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历史上的3大“饭桶”,第1位一顿能吃10斤猪肉,自称从未饱过

宋朝历史上的3大“饭桶”,第1位一顿能吃10斤猪肉,自称从未饱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549 更新时间:2024/1/16 15:37:50

第一位是张齐贤

张齐贤是一个典型的吃货宰相。他到底有多能吃?自称从未吃饱过。

史书记载他“健啖”,“体质丰大,饮食过人”,意思就是特别能吃,胃容量惊人,似乎永远没有饱和的时候。《邵氏闻见录》上记载:“张齐贤饮啖兼数人,自言平时未尝一饱。”

他出身贫寒,很少有吃饱的时候,只有等到村里人哪家还愿,施舍斋饭,作“愿斋”时,张齐贤才能勉强吃一顿“饱饭”,所以,有这样的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不过有一次,村里施舍斋饭,他去晚了,结果斋饭都施舍完了。

就在张齐贤无奈的时候,他发现人家里挂着一张牛皮,于是他直接取下牛皮就煮,“食之无遗”。

当然,张齐贤不仅能吃,而且吃到不怕死。

那年,他去赶考,来到一家乡村旅店。刚好一伙强盗也来了,这伙强盗估计是打家劫舍完之后,来此大吃大喝一番,庆祝“成功”。这些强盗一来,客店的客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纷纷逃走,只有张齐贤纹丝不动。

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还走到强盗中间说:“小弟家贫致饿,能否求得一饱?”

结果强盗们被张齐贤不一样的举动弄的非常惊奇,有一人说道:“秀才能够屈尊,有不可,只是我辈都是粗人,怕你见笑。”

张齐贤拿起酒,大笑说:“为盗之人并非庸碌之辈,皆世之英雄,不过一时流落草莽而已。”

说完自取大杯“满酌而饮”,又不客气的拿起一只大猪腿,切成几段,大吃起来,“势若虎狼”。结果强盗们无比佩服,感叹道:“真乃宰相之才!他日若当上宰相,别忘了我们这些流落江湖中人。”

那么,张齐贤到底能吃多少?

其实,在司马光《涑水记闻》和刘斧《青琐高议》里都提到他的饭量,说他最爱吃肥猪肉,一顿能吃十斤,“尤嗜肥猪肉,每食数斤”。

曾经有个人想试探他一顿到底要吃多少饭,于是拿一大木桶在旁边等着。等他就餐的时候,看他吃下去一个包子,就往桶里面扔一个包子;看他吃下去一斤猪肉,就往桶里面放一斤猪肉,结果他还没吃完,桶就已经满了!

不愧是“大饭桶”啊。

不过张齐贤与下面这位比起来,恐怕有点差距,下面这位更厉害。

第二位就是赵雄

张齐贤是北宋初年的宰相,赵雄是南宋时期的宰相,一个北宋,一个南宋。

史书记载赵雄:“形体魁伟,进趋甚伟”,意思是赵雄人如其名,长得腰粗,个子大,威风凛凛。当然,这样的人,饭量肯定也是惊人的。到底有多惊人呢?

有个人就做了这么一个事,就是皇帝宋孝宗。宋孝宗很想知道,赵雄到底有多能吃,于是有一天退了早朝,让赵雄留下来,在宫里吃顿便饭。

宋孝宗先让御厨收拾了一些下酒菜,请赵雄喝酒,用最大的酒海,一海能装三升,赵雄一连喝了六七海,将近十公斤。

吃完了菜,喝完了酒,宋孝宗吩咐上主食,于是太监抬过来100个炊饼,炊饼在北宋就是馒头。结果赵雄一口气干掉50个馒头。宋孝宗看的目瞪口呆,问:“爱卿还能吃吗?”

谁知赵雄二话没说,又把剩下的50个馒头干掉,也就是说他在吃喝一番后,还能吃100个馒头。

这得多吓人,估计我们想都不敢想,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能吃的人,我猜张齐贤都要甘拜下风。

其实,赵雄还不是最能吃的,与下面这个人比起来,赵雄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第三位“饭桶”就是赵雄的下属。

话说有一年,赵雄在地方上当官,有一次一个下属陪他一起吃饭。赵雄先是吃了不少猪肉和羊肉,赵雄吃多少,那个下属也吃多少。反正吃完这些猪肉、羊肉后,我们的大胃终于感觉自己饱了,于是就问下属:“吃饱了吗?”

下属看了看说:“差不多饱了”,其实,还没有饱,意思是还能吃。赵雄一看,好小子,能吃啊,于是说:“放开了吃”,结果这个下属又吃了五十张面饼,吃完站起来,拍拍肚皮说:“小人天生患有饿病,不管吃多少都感到饿,今天终于吃饱了 一回!”

最后赵雄都自愧不如,不愧是超级大胃王啊。

以上就是宋朝历史上的三大“饭桶”,他们即便是放到今天,在吃货大赛上,估计也是难逢对手的。

更多文章

  • 张三丰享年212岁,明朝16位皇帝曾寻找,只为长生不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三丰长寿的秘密,张三丰的死亡之谜,张三丰一生的故事

    在正史里,张三丰出生于1247年,这个时候朱元璋都还没出生,而有人曾考证说张三丰是在1458年去世的,当然这只是猜测,并没有实际证据。在《明史》中,又有了另一种说法,他是于1464年去世的,享年218岁。更玄乎的是,在清朝时也有传言,说是李涵虚在道光年间遇到过张三丰以及吕洞宾,如果这样看来的话,那张

  • 宋朝商业贸易发达,经济富有,为何富而不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最富有的地方,宋朝商业发达的地区,宋朝商业发展情况说明了什么

    宋代建筑艺术,较之汉唐,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这是中国建筑最大的一次转型,它由汉唐的雄浑质朴、宏伟大气,转变为宋代的柔丽纤巧、清雅飘逸。最具特征的是,宋代建筑挑据,不似汉唐的雄浑稳重,而是翘立飞扬,极富艺术感,并且相当柔美细腻、轻灵秀逸。宋代建筑显然是一种世俗化亦贵族化的表现。这可以说是受到唐代晚期

  • 威震明廷近300年的锦衣卫,在明朝灭亡之时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被灭15万锦衣卫去哪,明朝的锦衣卫有多厉害,明朝末期有没有锦衣卫

    锦衣卫几乎活跃在明朝每个时期,可以说和明朝是“命运共同体”,但到明朝灭亡的最后时间里,威震明廷近300年的锦衣卫去哪里了?先来说下锦衣卫的老大,被称为指挥使的首领,明末最后一任指挥使名叫骆养性,此人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穿三朝元老周延儒谎报军情。1644年3月,李自成率大军攻占了北京,骆养性被农民军抓获,

  • 太子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为何救人的侍卫却被朱元璋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标被朱元璋吓得跳河,朱元璋为什么杀宋濂,宋濂墓

    话说当年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连太子老师,大文豪宋濂也被牵连其中。宋濂何许人也,其乃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刘伯温、高启齐名,被人称之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作为一代大儒的宋濂,初期和中期虽然略有坎坷,但基本上是顺风顺水。无论在官场还是文场,皆是超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

  • 在明朝被锦衣卫追杀怎么办?学他把鞋子脱掉吧!这样就能活命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派出锦衣卫去日本,锦衣卫对明朝的浓缩史,锦衣卫对明朝有影响吗

    明朝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案就是毛骧一手所为,不过后来他也因为犯了众怒被杀,而后面的一些指挥使仗着他们的权利,有人开始参与皇位的争夺,有人陷害大臣,有人贪赃枉法,锦衣卫在明朝就是皇帝的一双眼睛,但这双眼睛也有欺瞒的时候,他们会在皇帝与情报之间进行欺瞒,不过因此丢掉性命的锦衣卫也不在少数,锦衣卫是皇帝的一

  • 徐达攻占元朝皇宫,把一个酒碗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却放声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与徐达的恩怨,徐达哪年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打徐达原因

    1368年,距崖山之战过了90年,一个叫朱元璋的汉人一统江南,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八月,明军在徐达等人的率领下,越过长江天堑,直逼元朝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携后妃、太子逃到上都(今锡林郭勒盟),后又弃城逃往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长达百年的统治终于结束,明朝取得了长城以内的统治权,收回了儿皇帝石敬

  • 宋朝时期杨家将威名远播,那靖康之耻发生时为何不见杨家将身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的杨家将真的存在吗,南宋时期的杨家将真的那么厉害吗,宋代历史有没有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相信大家多少都听说过。毕竟前几年什么《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题材的电视剧火的是一塌糊涂。忠义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一直被后世歌颂。话说杨家将是宋朝时期非常厉害的一支队伍,为什么发生靖康之耻时,没有杨家将的身影呢?其实杨家将里面很多人物都是虚构的,真正历史上宋朝杨家将是有,但是只有三代

  •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的夜晚,是如何御寒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的御寒衣物,宋朝之前真的没有棉被吗,宋朝以前平民御寒方式

    棉花并非华夏本土农作物。棉花这种农作物,并非华夏大地上土生土长的物种,棉花最开始是产于阿拉伯地区的,虽然棉花这种农作物引进中国的时间不短,但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只是把棉花当一种观赏植物。棉花是如何普及起来的?棉花的推广,离不开朱元璋,明朝时期,朱元璋通过政治手段强制让棉花大面积普及了起来

  • 宋朝为什么是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为什么文化鼎盛,宋朝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候吗

    民国大师陈寅恪就曾对宋朝有过一个很牛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确实,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鼎盛的时期,不光体现在文化作品上的极大丰富,更体现在文人们的高风亮节上,比如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科举,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年殿试结束后,江西新余人刘敞

  • 宋仁宗当皇帝时,宋朝并非全球最富,“三冗”“诡名户”问题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宋仁宗后谁当皇帝,宋仁宗时期宋朝有多富裕,宋朝宋仁宗执政多少年

    一、“三冗”问题宋仁宗赵祯当皇帝时,宋朝处于长期的和平环境里,宋朝经济快速发展。1023年,天圣元年时,宋朝在益州设交子处,发行“交子”也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反映出当时贸易流通频繁。虽然宋朝经济发达,但宋朝每年还要拿出数十万银两和数十万匹绢给辽夏,这些财物对宋朝是九牛一毛,但要放在宋朝整个国家公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