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们便会想到孙权,认为是孙权带领吴国由弱变强。可殊不知,吴国真正的奠基人,其实是孙权哥哥孙策。孙权与孙策乃同父同母亲亲兄弟关系,二人年龄只相差七岁。
孙策为江东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却在后来发兵北上之时,被弓箭所伤,随后不治而亡。临死之前孙策并未把位置传给儿子,而是坚持传给弟弟孙权,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孙权称帝之后,对孙策后人并不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孙权临危受命
孙策被刺伤过后,很快伤口感染,病情严重,连太医也束手无策。想到自己命不久矣,孙策必须提前交代好身后事。国不可一日无君,首领之位应当传给谁成为当时首要难题。
对孙策而言,由自己儿子孙绍继位,显然是他最想看到的,可孙绍年仅两岁,就算日后不夭折,也会因为没有治国能力,而遭到大臣们反对。剩下两个人选,其一便是孙权,其二便是孙翊。从史书记载来看,例如《吴录》,我们不难看出,孙权因为骁勇善战且性格沉稳,比孙翊更让孙策看中。
此外,孙策还曾带领孙权,一同参加征讨沪江太守的军事行动,这难道不是在培养孙权打造他的军事能力吗?由此可见,孙策一直认可孙权,所以孙权也就理所应当成为了孙策继承人。
对于孙权来说,孙策不仅仅是一位哥哥,更是一位恩人,如果没有孙策看中,孙权也不会有机会创立后来吴国,更何况,孙权有后来成就,很大原因是因为哥哥孙策为他早早铺路,不仅统一江东,还给孙权留下周瑜等谋士,在孙权成长过程中,周瑜起到多大作用我想不用多说吧。
因此,按理来说,对待恩人,理当加倍还之,更何况孙权乃一国之君,必须起到表率作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如此对待孙策后人
孙策有一子三女,女子在三国时期并不受重视,即便貌美如貂蝉,也同样只能被当做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工具,因此,历史书籍,对于孙策女儿少有记载。孙策唯一一个儿子,便是孙绍。
对于孙绍,孙权在称帝之后,先是册封他为吴侯,后又改册封为上虞侯。或许很多人不清楚古代封侯代表什么含义,会以为这是对孙绍赏赐,其实,上虞侯乃至吴侯,与孙绍地位并不匹配,孙权这一封赏,有其内涵存在。
想要了解孙权内心,首先要从孙权对哥哥孙策追封来看。孙权之位乃由孙策传来,因此孙权作为皇帝,孙策就应该被追封为太上皇,可如果那样做,就等于向世人表明,孙策儿子孙绍,也拥有继承皇位之权利,如果被有心人利用,很可能以此推翻自己,这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孙权将孙策追封为长沙王,向外界表明孙绍并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
可是,长沙王乃世袭爵位,即便孙绍不能做皇帝,有长沙王身份在,也相当有权势,如果孙绍借此发展,等到势力逐渐壮大,同样有可能威胁孙权皇位。因此,不难解释,为何孙权要重新册封侄子孙绍为吴侯,甚至改封为上虞候。
综上所述,从孙权对孙策后人态度来看,孙权放恩负义,不顾孙策知遇之恩,实属小人。那么,事情真相果真如此?
真相剖析
孙权打击孙绍,营造出吴国由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错觉,只为皇权稳固。这种说法如果站得住脚的话,那么如何解释孙权看中周瑜呢?
孙策在父亲孙坚早年参加北方平定黄金、董卓治乱等军事活动时,跟随母亲迁居舒,并在当地结识豪绅贵族,周瑜便是其中之一。父亲去世之后,孙策便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完成统一江东大业,而周瑜,则作为孙策伙伴和谋士,留了下来,并在此后发挥出重大作用。
孙策英年早逝,将位置传递给弟弟孙权,周瑜也受孙策嘱托,辅佐孙权成就大业。如果孙权不希望让外界认为,自己能开创吴国,是靠哥哥孙策奠定基础的话,那他就不会在赤壁之战之后,大肆夸奖并赏赐周瑜,而应该将其冷落,任命其他人做谋士,更不会在周瑜死后,有悲痛欲绝之心。
那么既然孙权并未有如此想法,他又为何如此对待侄子孙绍呢?
其实不能说孙权绝情,从吴国局势分析,孙权已经尽可能做到最好了。当年孙策舍弃儿子,传位孙权,孙权也已通过追封长沙王,向外界表达出了对孙策的尊敬,至此已经足以。
毕竟孙策当年传位,是由于儿子太小,不得不选择孙权,其目的主要是想要孙权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目标,孙权最终不负所托,成功称帝,就已经是对孙策最好的回报了。
其次,说孙权冷落孙策儿子,也大可不必。考虑到国家稳定,孙权不得不这么做。假设孙权追封孙策为太上皇,侄子孙绍因此拥有皇族身份,万一有乱臣贼子,模仿曹操,拥戴孙绍称帝,做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对吴国来说,这将会是一场灾难。
退一万步来看,即便孙绍对皇位不感兴趣,孙权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活多久,一旦自己去世,自己儿子继承皇位过后,很有可能会因为忌惮孙绍身份,设计杀害孙绍,这样一来,反而得不偿失,不仅没有报答哥哥恩情,还断送了哥哥唯一的儿子。所以说,孙权对侄子已经十分不错,冷漠无从说起。
结语
综上所述,孙策让位给弟弟孙权,实乃无奈之举,除了孙权,已经没有更好人选。而孙权后来对待哥哥孙策,以及孙策后人,虽算不上最好而饱受诟病,但对于当时的孙权来讲,已经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由此可见,评价古人,一定要站在古人的立场与角度,脱离历史环境,永远得不出客观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