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成祖朱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何后世评价他远迈汉唐?

明成祖朱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何后世评价他远迈汉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458 更新时间:2024/1/19 19:48:33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洪武三年,朱棣受封燕。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永乐年间,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更加拓展和稳固,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皇帝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

那么,为什么后世会评价朱棣远迈汉唐,甚至还有人说论功绩无人能与之比肩呢?

朱棣当了20多年皇帝,这期间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等等,但凡能完成其中一件事的都足已可称之为明君,而朱棣一朝就全部完成了,不愧永乐大帝之名。

朱棣一生精通武略,北平鞑靼南定安南;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许多国家来朝;疏通了河道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增强了经济的发展;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为人津津乐道,他在位的二十多年明朝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五征漠北

虽然打击游牧民族各朝代都有,但五征漠北,在历代皇帝中他应该是唯一亲征的一个。在洪武年间 ,燕王朱棣曾经驻守北部边疆(今北京一带),数次与蒙古势力交战,因此深知北部边疆的稳定,对明王朝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在其执政的二十二年间发动了五次对漠北的征讨,北征打击了蒙元贵族残余势力对中原的骚扰,维护了边境的安宁,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朱棣这位马上天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明王朝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之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下西洋

七下西洋可就只有明朝这独一份了,下西洋的政治意义很大,因为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缘故,很多西洋国家依然认为当时还是元朝当政,通过这多次下西洋,明朝展示了强大的国力“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国力,引得万国来朝。

迁都北京

当时虽然蒙古被赶回草原了,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曾经的元大都。朱棣也为了更好地对付蒙古,所以才将都城迁到北京。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同蒙古人死磕,天子守国门为的就是这个。在北京附近屯集重兵,既可以防止北方蒙古势力的偷袭,也可以亲自牢牢掌控住兵权。

而且,南北方经济发展一向不平衡,永乐年时,南方经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已经发展起来了,而北方连年战乱,有待开垦,迁都北京可以将人力物力财力带到北京,这样有利于发展北方一带的经济,这样有利于在经济上控制蒙古,支持东北,改善南北方的经济比重,而且,当时朝堂上南人的势力太大了,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它们进行打压。而且还平衡了南北方的经济差距。

修永乐大典

朱棣亲自撰写了序言,历经四年完成,并定名为《永乐大典》。全书计有22877卷,另加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大典》克服了资料不广泛等缺陷,成为我国古代最值珍贵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即便到如今,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参考资料。修永乐大典,极其弘扬了文学文化,即便唐宗汉武在这方面都差了许多。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承认朱棣的确是最杰出的的帝王之一,不过,在华夏千年历史长河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人的功绩也是震古烁今的,所以说无人可与之比肩我觉得有些过了。

标签: 明朝朱棣

更多文章

  • 因为其墓碑上的一个字,康熙皇帝不愿给孔子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康熙

    在清朝一统中国后,想要笼络天下文人的心,也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所以信奉孔孟之道是很好的办法,毕竟孔子以及儒家占有太重要的历史地位了,所以很多朝代的君主都会尊崇孔子。在清朝也是实行这样的政策,顺治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而康熙帝南巡有三次路过曲阜,在以前这里是文化的圣地,所以康熙帝也自然要去祭拜孔

  • 康熙智擒鳌拜,为何没将他处死而是终身监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康熙,鳌拜

    康熙十五岁时候智擒鳌拜,至今仍被传颂。可是冒着风险把他抓住了,为什么不直接鳌拜处死呢?这是康熙皇帝的又一高明之处,因为当时他不敢。鳌拜剧照(图片来自网络)鳌拜此人是三朝元老,自皇太极时,鳌拜就领军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公元1637年,鳌拜攻克皮岛;其后取得松锦大捷,之后追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击溃张献忠攻

  • 清代皇宫里红杏出墙的妃子被努尔哈赤发现后,并没有杀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努尔哈赤,阿巴亥

    在清代后宫里,真的有红杏出墙事件,一个是在努尔哈赤的后宫,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后宫,今天我们来说的是努尔哈赤后宫中的红杏出墙事件。阿巴亥剧照(图片来自网络)天命五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小福晋代音察秘密向努尔哈赤举报大妃阿巴亥。接到代音察的举报,努尔哈赤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简直不可相信,这绝对不是真的。因为,他

  • 清朝为啥有9位皇帝死在冬天?皇帝也能冻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顺治,康熙,同治

    在清朝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如果从清朝入关开始算共有九位皇帝,而这几位皇帝却大多都死在了冬天里。春节过后天气还是一样的寒冷,所以这里把这一段时间也归到冬天里。在春节刚过的时候有三位皇帝去世,顺治皇帝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乾隆皇帝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道光皇帝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这三位皇帝都死在

  • 他是林彪的同学,地位在林彪之上为了不连累战士而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民国,林彪,袁国平

    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名将,包括: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等等。不过,当时给漏掉了一位大人物袁国平。袁国平(图片来自网络)说袁国平是“大人物”,一点也不夸张,甚至可以说,上面列的这些

  • 清朝的县衙除了县太爷和师爷外,还有这些被古装剧所忽略的衙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县太爷,衙役

    清代州县衙门官吏上班之时,也要举行仪式,据说这是从东晋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当时的大学问家俞樾讲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有一个叫做支道林的去江东拜见友人,回来的时候,有人问他看到了什么。他回答说:“见一群白项乌,但闻唤哑哑声。”俞樾说,这就是所谓的“唱喏”。

  • 他是清朝最可怜的嫡皇子生母被打入冷宫,自己死后还被父亲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乾隆,永璂

    嫡皇子,即皇后所生的皇子,在宗法关系方面,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都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尤其是古代社会崇尚嫡长子继承制,这就更凸显了嫡皇子的重要性。清朝入关后,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嫡子越来越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然而,嫡子似乎被附上了魔咒一般,唯一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便是道光帝。爱新觉罗·永

  • 这个人是张学良的副官,后来成为开国上将,地位比大将还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民国,张学良,吕正操

    在开国上将中,有三位是从国军中起义过来的,大家都不陌生了,其实,还有一位上将的身份也很特殊,就是吕正操,辽宁海城县人。吕正操原是东北军的名将,张学良非常信赖的副官,在西安事变时,吕正操作为张学良的亲信,全程参与了事变的过程。正是在这次事件中,吕正操结识了周恩来,很快就被周恩来无与伦比的魅力所折服,最

  • 王震将军手里的这个神秘武器,曾令日军闻风丧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民国,王震

    在抗日战争中,土八路善用手榴弹是出名的,连《铁道游击队》里面都要给芳林嫂带上一个砸老松岗。可真正在战斗中,土八路的手榴弹却是经常出毛病的,并不那么好使。美国记者拍摄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这位后来的国家副主席手持一枚德式M-24手榴弹1939年9月下旬,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突袭晋察冀三分区熊伯韬的老巢陈

  • 孙立人的军事才华当属国军第一,为什么始终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民国,蒋介石,孙立人

    在国军名将中,公认薛岳歼灭日军数量最多,但其实薛岳在长沙会战时是战区司令,具体的战功不应该算在他的头上。在军、师一级的名将中,歼灭日军数量最多的,还要数孙立人。在第二次入缅作战时,孙立人率新38师击溃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十八师团,共歼灭日军3.3万余人,歼敌数量在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