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那个朝代官员的收入高、待遇好?趋于一致的意见是宋朝,大家都觉得宋朝的官员俸禄高,待遇好。
目下这种流行的说法,是依据清朝历史学家赵翼的记载:
“(宋代)恩逮于百官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廿二史札记》清·赵翼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北宋的朝廷对于官员,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反过来对老百姓的赋税很重。
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宋朝官员的收入,以北宋为例,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 而小县县令则每月十二千,这两者之间相差20余倍。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宋朝,大官、高官的俸禄的确高得惊人,而基层小官,再下面的小官吏,收入就十分微薄了。
这个数据说明宋朝不是所有官员的收入都高,只能说明收入差距很悬殊。
那时候由于交不便利,物流不发达,各地的物价水平不一样,购买力自然不一样。比如上面举到的小县令,他的这些收入,在偏远地区生活,可能保持小康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生活在京城,有可能就会食不果腹了。
大家如果不信,我们可以举几个实例:
宋太宗时的名臣查道,常“与妻采野蔬杂为薄粥以疗饥”,“道不胜贫,与妻谋,欲去官卖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
此时的查道,是馆陶县县尉,八品官,大概相当于县公安局长了。一个堂堂的公安局长吃糠咽菜过日子,逼得和老婆商量要去开药铺,那他手下的捕快们,仅凭薪水,能过上什么日子,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叫蒋元振的,是厅级干部了,但他为了赡养亲属,听说岭南那边物价低,就求官岭南,单身赴任到广西白州当知府,工资全部留给在潭州的家人,自己吃豆子,喝凉水,拿纸做衣服,过得跟野人似的。
岭南是什么地方,即今两广海南一带,号为蛮瘴之地,唐宋以来是流放罪臣的地方。唐时韩愈贬至岭南,宋朝苏轼也被贬到了那里。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这个蒋元振非要到流放之地去工作,脑子不是进水了,就是被门挤扁了。因为那时的人估计还没有“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思想境界。
除了这些下级干部,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薪水也不是很高。
杨亿,著名文学家,“西昆体”代表诗人,七岁能文的神童,官任翰林学士,干着一个叫“知制诰”的活,就是替皇帝起草诰命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这个位置,向来被称为“清要贵重”的所在,既清高,又显要,跟皇帝关系亲近,前途极为可观。
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么重要位置工作的杨亿,他却给皇上打了辞职报告,不干了,要求外放。
他要去哪里?不是要当什么地位显赫的大官,而是要求去一个物价便宜的州县,当个不起眼的地方官。
他这是犯了什么毛病?
他的辞职报告是这样写的:“我一家三十多口都跟着我来京城,老家没田没地,祖上没半点积蓄,老的老小的小,全靠我这二十五贯工资过活,吃不饱穿不暖,老的怨小的哭。毕竟是朝官,该撑的场面还要撑,要雇帮工,要买马料喂马,总不能三更天起来步行去上朝对吧……眼看微臣就要变成饿死鬼一只了,真饿死了也是给朝廷丢脸……”(杨亿《武夷新集·再乞解职表》)
举了这么多例子,就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宋初的官员,高官的俸禄非常优厚,中下层官员的俸禄就十分微薄了。
其实,这些举例中还说明一个问题,刚才所举例的那些人,都是正派人,都是清官,他们都不搞歪门邪道,只靠正常的薪水过日子,生活就比较艰难了。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是说清朝的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当上三年官,够吃好几辈子的了。所以那时候的老百姓一提起当官的,给了一个定义——天下乌鸦一般黑。
其实岂止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应该说自古以来,所有的乌鸦都一般黑才对。只要是贪官,在哪朝都会行贪污腐败之事的。
明朝的治吏手段严厉不?明太祖视贪官如水火,治贪手段非常严苛残酷。
明朝刑法《大诰》中,规定了惩治贪官的各种酷刑,包括抽筋、挑膝盖、剁手指、跺脚、剥皮等。
《醒贪简要录》中规定:官吏只要贪污超过六十两以上的银子,就会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做成稻草人,俗称“剥皮萱草”。
那么都在哪里剥皮呢?在明朝地方官府衙门左边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地方,所以那时候老百姓又称土地庙为“皮场庙”。
但是朱元璋治贪的效果如何?说实话,还真不敢太恭维,朱元璋之后,贪官如割韭菜一般,割一茬长一茬,前赴后继。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制度建设。
所以说,贪官哪朝都有,清官也哪朝都有。
看一个朝代社会风气的好坏,主要看贪官多还是清官多。
结语:以史为鉴,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治贪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个是从内部来说,各级官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内心强大了,就具有了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由他律变成自律。
另外在外部来说,还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首先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全社会形成一种反腐倡廉的大环境,让那些贪官由不能贪,逐渐转变为不敢贪、不想贪,才算真正的达到了根本的目的。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但只要坚持下去,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终究会到来的。
雪莱不是有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资料:
《武夷新集·再乞解职表》宋·杨亿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
《宋史》元·脱脱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