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年,汉成帝刘骜即位,初掌大权。母以子贵,外成自然鸡犬升天。刘骜很快在母后的威慑下,封舅舅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武帝以后形成一个惯例,凡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在三公之上,并且可以专揽政权。从此,汉成帝几乎是大权旁落,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里,似乎并没有那种一言九鼎的感觉。后来,这种情况则更加严重。
汉成帝时期,竟然到了汉成帝想封刘向为官都要告知王风的程度。百官都害怕王风,而不怕皇上,他们宁可得罪皇上也不敢触犯王氏家族的成员。由此可见,成帝时期皇朝只不过在名义上还暂时姓刘而已,这样的皇帝极为可怜。
成帝若是坚决果断,是完全可以消除王氏兄弟的专权的。王商穿城引水,仿照白虎殿建筑楼阁;王根骄奢僭上,采行天子之制,赤墀青琐,曾激起成帝大怒,诏令执攻王音将王商王根二人召到王音府中,并下定决心,准备效法汉文帝责令有罪的舅父薄昭自杀,严惩三人可是当其背着斧头向汉成帝请罪时,汉成帝想到母亲会因此伤心,损害了甥舅的感情,心又软了,不忍诛杀,而且后来还让王商以大司马、卫将军的头衔执掌朝政。
成帝之所以如此,是受了他父亲汉元帝的影响。汉元帝柔仁好儒,反对采用刑名的手段惩治朝中不法官员,认为那是持刑太深,而应用儒术。所以汉成帝在对舅父专权不法的同上总是怕伤害母亲的感情,影响绷舅的关系,几次都不忍下手果断处理,只知孔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亲亲为仁”,而不知仁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为国者,利国之谓仁。”也就是负责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使国家安定、百姓受福,这才是广泛意义上的仁。汉元帝父子不理解这一点,所以西汉政权自汉元帝开始转衰,汉成帝时进一步加深,实际的权利已经转移。汉成帝受制于王氏兄弟也是咎由自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刘在位26年,外戚王氏始终把持着朝中大权。出于对汉家王朝的忠心和对王氏专权的不满以及个人的出路,不少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曾大声疾呼,应罢免王氏。西汉的宗室楚王刘向也多次向成帝进谏要求罢免王氏,刘骜虽然认为刘向讲得很对,但最终也没有剥削王氏大权。
刘骜所以把大权始终交给王氏,自有他的考虑。刘骜深知,朝中土人并不可靠,因为土人执政大多会结党营私;宦官也靠不住,他们执政更是结党专权,为所欲。刘骜看来,最可靠的还是外戚。况且他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外戚还为他出过很大的力。所以,终汉成帝刘骜一朝,尽管反对王氏专权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王氏集团由于刘骜支持始终掌握着朝中大权。以至到了王莽,终于另立王朝,取刘氏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