝会一直传承下去,所以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明朝之前就有很多皇帝为了更好巩固自己的江山而做出一系列事情。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 清初满人有十万骑兵,他们是如何灭掉明朝百万大军和百万义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初期骑兵为何厉害,日本人怎么看满人灭了明朝,明朝抗击清军的名将

    清军入关前后,总兵力在20多万人。其中满洲八旗的军队大约 10万余人,还有蒙古八旗,和辽东汉人为主的汉人八旗,吴三桂带领的军队5万人左右,几方军队总共20多万人。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数字不是绝对准确,但是总体上是没错的,那就是清军陆续吃掉了比自己多10倍的明军和义军。为什么清军对以少胜多?原因有以下几

  • 朱高炽要把这个算命的拖出去斩了!算命先生:有本事你再等我19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什么说朱高炽是最有权势的人,朱高炽正史上到底有多牛,朱高炽当太子有兵权吗

    而朱元璋一生中也有多个儿子,但他最看重的莫过于朱标。在朱标出生后,他在培养朱标方面完全是当作自己未来的继承人来培养,根本没有考虑过其他人。本来朱标也非常争气,能力与实力也很不一般,压得他的那些兄弟不敢有和他争皇位的勇气,对此朱元璋是非常满意的,后来还培养大将蓝玉只为了朱标登基后辅佐朱标。可以说,朱元

  • 朱元璋宴会上摔倒,大臣们“视而不见”,只有一人去扶反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何诛杀朝臣,朱元璋被县太爷下令下跪,朱元璋真的诛杀功臣了吗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草根皇帝,在公元1344年的时候,朱元璋的亲人相继去世,只剩下二哥和他相依为命。走投无路下朱元璋做了和尚开始了乞讨生涯,这痛苦的少年经历也养成了他小心疑心很重的性格。对待大臣心狠手辣,朱元璋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聪明,更是因为在他身上有很强烈的攻击本能,和这样的皇帝共事,会真正体会到什么

  • 日本使用中国铜钱上千年,到了明朝,为何需要日本帮忙铸造铜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铜钱铸造量,日本为什么不铸造铜钱,明朝铜钱为什么这么多

    从秦始皇的半两钱开始,中国铜钱便流入了日本列岛,到了唐朝,日本更是大规模使用中国铜钱,日本政府也曾自行铸造过铜钱,但技术水平远低于中国,得不到日本贵族和平民的认可,几乎没人用。宋朝明令禁止铜钱出口,但挡不住日本人对中国铜钱的热爱,海上走私现象十分严重,再多的铜钱也能消化掉。宋朝推行的纸币交子、会子,

  • 此人祖坟冒白光,朱元璋亲自看了半天曰,竟然说出这等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祖坟真假对比,朱元璋祖坟被谁破坏了,朱元璋祖坟有白光吗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王朝,喜欢杀人的杀人,软弱的非常软弱,喜欢女人的一心找女人,总的来说每一位皇帝的脾气性格都不一样,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王朝就这样被自己的子孙后代糟蹋,一点都不懂的珍惜,导致最后,由于皇帝的管理不当,造成的了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多的灾难,致使国家最

  • 明朝最猛采花淫贼,凭借这一招,竟在十年间犯案182起从未失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最狠的采花大盗,明朝采花大盗真实事件,古代最惨的采花大盗

    明朝有一个叫姓桑的浪荡子弟,史料上没有记载具体姓名,我们且称呼他叫“桑贼”。成化元年的一天,桑贼和自己狐朋狗友喝酒,觥筹交错间友人说起说邻县有一个奇人,擅长男扮女装,以女红绣花之名迷惑女子,暗地里祸害了不少名门闺秀,快二十年的时间里竟无一人发觉。桑贼一听立刻就来了兴趣,第二天收拾行囊就踏上了拜师的道

  • 宋朝骑兵为何数量越多战斗力越弱?关键在于质量,吃空饷吃得太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最厉害的骑兵,宋朝军队骑兵多少人,宋朝最强骑兵有多强

    但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和军队数量的增加,骑兵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吕陶说:“太宗皇帝削除憎叛,中外混一,始有三十余万之数。”嘉裕七年(1062),枢密院上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宋太祖开宝

  •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曾经和他相依为命的二哥朱重六最后过的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朱元璋和朱世珍这两个名字,并不都始于元代,黎民一般取的是父母亲的年龄,可能取的是出世的日子。所以之前老朱家的名字就多为数了,比如他叫朱重八,而他上面的三个兄弟又分别叫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因家境贫寒,自幼缺乏自信,当乞丐的经历使朱元璋生性多疑,于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相继发生。历史上,朱元璋多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