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魏延后,杨仪表现出的是那副小人得志,以至于踩踏魏延的头颅怒骂叫嚣;自己仕途不顺时又对费祎埋怨道:“丞相去世后的那会儿的乱局,我当时要是投降曹魏,怎么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可见其功绩平平却又野心勃勃,甚至于当时就有了反意。
没有底线的杨仪,满口都是为了兴复汉室,却没有一件事儿是真的为了兴复汉室
剧中的杨仪的经典名言:
“北伐二次不成,可以三次,四次,但李严不除,则永无宁日。”
李严什么人?蜀汉唯二的辅国大臣。诸葛丞相和李严有意见也只是政见不合,你杨仪算什么东西,用对外的特殊间谍手段去算计自己人,他才是最大的蜀国内患。他是跟了诸葛亮,如果他一开始就是李严的人,会不会也把这种窝里斗之风扇向政敌诸葛丞相?细思极恐,所以剧中的诸葛亮才会骂他没有底线,才会默许他官职被削、回家读书思过。
对外没有攻占一寸敌方领地,内斗却是整的自己人死伤惨重,杨仪开了个非常不好的头儿,他要对蜀汉中前期的残酷内斗负责。
“李严不除,则永无宁日”,因为和你意见相左就要被打击?你是能预测未来吗?就你说的对?还是仅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打压其他势力呢?
事实上,即便是丞相一派的同僚,也真没几个人喜欢这位“自私自利”的小人。蒋琬、费祎等等知名人士和他关系都很僵。
而他真正失控,还是在诸葛丞相死后。
一来是因为内斗,诛杀了大将魏延,还给人按上了谋反的罪名夷灭三族。
二来是企图把控朝政,诸葛丞相已经选定了继任人选,他却天真的以为魏延死后,整个蜀汉是他的。
三来是妄图谋反,没有了诸葛丞相的提携,他的仕途真的非常不顺,于是便对费祎埋怨道:“我当时要是投降曹魏,怎么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
丞相才死几天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说的可能就是他杨仪。
你是丞相幕僚,该促成的是剧中末尾那样丞相和李严一派的和解,你可到好,谁和你意见不一样杀就行了,阴谋手段害了你就好了,真够阴险毒辣。
人家都是把这股劲往敌人那儿使,你可倒好,搞废了出将入相能力仅次于诸葛亮李严,搞死了不输“五虎上将”的大将魏延,搞得同僚之间人人猜忌。真是以一人之力,搞得蜀汉政权乌烟瘴气,说他是蜀汉最大的“反派”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