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这段故事中,一一登场的英雄豪杰们,也成了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清楚诠释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所谓三国,指的是魏,蜀,吴,这三国。这段战争不断,英雄辈出的历史,起源于西元二世纪末的东汉末年,前后总共涵盖了有九十七年漫长的时光.元末明初,罗贯中将流传已久的三国故事改编成长篇章回小说,从此三国演义不但在文学史上占了崇高地位,更深深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的思想,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
东汉末年,朝廷中宦官得势,导致政争不断,各地方也因此发生了不少的乱事,再加上几次天灾为害,不但使得国势益加地衰微,百姓更是流离失所,无以维生。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动乱不安的时代里面,崛起了三位极具才智,野心勃勃的英雄人物,各占一方,三分天下。他们分别是领有西蜀的刘备;雄据中原的曹操;以及独霸江东的孙权。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构成了三国演义的故事主干。一千多年以来,这个时代面曲折复杂的历史事件,一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故事。
关羽是义的代表,长得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力大无穷,光是一把随身大刀就重达八十斤.他不但重义气,讲信用,更具有过人的胆识。早先刘备的力量还十分微弱的时侯,关羽曾经一度被曹操俘虏。曹操非爱惜关羽的才能,不但待他十分敬重,还封他为将军。后来曹军为袁绍所困,关羽便把握机会来报曹操的知遇之恩.他单骑冲入袁绍阵营,一刀就取下了袁绍大将颜良的首级,使得曹操得以化险为夷。取得了胜利。事后曹操奏表朝廷,要为关羽封侯,并且赠他美女金银,但是关羽都不接受,反而悄悄地回到了刘备身边。这种行为正充分显示出,关羽对兄长的忠贞不渝。而这份重义的精神,使他受人景仰,成为忠义的代表人物。
他曾经单枪匹马在当阳桥上对曹军大喝:「谁敢对我决一死战」.腾腾的杀气然吓退了百万曹军。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是君臣也是兄弟。早年这三位豪杰在桃园里结拜为拜把兄弟时,就已经结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义。三国故事所以感动市井小民,也在于这种对兄弟情义的执着。罗盘先生(作家):在三国故事里面,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仁慈帝王的形象。刘备自小就胸怀大志,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他在建立蜀国以后,刘备更用仁爱的胸怀,对待他的子民,他一方面礼贤下士,可以说是仁君的化身。他和蜀国重要的部属,如关羽、张飞、孔明的关系,虽然是君臣,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友谊往往超越了君臣的辈分,有一种同甘共苦的情谊。三国演义虽然是以正史为轴,但是演义毕竟不是历史,所以在书中的主角在传奇化的情况之下,自然就显得更加的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有血有泪了!也自然成为人们心目当中的英雄。虽然三国演义所使用的文字是浅近的文言文,而不是口语的白话文,但是文辞并不艰深,做到了雅俗共赏。所以这一点却没有影响到这部小说的感染力跟戏剧张力。诸葛亮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三位蜀国人物之外,其实还有一位「智」的代表,那就是蜀国的宰相-诸葛亮.他也是一位在中国民间具有崇高地位的不朽人物。
张飞是勇的代表,身材魁梧,声如巨雷,个性猛烈如火,言行粗鲁,但是耿直而忠厚,具有十分坦率的天性,是人们心目中可爱的英雄,称他为「猛张飞」。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在小说中他更被写成忠贞和智慧的化身,充满传奇色彩,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未卜先知,呼风唤雨。为了延请他为蜀国效命,刘备曾经三次亲自登门造访,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虽然刘备整整比孔明年长二十岁,但他对待孔明却如同师长般尊敬,甚至还说有了孔明,他就如同是鱼得到了水般,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为了夺取天下,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了无数次大小的战役。在战争中,孔明的军事长才和过人的智慧,总能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力,为兵寡势弱的蜀国打下了一片江山。
于是曹操下令一万名弓箭手,向来袭敌船射箭。孔明下令船只调过船身,让另外一面,来接受曹军方的箭。到了快天亮的时候,孔明船只上面的箭已经超过十万只了!于是孔明要船只上的士兵向曹营大喊,「谢谢丞相的箭!」这时曹操才知道受骗了,但他想要追赶却已经来不及了!这一个事件,使得曹操非常的愤怒,同时也使周瑜非常的佩服!在当时来讲,魏国是实力最雄厚的;东吴是擅于水战的;而蜀国的力量是最微弱的!而蜀国却能和两雄并立,得到三分天下,可以说诸葛亮的居功是最大的。
刘备临死的时候,将辅佐儿子的重责大任托付给孔明,而孔明也确实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一直到他病重身亡之前,还是不断地在为蜀国的命运担忧。孔明在带兵出征前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字字血泪,句句出自肺腑。难怪后人都说读「出师表」而不落泪的,必是「不忠」的人了。就因为「忠」「义」思想贯穿了三国演义的全书,因此想要夺取汉室天下取而代之的曹操跟孙权,都被视为是犯下了「不忠不义」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