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封立了那么多功勋 刘备为什么还要赐死他

刘封立了那么多功勋 刘备为什么还要赐死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206 更新时间:2024/2/6 10:04:38

《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关羽父子被擒后遇难。这期间,关羽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助。但两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遭难。

关公死后,廖化去成都哭告刘备:“关公父子遇害,实刘封孟达之罪,乞诛此二贼。”刘备听闻噩耗后,悲痛欲绝,想立即派人捉拿刘封,押解回成都问罪。

诸葛亮害怕刘封借故逃跑,向刘备献上一条欲擒故纵之计,将刘封调往绵竹升为郡守,孟达闻讯后就投降了曹操。诸葛亮随即命刘封讨伐孟达,孟达却来信劝降刘封,刘封怒撕孟达的劝降信:“此贼误吾叔侄之义,又间吾父子之亲,使吾为不忠不孝之人!”随后亲自披挂上阵奋勇讨贼,终因寡不敌众败回成都,被刘备和诸葛亮推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如此看来,对关羽的见死不救,成了刘封被赐死的主要原因。那么,刘封之死,真的是他对关羽见死不救吗?确实,刘封本有机会救援关羽,但他却袖手旁观,不施援手。这固然有错,不过,这个过错,也不至于构成死罪。实际情况是,当时的荆州全境已被魏吴占据,吕蒙又布下天罗地网,欲置关羽于死地。此时的东吴兵精将勇,即便刘封倾其全力营救,也是杯水车薪,未必能保关羽父子周全。

他出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孟达的离间之言,没有出手相救,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刘封毕竟还是刘备名义上的长子,他曾追随刘备战荆州,攻汉中,夺西川,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和孟达攻取上庸,深得刘备信任,算得上是蜀汉政权的开国功臣。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身份特殊,战功卓著的功勋之臣,为何还是因一念之差就人头落地了呢?

其实,刘封的悲剧,并非仅仅是他对关羽的见死不救,这样的结局恰好就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

众所周知,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本名寇封,刘备“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义子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被刘备封为了副军中郎将,此时的刘封,还是刘备眼中的爱子和爱将,深得刘备赏识。但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的地位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在公元219年,刘禅被立为太子后,刘封的结局似乎就已经决定了。于是在公元220年,刘封就被刘备赐死了。这也就说明了,刘封的死最为关键原因,还是皇位的继承问题,他成为了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政治的牺牲品。

在宗法制度中,其核心就是嫡长子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坚持的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庶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首要考虑的就是嫡长子,不管这位嫡长子是否具有君临天下的能力,也不管他的德行才干如何。如果嫡妻无子,才考虑庶妻中地位最高之子,也不会顾及这位被立者是否服众。

作为刘封和刘禅,都有被立为太子的条件和机会,但刘备肯定希望立刘禅,毕竟他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且按照宗法观念,立刘禅为太子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偏偏刘禅生性懦弱,缺乏主见,而与之对应的刘封,则性情刚猛,骜不驯,颇有见地。因此,刘备担心在自己去世之后,刘封会成为刘禅的最大威胁,于是痛下决心,将刘封置于死地。

在刘封被杀这件事上,诸葛亮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国志》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这说明,也许是刘备顾念养子之情和刘封的才干,并没有必杀之心,但在诸葛亮的一番提醒下,刘备才明白,一旦自己去世,为人“刚猛”的刘封若起意夺位,平庸而生性和顺的刘禅绝不是他的对手。

由此可见, 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除掉刘封是势在必行的。正是担心 “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才促使刘备下了赐死刘封的决定。当然了,诸葛亮这样说,会不会与他为了日后能很好地控制刘禅,避免刘封掣肘做准备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刘封死前,曾哀叹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后悔之情溢于言表。当刘备听说刘封之言后,难言悲痛之情,不免“为之流涕”。如果刘备不是假惺惺,也足可见其对赐死刘封,心里是很无奈的。

标签: 三国蜀汉刘备刘封

更多文章

  • 和珅的权力只是靠着皇帝的宠爱得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和珅

    和珅是我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大奸臣,他贪污腐败的银子足足能够填满大半个清朝国库。人们常说,和珅能够这么肆无忌惮完全是因为乾隆皇帝偏爱,但这个说法却有失偏颇。和珅并不只有乾隆这一个靠山,他在军中颇有权力的弟弟和琳,才是他最大的靠山。兄弟二人母亲因难产去世,九岁时父亲又早逝,族中亲戚见两个孩子孤苦无依经常对

  • 封神演义里,为何残暴的纣王都被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纣王有多残暴,老版封神榜 纣王,纣王真的有这么残暴吗

    人道封神的有纣王、伯邑考、黄飞虎、邓九公等等。阐教封神的有杨任、邓华、殷郊、殷洪、黄天化、土行孙、申公豹等等。截教封神的有赵公明、三霄娘娘、火灵圣母、闻仲等等等等。纣王题诗亵渎女娲娘娘,然后还做了许多十恶不赦的事,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殷郊殷洪、造炮烙、建鹿台、残忍杀害大臣、挖比干心、敲骨验髓,剖腹验孕。

  • 还跪在100年前?教授将夏朝拱手让给埃及,文化自卑就是这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夏朝的社会文化,埃及夏朝知乎,夏朝的详细讲解视频

    可事实上是,在1928年-1999年出土的十几万甲骨文碎片中,只有商朝的宫殿以及甲骨文碎片,找不到任何夏朝残留的证据,就连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夏朝的记载也是从游历山川大河四处收集言论而来。任何事情都无法万无一失,商朝想要做到将存在了500年夏朝的存在痕迹全部抹去,这并不现实。可截止到现在,夏朝确实是

  •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秦国从哪里来的,为何最后变成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武王与秦始皇谁厉害,武王分封诸侯纪录片,秦国是周王分封的吗

    周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随后,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王室,但是这种制度天生便有他们的缺陷,那就是诸侯国的权力会很大,那也就造成了虽然在初期分封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后期则造成了分封割据的局面,更是导致了周朝的灭亡。据相关典籍记载,秦国嬴

  • 在《封神演义》中,神仙们为什么要推翻商朝?商朝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谁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周武王推翻商朝的原因,封神演义中的真实故事

    而提到武王伐纣,可能大家会想到《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在书中,不仅周室要灭了商朝,而且很多神仙大佬也要推翻商朝。最终,周武王在各路神仙,以及天下诸侯的相助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成功的推翻了商朝。那在《封神演义》中,神仙们为什么要推翻商朝?商朝到底做错了什么呢?首先,在《封神演义》中,有几位圣人人物

  • 我国的第一代汉字是甲骨文,可是你知道甲骨文还有前身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陕西的甲骨文和安阳的甲骨文,陕西甲骨文和河南甲骨文区别,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成熟的文字吗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历史,知道中国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且在上古的传说中是黄帝的部下仓颉发明了汉字,仓颉也是一位神人,身上有四眼。但是虽说中国的第一代汉字是甲骨文,可是你知道甲骨文还有前身吗?甲骨文的发现距离现在其实并不是很久远,它的发现也具有偶然性,人们将刻有甲骨文的龟甲视为宝贝,对甲骨文的研究也没

  •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周天子是怎样退出历史舞台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封神榜1981老版文王拉车,文王拉车八百步出自哪里,周文王拉车800步是真的吗

    后来,随着地方诸侯内部的一些士大夫阶级的坐大,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晋国也出现了三家分晋,这两件事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战国时期的来临。这时候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降低,周天子只能独守在周王畿一隅,战战兢兢地看着七国之间的谋略、合纵、连横。 那么周天子在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又是怎样的待遇呢? 一、最后一位周

  • 三星堆文明和殷商文明,有明显差异,算是中华文明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吗,三星文明,殷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根据基因研究汉族的祖先是从东南亚通过云南和四川然后到的中原,汉族的祖先古羌人活动地带就在三星堆汶川这些地方,兄弟民族藏族则在云南和四川和华夏族分道扬镳一路向北。云南的独龙族汉族祖先基因最纯达到100%。所以华夏文明大概率是起源于四川盆地周边而不是黄河流域。之所以三星堆被质疑文化归属,是因为他有大量的

  • 妲己常在宫中吃人,宫里天天少人,纣王作为皇帝为何都没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纣王叫妲己美人,妲己纣王吻戏老版,妲己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

    妲己,名妲,己姓,有苏氏,有苏国酋长之女,故又称苏妲己。传貌美甚,后入宫受帝辛宠幸。于是,故事拉开序幕。狐妖妲己宫中吃人20年传妲己是狐妖,美极而魅惑;纣王残暴昏庸。他俩是祸水+昏君之绝配。“天下之恶尽归焉”。纣王朝政荒废,六亲尽绝,和妲己终日酒池肉林,寻欢作乐。但妲己终究是妖,忍不住吃人本性。纣王

  • 甲骨文没有提到夏朝,是否说明中国夏朝,在历史中并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有关资料,甲骨文在夏朝出现过吗,夏朝甲骨文

    周人称商为殷,而商人自称商;周人称夏为夏,而夏人未必自称夏,商人也未必称夏为夏,所以在商甲骨文里找夏没意义。我们知道商代的文字载体有多种,而且对应的功能也不一样,最著名的就是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用于祭祀鬼神先祖以及占卜活动,所以它记载“夏”或者“禹”的可能性偏小。而甲骨文和商代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