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谡为什么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扎呢?

马谡为什么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扎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30 更新时间:2024/1/17 19:41:05

马谡失街亭,这段三国历史,大家非常熟悉。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不知道派谁去守街亭,犹豫不决,马谡毛遂自荐,最后诸葛亮派他去守。

结果马谡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扎,导致街亭失守。然而正史记载的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守街亭。刘备曾经建议诸葛亮对马谡的任用要慎重,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听取刘备的建议呢?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马谡名气大

马谡在荆州地区很有名气,马谡兄弟五人,他排行最小,他们兄弟都很有才华和名气,被称为“马氏五常”,因为他们兄弟五人的字都有一个常,所以叫五常。在封建社会名气是很重要的,他能让人敬重、佩服,所以诸葛亮在安排守街亭的人选时,他认为马谡的名气可以服众,能让驻守军队上下一条心,团结抗敌。

马谡的名气让诸葛亮很看重,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无形资产,可以加以利用,达到出奇的效果。马谡的名气是诸葛亮考虑用他的一个因素。

二、马谡的经历

刘备病重期间,建议诸葛亮要慎重任用马谡,可是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因为诸葛亮认为马谡经过了考验。比如马谡跟随刘备入川后,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雋太守等,而且马谡的才气超过常人,很喜欢讨论军事谋略。

这让诸葛亮看到马谡时觉得马谡很像他自己,因此对马谡有一种亲切感。因此当刘备认为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时,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他让马谡做了参军,经常和马谡讨论军事。

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南征时,诸葛亮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的计策,降服了孟获,平定了南方的叛乱,让诸葛亮能够一心北伐,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经过南征,诸葛亮很看好马谡,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北伐时诸葛亮再次带上了马谡,并委以重任,要他带兵上前线,守街亭。

诸葛亮觉得马谡有了南征的经历,就有了实战的经验,能够上前线展示他的才华了,所以马谡一系列的经历,让诸葛亮大胆地用了他。

三、培养后备力量

诸葛亮力排众议,要重用马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培养后备力量,他其实想让马谡能够接任他的位置。诸葛亮北伐时,年龄已到中年,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他急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接替他位置的人。而马谡在南征时的表现,让诸葛亮很满意,并让诸葛亮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决定培养他为后备力量。但是马谡没有亲自带过兵上前线,如果诸葛亮就这样让马谡接任,马谡很难让人信服,所以在北伐时,诸葛亮要马谡带兵上前线,镇守街亭。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够立功,那么诸葛亮日后也好为他说话,但是事与愿违,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为此也很后悔,培养接班人的计划也耽搁了,后来才有了姜维,但是姜维也不是很理想的接班人,所以诸葛亮之后,蜀国再也没有能力完成统一中原,恢复汉室的愿望了。

诸葛亮想培养后备力量,是正确的,然而有些操之过急。马谡有军事理论,但是没有军事方面的实战经验,他参加了南征,但也只是个参军(军事参谋)而已,没有亲自带兵打过仗。北伐时,诸葛亮就不应该让他成为主将,带兵守街亭。诸葛亮完全可以派一名大将为主将,然后委任马谡为副将,让马谡逐渐增加实战经验后,再委以重任。

这样马谡就会更成熟,能够让他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马谡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接任者。但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重来。诸葛亮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忙中出错,悔恨晚已。人无完人,诸葛亮虽然很有智慧,很有能力,但难免犯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接受,可以理解他的错误,但是对蜀汉来讲,这是一个大的损失。所以从诸葛亮用马谡这件事,可以发现“百年树人”是一句很正确的话。

培养人才,要根据客观规律,不能因为急,就让被培养者提前进入不该进入的工作,造成“拔苗助长”的后果。我们通常说,急事要缓办,也是这个原因。其实,现代很多人都会犯诸葛亮这样的错误。比如一些家长,让学龄前(6岁以前)的孩子,提前学语文、数学、甚至学英语,这都是不合适的。

所谓的学龄前,就是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没到学习的年龄,却非要孩子学习,就是违反了孩子的生长的规律。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过早让孩子开始学习,孩子就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了,并且还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习成长。正如马谡被诸葛亮强行启用,最终却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从这件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教育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

标签: 三国蜀汉马谡

更多文章

  • 西汉只会饮酒作乐的宰相,死后却被百姓歌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西汉,曹参

    西汉有一位只会饮酒作乐的宰相,死后却被百姓歌颂,这个人的名字叫曹参。当初跟着刘邦一起干事,立功无数,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就被安排去辅佐齐王刘肥。在萧何临终的时候,汉惠帝刘盈就让他给自己找一个人来当宰相。当时萧何就说只有曹参才是最佳人选。于是曹参就被刘盈任命为宰相。当上宰相之后,曹参的好日子就来了

  • 东汉皇帝寿命都不长,东汉国祚为何还有近两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朝,东汉

    东汉时期,中华大地正处于从封建贵族制度和帝国制的博弈时期。东汉三大支柱之一的士族,可以说是不世袭的世袭,名义上不能世袭,但实质上却垄断了仕途。东汉的地方官虽然是朝廷任命,但随着东汉中后期到来,地方士族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州牧制度后,地方割据逐步成型。这意味着,老百姓被地方豪门控制,很难有效团结起来,

  • 孙策创立了吴国,为什么没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东汉,孙策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相信大部分人还是看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也会去看《三国演义》翻拍的电视剧。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它们的主要视角都放在了刘备的身上,也就是蜀汉。对于其他两个国家描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今天我们就先把刘备放一边,讨论一下吴

  • 拥立唐代宗继位的李辅国,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李辅国

    唐代宗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后来被立为了太子。可是我们都知道太子这个位置,如果没有登基,那么还不如一个普通皇子呢,果不其然,唐肃宗病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当时的皇后企图废了他,改立别人,恰好被大宦官李辅国知道了,于是他派人把太子李豫保护了起来,所以严格来说,李豫是被李辅国拥立为帝的。这个李辅国早年间因为

  •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没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西汉,王莽

    西汉后期,随着政权力量的衰弱,基层的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权的驾驭能力,土地兼并剧烈、奴隶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动摇了政权的统治基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统治者与平民几乎演化为敌我双方,帝国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汉平帝即位以后,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辅政,权势日益膨胀,最终在初始元年

  • 唐高宗李治改立武则天作为皇后,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有那么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李治,武则天

    武则天从感业寺重回皇宫后,经过了重重的磨难,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有了唐高宗的爱情和认可,而且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武昭仪了,从一个没有级别的宫女到从二品的昭仪,武则天不满足,她的目标是皇后。可是,在看门第的隋唐时期,武则天出身低微,她要当皇后,大臣们是否同意,唐高宗心

  • 李隆基曾是一代英明之主,晚年生活为何那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唐玄宗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明皇,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后,接受李旦的禅位,成为了一代帝王。在早期唐玄宗那是没什么说的,励精图治,使大唐国力达到巅峰,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在他执政的中后期,他开始安逸享乐,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都城长安被攻破了,他也带人逃了出来,可没有

  • 桓温作为东晋的权臣,桓温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朝,东晋,桓温

    桓温,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出生宦官世家的桓温,不仅俊美,还是文武双全之人,于是晋明帝就招为驸马,桓温作为驸马,带兵打仗,先后灭掉成汉,有多次北伐,慢慢的,桓温开始掌握朝中大权。随着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的声望大减,原本回朝接受九锡的愿望落空。于是便有了效仿霍光,废黜

  • 阴险狡诈的李林甫,为什么能独掌大权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李林甫

    盛唐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时代,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外交上,都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这一切都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开元之初,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张说等宰相,使大唐一步步坚定地走向了盛世。期间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比如张九龄、贺知章、王维、李白等等,他们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或在文

  • 唐玄宗李隆基决意处死上官婉儿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唐玄宗,上官婉儿

    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明皇李隆基一生功过相伴。他前半生励精图治,将大唐盛世推至顶点;后半生沉迷爱情,为大唐由盛转衰埋下祸根。上官婉儿亦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少有的女政治家,引领唐诗风潮。可身为臣子,毫无忠诚可言,非但几次三番易主求荣,还惑乱宫闱 。尽管如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