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蒙为何要违反孙权的命令,强行杀了关羽

吕蒙为何要违反孙权的命令,强行杀了关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49 更新时间:2024/1/17 11:13:28

吕蒙为何要违反孙权的命令,强行杀了关羽呢?事实上,并不是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相反,孙权是非常想杀关羽的!倒是吕蒙有可能并不想杀关羽。不得不说,孙权这一步棋走的是非常的臭,他放弃了鲁肃的联合刘备进攻曹操的战略,反而想要攻灭刘备,和曹操二分天下,真的是愚蠢至极!要不是曹操死后,把位置传给了愚蠢的曹丕,估计孙权的结局会很惨,很可能成为三国中率先被灭掉的势力!

关于“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还要杀”的这个说法,其实并非是正史记载,而且也并非是三国演义的原著记载,这完全就是《新三国》的脑洞,不得不说,这位编剧还是懂点历史的,只不过他把关注的重点放错了!

按照这位编剧的思路,孙权是不想杀关羽的,他担心一旦杀掉关羽,刘备的复仇怒火就会燃烧到东吴,因为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太好了。从这里来看,编剧还是用了一点心思的,他知道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好,会为了关羽不惜一切,他也知道孙权这人并不傻,按照孙权能够统治东吴这么多年的纪录来看,孙权玩权谋的能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的,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不杀关羽确实能给东吴带来许多的好处。

孙权不想杀关羽,于是派陆逊去向吕蒙传令,坚决不要击杀关羽,结果吕蒙贪功,直接把关羽给杀了,酿成大错。于是“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还要杀”的说法便传了出来。

事实上,按照我们上述的分析来看,新三国的编剧还是动了心思的,考虑到了孙权的能力,认为孙权不会干出那么愚蠢的事情,这是编剧的优秀之处。不过这个编剧的脑洞实在太大了,他修改的这个情节,其实完全不符合三国正史的记载,甚至于说还并不符合三国演义的说法!

三国演义小说中,关羽在被吕蒙偷袭后,退守麦城,想着刘备派援兵前来相助,他还想重新夺回荆州,但遗憾的是,上庸的刘封拒绝出兵相助,而益州那边的援兵也迟迟不见踪影,所以关羽忍无可忍,只能弃守麦城,准备先突围去成都。可此时他的最佳突围机会已经失去了,最终被潘璋俘获。

俘虏关羽后,孙权一开始也没想杀关羽,想要劝降关羽,但是关羽拒绝投降,且孙权手下以关羽投降曹操一事劝阻,证明关羽不可能真心投降,所以最终孙权下令将关羽诛杀!

原文: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

从这里可以看到,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吕蒙倒是并没有表明想要诛杀关羽的看法,诛杀关羽,完全是孙权在操作,可见真正想杀关羽之人,乃是孙权!三国演义和新三国对于关羽的死,看法是不同的,那么在正史中,到底是谁想杀关羽呢?吕蒙还是孙权?

按照正史分析来看,本文认为真正想杀关羽之人,乃是孙权!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下面来好好分析一下!

站在我们后世的观点来看,当年孙权偷袭荆州,其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孙权简直是太愚蠢了!可以说,到了现代社会,对于孙权,基本就没有多少好评,大家都认为他把一步好棋给下臭了,导致了蜀汉的式微,导致了东吴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然而这其实都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评价的,我们是知道历史的发展趋势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孙权做错了,当年他不该这么干,但是站在孙权当年的角度来看,他可并不认为自己干错了,甚至于说,孙权和当时的东吴众人还认为,他们干了一件非常有利于东吴的事情!

事实上,当年东吴唯一一个拥有战略眼光之人,或者说开了上帝视角之人,乃是鲁肃!只有他知道东吴要想生存,要想做大,要想一统天下,必须得联合蜀汉,所以当刘备拒不归还荆州时,鲁肃还能比较克制,没有大肆对刘备动兵,因为他知道,一旦和蜀汉决裂,以东吴的实力来看,根本不足以和曹魏抗衡,最终将会亡于曹魏之手。不得不说,鲁肃的战略眼光是真的非常独到精准的,他基本是能看到三国历史走向的!在他的影响下,孙权也一直在坚持走联盟刘备的路线,而且这条路是越走越顺畅的。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自从孙权和刘备联盟之后,两家的发展势头都是非常好的,相反,原本是天下第一大势力的曹操,发展是越来越不那么舒畅了。曹魏内部不稳,汉献帝时不时搞点小动作,让曹操伤透脑筋,曹操本人治理国家的能力又不行,搞得内部叛乱不断,而且刘备在汉中还把曹操痛揍了一顿,让晚年的曹操疲于应付。之后的关羽甚至在襄樊之战中直接俘虏了曹魏三万精兵,打得曹操都拿不出更多的精锐士兵了,补充给徐晃的士兵很多都是新兵。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魏的实力已经衰弱到了低点,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了。只要等到曹操这个掌大局的人一死,刘备、孙权群起而攻之,曹魏内部的那些人在一闹,那曹魏很可能被打崩。刘备、孙权入主中原,并不是一件不可实现之事!可以说,只要有鲁肃的存在,一直保持着和刘备的联盟关系,那么天下的形势真的会发生大变!遗憾的是,就在这大变到来之前,鲁肃死了,而鲁肃死后,东吴新上任的都督吕蒙,那可就纯粹是一个武夫,虽然军事能力不错,但战力眼光差得太多了!也正是他,改变了孙权的战略思想!

鲁肃认为,曹操雄踞北方,实力非常强大,对东吴的威胁很大,单凭东吴一家,根本不足以击败曹操,所以孙权应该联盟刘备,一起对抗曹操。但是吕蒙却认为,曹操军队擅长陆战,不擅长水战,东吴可以凭借长江天堑抵挡曹操。东吴只需要出兵占据襄阳,掌控长江上游,然后再调拨一支军队巡游长江,便可以高枕无忧了,既不用怕刘备也不用怕曹操!

《三国志》: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不得不说,吕蒙的这个计谋,从战术上来说,是行得通的。短时间内确实是可以挡住曹操和刘备的进攻。但是他的计谋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此计要能实施,必须保证曹操永远训练不出水军,可这现实吗?长远来看,曹操要想拿下东吴,势必要大规模训练水兵,只有这样才能打过长江,所以长远来看,东吴肯定是挡不住的,这正是吕蒙短视的地方!说好听点,吕蒙这是短视,说不好听,吕蒙这完全就是“只管生前享乐,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做法!

鲁肃活着时,吕蒙遭到压制,孙权还是赞同鲁肃的看法。不过当鲁肃去世后,吕蒙开始上位,孙权的看法便随之改变了。

《三国志》: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看这份记载,鲁肃死后,孙权还是想着进攻徐州,以此配合刘备集团在另一边的作战。但是吕蒙直接说徐州就算打下来,还是守不住,不如去打荆州,这样就可以完成全据长江的目的,根本不用怕刘备和曹操。可以看到,从始至终,吕蒙想的都是全据长江,想的都是自保,他根本就没想过怎么去一统天下!这便是他不如鲁肃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孙权一改鲁肃时期积极进取的策略,开始转向保守。或许说这并不算是保守,但很明显,孙权走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孙权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偷袭了荆州,而且在取得荆州以后,孙权并没有停下步伐,反而是派人继续向前推进,杀入了川中!如果说,偷袭荆州,乃是孙权受到了吕蒙的影响,想要全据长江,以求自保,那么接下来杀入川中,这便是孙权的另一个战略了,那就是占据益州,将益州、荆州、扬州连成一片,以图和曹操平分天下!事实上,这个战略当年周瑜就曾经提出过,并准备实施,结果随着周瑜的去世,这个计划搁浅了。

现在孙权重拾这个计划,这就说明,从他偷袭荆州那一刻开始,他想的就并不是自保,而是换一条路进攻,他还是有争霸天下的雄心的,只不过东吴军队的陆战能力确实太弱,始终打不进益州,攻不下永安城,直到蜀汉灭亡,他们都没能打进去。既然孙权有心争夺天下,执意要和刘备决裂,要攻取益州,那么他对关羽,就不会再手下留情了,毕竟关羽这人军事能力颇为强悍,与其留给刘备,还不如一刀杀了干净!

综合来看,“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还要杀”的这个说法,其实完全就是《新三国》的一家之言,不足为信!站在正史的角度来看,孙权之所以抛弃“联合刘备共同进攻曹操”的战略,其实是想走另外一条路,这条路就是当年周瑜提出的攻占益州,和曹操平分天下的战略,只不过孙权没有实施成功!既然孙权下定决定要实行二分天下的战略了,要和刘备决裂了,那么击杀关羽其实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毕竟关羽那么强,且对刘备无比忠心,把他留下来就是个隐患,还不如一刀杀了干净!所以说,真正想杀关羽的人其实是孙权!

标签: 三国东吴吕蒙

更多文章

  • 马谡为什么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扎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蜀汉,马谡

    马谡失街亭,这段三国历史,大家非常熟悉。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不知道派谁去守街亭,犹豫不决,马谡毛遂自荐,最后诸葛亮派他去守。结果马谡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扎,导致街亭失守。然而正史记载的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守街亭。刘备曾经建议诸葛亮对马谡的任用要慎重,为什么诸葛亮没

  • 西汉只会饮酒作乐的宰相,死后却被百姓歌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西汉,曹参

    西汉有一位只会饮酒作乐的宰相,死后却被百姓歌颂,这个人的名字叫曹参。当初跟着刘邦一起干事,立功无数,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就被安排去辅佐齐王刘肥。在萧何临终的时候,汉惠帝刘盈就让他给自己找一个人来当宰相。当时萧何就说只有曹参才是最佳人选。于是曹参就被刘盈任命为宰相。当上宰相之后,曹参的好日子就来了

  • 东汉皇帝寿命都不长,东汉国祚为何还有近两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朝,东汉

    东汉时期,中华大地正处于从封建贵族制度和帝国制的博弈时期。东汉三大支柱之一的士族,可以说是不世袭的世袭,名义上不能世袭,但实质上却垄断了仕途。东汉的地方官虽然是朝廷任命,但随着东汉中后期到来,地方士族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州牧制度后,地方割据逐步成型。这意味着,老百姓被地方豪门控制,很难有效团结起来,

  • 孙策创立了吴国,为什么没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东汉,孙策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相信大部分人还是看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也会去看《三国演义》翻拍的电视剧。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它们的主要视角都放在了刘备的身上,也就是蜀汉。对于其他两个国家描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今天我们就先把刘备放一边,讨论一下吴

  • 拥立唐代宗继位的李辅国,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李辅国

    唐代宗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后来被立为了太子。可是我们都知道太子这个位置,如果没有登基,那么还不如一个普通皇子呢,果不其然,唐肃宗病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当时的皇后企图废了他,改立别人,恰好被大宦官李辅国知道了,于是他派人把太子李豫保护了起来,所以严格来说,李豫是被李辅国拥立为帝的。这个李辅国早年间因为

  •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没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西汉,王莽

    西汉后期,随着政权力量的衰弱,基层的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权的驾驭能力,土地兼并剧烈、奴隶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动摇了政权的统治基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统治者与平民几乎演化为敌我双方,帝国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汉平帝即位以后,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辅政,权势日益膨胀,最终在初始元年

  • 唐高宗李治改立武则天作为皇后,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有那么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李治,武则天

    武则天从感业寺重回皇宫后,经过了重重的磨难,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有了唐高宗的爱情和认可,而且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武昭仪了,从一个没有级别的宫女到从二品的昭仪,武则天不满足,她的目标是皇后。可是,在看门第的隋唐时期,武则天出身低微,她要当皇后,大臣们是否同意,唐高宗心

  • 李隆基曾是一代英明之主,晚年生活为何那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唐玄宗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明皇,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后,接受李旦的禅位,成为了一代帝王。在早期唐玄宗那是没什么说的,励精图治,使大唐国力达到巅峰,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在他执政的中后期,他开始安逸享乐,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都城长安被攻破了,他也带人逃了出来,可没有

  • 桓温作为东晋的权臣,桓温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朝,东晋,桓温

    桓温,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出生宦官世家的桓温,不仅俊美,还是文武双全之人,于是晋明帝就招为驸马,桓温作为驸马,带兵打仗,先后灭掉成汉,有多次北伐,慢慢的,桓温开始掌握朝中大权。随着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的声望大减,原本回朝接受九锡的愿望落空。于是便有了效仿霍光,废黜

  • 阴险狡诈的李林甫,为什么能独掌大权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李林甫

    盛唐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时代,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外交上,都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这一切都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开元之初,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张说等宰相,使大唐一步步坚定地走向了盛世。期间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比如张九龄、贺知章、王维、李白等等,他们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或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