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古代存在了几千年,天子之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让很多人心生向往。历史上最有名的争夺江山事件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雍正在这场角逐中胜出,但是这也让他对于手足之情多了许多猜疑。
在他统治期间,大清朝出现了难得的盛况,但始终未能摆脱夺嫡的阴影。他临终之际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子乾隆也陷入和自己曾经相似的境地,竟然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赐死一人。这个人是谁呢?为何会让雍正如此忌惮?
九子夺嫡,雍正艰难称帝
康熙被誉为千古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非常大。他不仅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了满清在中原的地位,更是将中国的疆域扩大不少,基本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不过康熙统治后期朝野间腐败不堪,皇子之间斗争频繁,国运有颓败之象。
他的35位皇子中有11人没能活下来,剩余的皇子有点能力的都想成为统治者,九子夺嫡的局面也是康熙自己一手造成的。也许是因为皇子众多,让他难以选择将江山交给谁,于是康熙在二皇子胤礽还是皇太子的期间就将手中的大权分给了其他皇子。
众皇子都能够参与朝廷大事,皇太子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慢慢的开始结党营私。随着胤礽的行为频频出格,康熙对他逐渐不满,两立两废后二皇子几乎出局。其他皇子原本一条心对付皇太子,结果最后大家都有了成为储君的可能,于是开始暗中较劲。
他们一边培植自己的势力,一边暗中陷害对手,还要将皇帝交代的事情做的漂亮。经历了几番较量,这场骨肉相残的戏码也渐渐落幕,最终皇四子胤禛掌控了大局。但其他败落的皇子下场都不好:三皇子胤祉主动退出,皇长子胤禔,二皇子胤礽和八皇子胤禩被圈禁至死,九皇子和十皇子也隶属八皇子一党,所以被削爵囚禁。
唯独十三皇子胤祥因为一直支持四皇子所以受到了优待,但也积劳成疾早逝了。最为特殊的一个人就是十四皇子胤禵,他是雍正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却一直都支持八皇子,最终很幸运的只被囚禁了一段时间。而且康熙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儿子,竟然在最后关头将他调离京城,就是为了不让他继续参与皇位之争,保他一命。
雍正得以继承皇位,但是这位置来的十分不容易。手足反目,兄弟相残,也使得朝堂动摇不已。幸好雍正是一个以国家为重的皇帝,一生勤政爱民,对朝堂中贪污腐败的风气也以铁血手腕革除。可以说没有经历九龙夺嫡的惊心动魄,就没有后来雷厉风行的雍正。
赐死一人,背骂名保乾隆江山
在雍正的治理之下,大清朝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不过他这个皇帝当的并不轻松,就算登基也要防着八皇子一党卷土重来。各个皇子背后的势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肃清的,因此前期的雍正非常艰难,最后终于稳固了自己的势力却一直都背负着手足相残的骂名。
深知夺嫡的危害,所以他在储位的人选上并没有像康熙一样引得皇子们公开竞争,而是自己选定人选,并秘密立储。通过对几个能力尚可的皇子的考察,雍正最后决定传位于四皇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他事先准备了两份密旨,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另外一份秘密藏在内府,并提前选定了两位宣诏大臣。等到雍正驾崩之后,这两位大臣分别取出了密旨,并放在一起对照名单,确认无误才宣读新皇人选。
不止如此,雍正深知皇权之下无亲人,担心自己去世之后自己的儿子们之间为了皇权会相互残害。他明确了皇位继承者之时,当然希望其他皇子忠心辅佐乾隆,然而他的儿子们并不这样想,于是雍正为了乾隆顺利继位,忍痛赐死了一人。
这个人就是雍正的第三子弘时,亲自除掉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行径比兄弟相残更让人震惊,因此雍正背上了虎毒食子的千古骂名。不过除却雍正的狠心不说,弘时的死确是自己咎由自取,只怪他触了雍正的逆鳞。
三阿哥弘时为人张狂,总认为弘历的母亲不过是一介宫女所以一直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后的胜利者,而且公开拉拢朝中大臣,打压弘历。这让雍正逐渐厌恶起他来,认为这个儿子有野心却没有本事,不是帝王之才。
所以他明显表示支持弘历,曾让四阿哥弘历代他行祭天大典,明眼人都知道雍正的选择。但是弘时不仅不反思,反而觉得是弘历在雍正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为此他多次暗中下手想要除掉弘历,这让雍正非常失望。
不过这些不足以让雍正动了杀心,真正让他容不下这个儿子的就是他竟然为八爷党求情。他对雍正说八爷等三人都是先皇的儿子,不应该继续囚禁,而是应该放出来以示雍正的仁厚。殊不知八爷一党对皇权的危害性有多大,放出来的后果将会是天下重现乱局。
而且弘时竟然将自己的父皇说成无情无义之人,着实伤了雍正的心。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弘时被圈禁起来,直到雍正感觉自己时日不多,才去探望了他。没想到这次探望之后,雍正竟然狠心赐死了弘时,永远的杜绝了他争皇权的希望,也保护了乾隆的皇权60年平稳。
总结
雍正皇帝是大清朝历史上最勤劳的帝王,他从始至终都想要国家繁荣、人民富足。然而他也是绝情的皇帝,能从九龙夺嫡的乱局中成功上位,为了江山永固可以放弃手足之情、父子之义。这样的事情放在寻常百姓家中或许就是无情无义,但是在皇家只能算是身不由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