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的是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真的是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吗,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98 更新时间:2024/2/12 6:25:10

自先秦以来,每逢乱世便会造就一批威名赫赫、名传千古的能臣将士。在这些名臣将士身上,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尤其是三国时期的一应英雄名将,每每观之,便忍不住心中惊叹,恨不得把酒言欢。

说起三国时期的英雄名将,那就不得不提一个被后世尊崇为“武圣”的人。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关羽——关圣帝君。像“桃园三结义”、“白马斩颜良”、“千里走单骑”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更是将关羽身上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了。

说到这里,那么问题来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人是不是华佗?若不是的话,那到底是谁?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史料中的一些记载来进行探讨。

关羽“刮骨疗毒”事件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五回中有这么一些描写:“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这说明关羽右臂被箭射伤已经中毒。此时,正处于关羽攻打樊城之际。若是按照一众下属的说法,便是要关羽班师回荆州进行养伤调理。

然而关羽觉得此时正是攻打樊城的大好时机,若是能拿下樊城,便可以长驱直入直达许昌。因此,却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小伤就耽误了大事,让众下属不必再提退兵之事。一众将领无奈,只能由着关羽的意思来,但同时也四处遍访名医。

而后就有一人听闻关羽受伤特来医治,而这个人就是华佗。华佗用尖刀割开皮肉,直到骨头,见骨头已然发青,便替关羽刮骨疗毒。

或许有人会说,《三国演义》只是演义故事,并非正史,不能证明关羽有过“刮骨疗毒”的经历。别急,我们可以通过《三国志》来了解一番。

《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六》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很明显,意思就是关羽曾经被箭射中左臂,也确实经通过刮骨疗毒来治伤了。

有意思的是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关羽是右臂中箭,而《三国志》中的记载却是关羽左臂中箭。然而不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记载了关羽经历过“刮骨疗毒”这样的事件。由此可以断定,“刮骨疗毒”的事情是有的。

“刮骨疗毒”的事情既然是真的存在,那么为关羽治伤的“神医”便真的如同《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是华佗吗?

这一个问题,我们仍旧需要从史书中来寻找答案。

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描述

《三国演义》倒是说明为关羽进行“刮骨疗毒”的就是华佗这位大名鼎鼎的神医。然而演义毕竟是演义,不能轻信。因此,我们不妨从正史中来探寻一番。

《三国志》中对于关羽经历“刮骨疗毒”的事情确有记录,但医生的名字却从头到尾都没有透露过。单是这一点,便可以为“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事情打个问号。因为从常理来判断,像华佗这样在三国时期有名有姓的神医,若是真的为关羽疗毒了,没理由《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不把华佗的名字一并记上吧。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可以再看一看《后汉书·方术列传》和《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对华佗的描述。两本史书都对华佗医术和医治过谁有过描述,都同时记载了华佗曾经给曹操看过病这样的事情,但唯独给关羽进行“刮骨疗毒”的事件,两本史书均未有记载。

通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那就是关羽“刮骨疗毒”的事情确实存在,还有就是华佗不是给关羽“刮骨疗毒”的那个人。

或许有人会说了,没记载和完全否定根本就是两回事,这依旧不能断定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人是不是华佗?好,我们接下来再从时间顺序上探寻一下。

时间上的漏洞

《三国志》中记载,关羽左臂中箭,刮骨疗毒的时间应该是“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的时候,按照推测,应该是发生在建安十九年之后的事情。

另外,《三国志》中关于华佗还有这么一段记载:“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兒强死也。’”意思就是曹操的儿子仓舒病死了,曹操有些后悔杀了华佗。这一点可以明确指出华佗是死于仓舒之前的。

那么仓舒是谁呢?其实就是曹操和环夫人所生的儿子曹冲,而曹冲在史料的记载中,是公元208年病死的,也就是说是建安十三年就死了。那么华佗既然死在曹冲之前,这就说明华佗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就被曹操给杀了。

如此一来,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事情很明显会出现一个时间上的漏洞。那就是“刮骨疗毒”的事情确有发生,发生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九年后,但华佗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就被曹操杀害了。那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怎么会是华佗呢?这绝对不可能的。既如此,那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人是谁?翻遍史书都没有查到此人的信息,想来问题的答案已经无从考证。

标签: 汉朝东汉华佗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一生都没有立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朝,秦始皇

    提起秦始皇,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他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秦始皇一统了六国,真正实现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但是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意外,为什么像秦始皇这样,一个能够一统全国的人,却没有立下一个真正的皇后呢?今天,就让笔者带大家一起回首秦朝,为大家揭秘为什么秦始皇一生未娶皇后的缘由吧。其

  • 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吕后为什么没有对他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朝,西汉,刘肥,吕雉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有四个都惨遭吕后毒手,其余四子中,除了当了皇帝的汉文帝刘恒,就只有刘邦长子刘肥的结局要好点。刘肥并不是吕后的儿子,而且被封为齐王的刘肥,拥有七十三城,是汉初第一大封国。这个诸侯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十分富庶。齐国建国以后,刘邦还把曹参派去齐国担任齐国相国,辅佐刘肥治理齐国!也正是

  • 吕蒙为何要违反孙权的命令,强行杀了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东吴,吕蒙

    吕蒙为何要违反孙权的命令,强行杀了关羽呢?事实上,并不是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相反,孙权是非常想杀关羽的!倒是吕蒙有可能并不想杀关羽。不得不说,孙权这一步棋走的是非常的臭,他放弃了鲁肃的联合刘备进攻曹操的战略,反而想要攻灭刘备,和曹操二分天下,真的是愚蠢至极!要不是曹操死后,把位置传给了愚蠢的曹丕

  • 马谡为什么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扎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蜀汉,马谡

    马谡失街亭,这段三国历史,大家非常熟悉。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不知道派谁去守街亭,犹豫不决,马谡毛遂自荐,最后诸葛亮派他去守。结果马谡没有按诸葛亮的部署驻扎,导致街亭失守。然而正史记载的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守街亭。刘备曾经建议诸葛亮对马谡的任用要慎重,为什么诸葛亮没

  • 西汉只会饮酒作乐的宰相,死后却被百姓歌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西汉,曹参

    西汉有一位只会饮酒作乐的宰相,死后却被百姓歌颂,这个人的名字叫曹参。当初跟着刘邦一起干事,立功无数,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就被安排去辅佐齐王刘肥。在萧何临终的时候,汉惠帝刘盈就让他给自己找一个人来当宰相。当时萧何就说只有曹参才是最佳人选。于是曹参就被刘盈任命为宰相。当上宰相之后,曹参的好日子就来了

  • 东汉皇帝寿命都不长,东汉国祚为何还有近两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朝,东汉

    东汉时期,中华大地正处于从封建贵族制度和帝国制的博弈时期。东汉三大支柱之一的士族,可以说是不世袭的世袭,名义上不能世袭,但实质上却垄断了仕途。东汉的地方官虽然是朝廷任命,但随着东汉中后期到来,地方士族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州牧制度后,地方割据逐步成型。这意味着,老百姓被地方豪门控制,很难有效团结起来,

  • 孙策创立了吴国,为什么没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东汉,孙策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相信大部分人还是看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也会去看《三国演义》翻拍的电视剧。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它们的主要视角都放在了刘备的身上,也就是蜀汉。对于其他两个国家描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今天我们就先把刘备放一边,讨论一下吴

  • 拥立唐代宗继位的李辅国,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李辅国

    唐代宗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后来被立为了太子。可是我们都知道太子这个位置,如果没有登基,那么还不如一个普通皇子呢,果不其然,唐肃宗病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当时的皇后企图废了他,改立别人,恰好被大宦官李辅国知道了,于是他派人把太子李豫保护了起来,所以严格来说,李豫是被李辅国拥立为帝的。这个李辅国早年间因为

  •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没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西汉,王莽

    西汉后期,随着政权力量的衰弱,基层的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权的驾驭能力,土地兼并剧烈、奴隶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动摇了政权的统治基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统治者与平民几乎演化为敌我双方,帝国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汉平帝即位以后,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辅政,权势日益膨胀,最终在初始元年

  • 唐高宗李治改立武则天作为皇后,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有那么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李治,武则天

    武则天从感业寺重回皇宫后,经过了重重的磨难,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有了唐高宗的爱情和认可,而且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武昭仪了,从一个没有级别的宫女到从二品的昭仪,武则天不满足,她的目标是皇后。可是,在看门第的隋唐时期,武则天出身低微,她要当皇后,大臣们是否同意,唐高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