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西伯侯本人确实叫姬昌,当然“西伯”才是朝廷对他的封赏,这三位本是商朝的忠臣良将,位列“三公”在当时极有名望;还有个北伯侯崇侯虎恶如虎狼,史书中这“崇侯虎”三个字记录得也很正常,但如果更准确地讲,崇地是封邑也可能是他的家乡,“虎”这个名字听起来也够响亮。小说和史书都在说纣王的疯狂,残杀自己的左右臂膀,亲近崇侯虎这种奸佞混账,而姬昌对九侯和鄂侯的死亡,感到异常的绝望和哀伤。
于是崇侯虎就跟纣王告状,说姬昌表面看起来很窝囊,实际上是一种隐藏,他行善积德名声高尚,暗地里发展的兵强马壮,目的就是要和商朝对抗,这才引起了帝辛的警觉和慌张,把姬昌囚禁在羑里铁窗。既然姬昌早就想为父报仇,那么因为哀叹九侯和鄂侯,把自己变成了阶下囚,可能就是一个起兵的借口,或者说这是历史为他找的理由,否则以西伯的贤德仁厚,又怎么像个反贼一样叛乱动手?同时这还反证了昏庸的商纣,面对周人送来珍宝和美女的引诱,并没囚禁姬昌太久,便将西伯释放送走,还幼稚地像个小朋友,跟姬昌道歉表示内疚,说全怪崇侯虎这个混球,背地里你的坏话总是没够,才让朕一时糊涂昏了头!
读过这段“史料”之后,总觉得让人难以接受,以商纣王的残暴和丑陋,既然可以剁碎九侯和鄂侯的血肉,为什么单单让姬昌的性命保留?何况帝辛的祖父早就得罪了周,如今还要给仇人机会和自己争斗?虽然不能用现代的言论来胡诌,那几千年以前的权谋,可商纣的做法难道仅仅是荒谬?在前文说夏桀囚禁商汤的时候,已经分析过类似的纰漏,这一切只是猜测性研究,反正姬昌回国后加紧练兵整修,很快消灭了崇侯虎这只帝辛的大走狗,这个故事在《封神榜》里也有。
作为帝辛亲近的手下,崇侯虎的实力相对比较强大,如果除掉这个爪牙,殷商的江山便更容易攻打,可周人想要出兵讨伐,一定要有个名正言顺的对话,尽管帝辛“出卖”崇侯虎更有些虚夸,但如果没有任何名义可抓,周人该如何发动正义的兵马?崇侯虎可不是小鱼小虾,想要成功地将之诛杀,西伯自然要准备更多的筹码。从传说中被囚禁在羑里研究八卦,一直到释放后调解诸侯间的矛盾摩擦,舆论逐渐把姬昌歌颂成才德俱佳,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被西伯管辖,随后几年又制定了一系列军事计划,对周边的犬戎密须等地盘又打又拉,周部落的实力迅速发展变化。
看到殷商的形势越来越差,大臣祖伊非常害怕,他建议帝辛赶快对姬昌出兵镇压,可帝辛却把他一顿臭骂,说自己有天命保驾,小小姬昌不足牵挂!也不知道帝辛的自信来自哪,难道只想明说他又凶又傻?如果愚蠢那就要付出代价——所以说,等到崇侯虎被打垮,纣王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屏障,再加上各部落心向西岐,形成了天下三分之二都为周所用的局面,此消彼长的结果,证明了大半的殷商江山已经坍塌,西周和殷商的形势才开始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