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项羽来说,自巨鹿一战掌握北线楚军,并威服诸侯之后,不但楚国上下诸将无人可以与之为敌,就连其他诸侯也只能俯首听命,有此实力又怎会将芈心放在眼中。
对于其他楚系将领来说,项羽势大难以与之为敌,与其和他对抗,不如顺服于他,以保权位。因此当项羽分封天下时,楚系将领(刘邦、英布、吴芮、共敖等皆先后就国,反抗项羽的则皆非楚将,如陈余为赵将、韩广为燕王、田荣为齐相)无一顺服。其后项羽更下令英布、吴芮、共敖暗杀芈心时,作为芈心近臣的共敖不但没有反抗项羽,反而参与行动,这也足以说明,芈心对于向来亲己的将领都失去控制了。在此局面下,芈心是否庸君,根本与其有无能力自保无关了。
至于芈心之死,坦白说对于时局影响不大,因为对于其他五国后裔来说,楚王被杀与否,根本与他们无关。而对于楚系诸将来说,芈心在失去宋义之后,便毫无实力可言,他的死其实无关紧要。只是对于反项势力(刘邦)而言,要明确立下一个大义名份,以作为反对项羽的「合法性基础」,那么谋害故主,违反誓言,便成为一个不错的政治宣传。
芈心并非一个想浑浑噩噩渡日的傀儡。从项梁败死之后来看,芈心迅速整合吕臣与项羽两部,将这两部军队的指挥权直接掌握起来史料中记载:「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且在官职任免上,刻意重用吕青、吕臣父子,以吕臣为司徒、吕青为令尹,拉拢原张楚系的军队,以作为压制项氏的武力资本。再看其后楚军重整后,刻意任命项羽为末将,归属宋义指挥,都可见芈心确实有排抑项氏的用意。因此,芈心显非一个甘为傀儡之辈,只是他无法料到,项羽不但夺取兵权,更以此立下大功,从而使项羽不再为其所制。
在我看来,芈心要在后方扩大其个人武力,有其难处。作为楚系反秦军领袖,在宋义、刘邦等楚军出击后,必然要耗费资源在前线补给上,而刚复兴的楚国是否有能力在维持前线作战的同时,又在后方扩张军力,这点是十分值得商榷的。毕竟复兴后的楚国国力并不稳固,对于地方控制的能力有限,而且地方军将大多也是观风之辈,因此当实力对比发生逆转之后,芈心就难以与项氏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